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ChatGPT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丨ChatGPT,是人类福音还是洪水猛兽?

作者:商务印书馆发布时间:2023-02-17

原标题: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丨ChatGPT,是人类福音还是洪水猛兽?

专业

文史哲

近期,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免费机器人对话模型ChatGPT占据了各大社交网站的热搜榜,进而引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极大兴趣。

数据显示,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全球用户破亿,相比之下,电话用了75年,手机用了16年。

借此,文津小编向大家推荐与之相关的两本好书,希望您会喜欢!

好书推荐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一部从人工智能科技哲学角度

对现代性严肃地说“不”的书稿

✨人工智能究竟是人类的福音,

还是将把人类引向深渊的洪水猛兽?

✨作者从其精心构造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现状、背后的逻辑、

未来前景等重要问题作了别具一格的反思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赵汀阳 著

ISBN:978-7-100-20778-2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定价:6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前言:最后的神话.......1

一个反存在的存在论问题.......5

近忧远虑: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存在论分析... 24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40

人工智能会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吗?......55

是人的问题还是人工智能的问题?

——回应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65

完美是最好的吗?

——为桑德尔《反对完美》一书所作的导论......86

人类可能会死于好事而不是坏事....... 96

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

——来自《三体》的问题....... 102

未来的合法限度..... 122

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统治世界,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创造的一切好事.......1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多数是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编辑,还有一篇讨论“宇宙社会学”——刘慈欣设想的一个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论,虽然不是被承认的学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论文有:《一个反存在的存在论问题》,《近忧远虑: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存在论分析》,《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人工