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

ChatGPT没出现在中国是因为差钱?

作者:亿欧网发布时间:2023-03-17

随着GPT-4的上线,ChatGPT又完成了一波升级,在粉丝摇旗呐喊之际,难免也有人心生疑惑,为什么又是美国先搞出来的?最常听见的说法莫过于“国内AI与相关企业急功近利,投资人也竭泽而渔。”类似这种说法有很多论据,比如国内投资圈看AI项目就重视场景和商业潜力,对那些短期没有回报却很重要的基础模型项目视而不见;国产AI企业,即便是大厂也异常重视商业化,刚研发个项目就立刻要求实现产业化,还必须是大规模营收。反观太平洋对面的ChatGPT,则是集成了OpenAI长期投入,不计回报的研发思路,最终完成了厚积薄发,一朝亮相便技惊四座。

按照这种推论,国产AI产业在发展了这么些年后依旧没有什么明星技术,似乎就是投资人与企业的鼠目寸光导致的。换言之,什么时候国内企业和资本能像美国的那样不差钱也不爱钱,国产AI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才有出头之日。这个说法乍听之下合情合理,证据充分,也非常契合今天很多人心中“外事不行赖美帝,内事不行赖资本”的习惯性思维与话语。但是这经得起推敲吗?如果基于这种简单粗暴,名为“反思”实则“反智”的言论,最终得出“不考虑商业回报,不计较个体得失,国产AI产业就能发展起来”的结论,那或许才是真的走上了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之路。很明显的一点,这种占领道德制高点的逻辑在出一开始就站不住脚,并且会对国产AI发展至今的亮点视而不见。

01

美国人是否真的不计回报

最近很多人估计都听过这样的故事,ChatGPT的诞生是因为OpenAI敢于挑战不可能,不计回报,最终成功。OpenAI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组成的,为了改变世界聚集到一起。听起来的确很美好,但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问题,这是典型的“倒果为因”。OpenAI的创始人之一可是马斯克,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人其事。

很多人不知道的,除了特斯拉,SpaceX,Neuralink等,马斯克还曾有几家在国内知名度非常有限的公司,比如Zip2,X.com,PayPal,这三家都成立于上世纪末期。其中Zip2为各大报刊和杂志出版商开发网络在线城市指南,包括地图、导航和黄页;X.com主营在线金融服务和电子邮件支付业务,是首批与美国联邦保险合作的网上银行之一;PayPal是全球最早研究电子钱包与移动支付的公司。综合观察下这三家公司,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国内的阿里巴巴也走过这样的发展路线。

进入新世纪后,马斯克同样还开办过几家公司:SolarCity,Hyperloop,The Boring Company,相信这三家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高。其中SolarCity主营家用光伏发电业务(solar为法语“太阳”);Hyperloop直译为“超回路列车”,是基于真空管的高速客货运输系统,速度比飞机更快,目前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马斯克甚至想在未来把它用于火星上的交通运输;The Boring Company主营城市基建特别是铁路隧道建设,未来可用于研发超级高铁,隧道等基建设施则可以保持通用。Boring兼有“打洞”和“无聊”之意,因此The Boring Company在国内常被译为“钻洞公司”或“无聊公司”。

至此,相信很多人都能对马斯克有更深的理解了,他的思想有时被称为“技术理想主义”,这种思想是硅谷早已有之的。比如比尔盖茨希望电脑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拉里佩奇希望互联网信息来源应该多元化,乔布斯希望电子产品也可以是艺术品......诸如此类的思想很多,也可以说这是硅谷能有今日之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再回看OpenAI,还会觉得那种理想化的叙事合理吗?2015年马斯克开办OpenAI时,出发点就是要汇集全球最顶尖的AI人才,在非盈利的前提下,研发最前沿的AI技术。这种发展模式对标的更多是类似贝尔实验室这样能够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半学术半企业科研实体,直接竞争者则是同时期被谷歌收购的DeepMind。因此OpenAI本来就是为AI技术而生的,而不是特意选择了研究底层技术。另外OpenAI从一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奇遇良缘加持,仅凭马斯克的号召力就聚集了顶级富豪与学者和海量的舆论关注。拿这样的企业与国内某家企业相比,多少都难免有失偏颇。

现在一定会有人说,OpenAI能成功不还是不差钱,不考虑商业回报吗?这也有问题。在2019年时,OpenAI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非盈利属性,转向有限商业化。当时马斯克等早期投资者已经退出了OpenAI,而且在算力、数据、人员等支出越来越大,OpenAI开始愈发清晰的认识到非盈利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于是随着奥尔特曼出任CEO,公司转型成为有限营利实体,用限制利润上限和营收种类等方式,来探索在商业化与非盈利机构之间的新平衡点。目前来看这种“以商养研”的模式基本是可靠的,它一方面推动大量OpenAI的技术成果走向市场,以挣取利润资助后续研究,形成良性循环的研发资金链;另一方面也打开了OpenAI接受更多投资的大门,当年7月OpenAI就接受了微软十亿美元的战略投资,OpenAI还成了微软Azure云计算领域的独家技术供应商。几年后的现在,微软用ChatGPT直接就把谷歌、META等对手逼到了角落。

至此就不难发现,OpenAI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高冷”,反而更突显了一种“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就比困难多”的自强精神。如今OpenAI的年收入超过3500万美元,这对于商业化科技公司来说当然并不算多,甚至不到苹果一个季度收入的1%。但对于半盈利性质的科研实体来说却很好的解决了一大发展难题。而且从营收方法上看,OpenAI不仅与微软实现合作共赢,既可以长期获取微软投资,又为微软担任其技术供应商,还可以通过商业版订阅、API付费接入等模式,将众多科研成果变现。

与眼下OpenAI的风光无限相对的,它的老对手DeepMind在这一轮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当然了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技术路线选择的问题等等,但有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即对商业化的忽视,这甚至拖延了DeepMind的整体发展效率与技术实力。这几年经常看到DeepMind亏损甚大,引起谷歌不满的消息。虽然其领导层也公开表示过,如果2014年不是被谷歌收购,DeepMind现在应该已经破产了。奈何这些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此外DeepMind虽然被收购但一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并且更倾向于理想化、学术化的研究氛围,屡屡引起谷歌的责难和猜忌,二者间矛盾丛生。近几年DeepMind的成果中最知名的当属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AlphaGo(阿尔法狗),以及专用于玩《星际争霸2》的AlphaStar,还有专用于研究蛋白质折叠的AlphaFold。但是显而易见的,这三者的商业化市场都很有限,毕竟会下围棋的人是少数;蛋白质折叠是当今科学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全球研究者也不过百人;《星际争霸2》倒是受众很广,问题是谁会主动去找注定打不过的对手玩游戏?由此可以说,并非DeepMind不先进,而是缺乏商业化应用,特别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应用产品。

有意思的是最近随着ChatGPT的火热,谷歌和DeepMind的关系却逐渐回暖了,因为谷歌也发现手里能打的牌好像只有DeepMind了。但不论怎样,对商业化的忽视已经成了它很大的困难,经常被母公司谷歌发难责问,研究进程的拖拖拉拉,甚至还屡屡出现裁员、破产等危机,这些都成了DeepMind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相信至此很多人都明白了,不是OpenAI不玩商业化,而是他们在以常人不易察觉的方式玩。商业机构与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本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都喜欢自行脑补“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故事剧情,因为这种故事有戏剧性和反差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量,同时也能迎合很多人“国产科技不行”的心理期待。

02

ChatGPT为什么没出现在中国

一定会有人说ChatGPT不还是人家美国做出来的吗,中国不还是落后了吗?这个事实的确不能否认,但也要看到这个问题的背后更多是一种在被卡脖子的时代背景下的焦虑情绪。前面说过OpenAI自诞生起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兼有的,用来对比国内同类型企业本来就有失偏颇,正如美国5G很多关键技术都不如中国的,这就能证明美国通信科技不行吗?

既然要真正的讨论ChatGPT为什么没出现在中国,首先要正视这个问题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一点,前面说过OpenAI自诞生起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并且经过近几年已经形成了正向的滚雪球效应,这是国内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而且必要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也不是仅靠烧钱就能完成的。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的表明,发展高科技需要一系列配套建设,钱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仅靠烧钱就能发展出高科技,那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应该都不会发生。

如果简单的将AI技术总结为不差钱就能做好,往往会适得其反。近几年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做AI模型的遍地都有,但是大量项目在发论文、项目验收、评比、获奖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开源模型也是用户寥寥无几,缺乏生态活力,其投入产出比堪称惨不忍睹。这种研究依托上级科研经费当然可以不计商业回报,但真的对国内AI产业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吗?上世纪中叶时,苏联在航空、航天、材料学、机械加工、精密仪器等很多方面的实力都比同时期的美国更强,但自上而下的科研发展模式局限性很大,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

实际上,大部分科技发展都需要从上到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发投入,商业化研发与前瞻性研究需要并行才能最终开花结果。只是AI技术固有的特点,让它必须有成果才能更容易,更直接的被外界感知。ChatGPT没有出现在中国,就像中国男足为什么不行一样,是个复杂且关联广泛的问题。

03

冷静才有出路

很多人面对ChatGPT之所以焦虑,大概率是担心国产AI产业又和芯片一样被人卡脖子。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结合国内产业的发展,AI大模型与应用在中国是“早和晚”的问题,而不至于是芯片那样的“有和无”。昨天百度的文心一言正式亮相,虽然实际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有就可以逐渐走向更好,这也是国产AI产业与芯片产业不同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没必要纠结到底是谁先实现突破。国内能率先突破固然好,但随后就能独步全球了吗?互联网产业概念在美国诞生,互联网+的经济奇迹却在中国出现,那互联网技术究竟是属于美国还是中国?不如放眼更高的维度,大多数科学技术最终都是长跑,其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么AI产业自然也是长跑,最终将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形成漫长的产业链。每一寸的优势都值得珍惜,每一个长处都能带来机遇。

AI作为通用型技术几乎可以在任何领域都有用武之地,明显不仅限于互联网,要在各个行业通过技术融合实现解放生产力,比如自动驾驶就能极大缓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说,国内产业多且场景丰富,产业结构也很繁杂,并且全社会上下对AI技术、数实融合的接受度颇高。在多年推进之后,AI技术进产业已经在国内取得了宽度深度兼备的成果。因此“张嘴产业,闭嘴场景”,并非国产企业和投资人眼里只有钱,更多的是因为国内AI真的有产业融合度场景和探索能力。反倒是美国大量AI创业公司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一亩三分地,ChatGPT的商业落地首站不也是搜索功能吗?

有人说国产版ChatGPT真正的核心是“产业场景+类ChatGPT应用”,什么强不是强?国内AI有场景和商业路径并非坏事,国内的商业前景更好且路径更短,为什么不优先发展商业化、产业化?国产AI与美国不同,就在于AI与产业结合。因此要想让国产AI产业发展得更强更好,就要先摒弃“它们不差钱,我们只爱钱”之类的偏见思维,就像有人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周围人都是富二代,只会让人心生厌烦。几十年前我们的祖辈能在吃饱穿暖都是奢望的情况下从无到有的研制核武器,现在条件更好自然没有理由继续受制于人。

当然这不是无脑的自我吹捧,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与其无谓内耗或彻底躺平,不如脚踏实地的走出一条路来。如果某一天中国也拥有一大批超一流的AI学者、学生与研发团队,全世界AI人才愿意加入中国AI公司,那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国产版OpenAI或ChatGPT的可能。否则只靠几位名人号召或一味的烧钱,最终还是难免竹篮打水的下场。

至此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共识,中国男足不是十几个人的事,国产芯片也是关系到全国的事,国产AI也一样,不是几家公司或几个投资人的事。以后如果再为ChatGPT感到焦虑,不妨先想想这几句话与这篇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史林,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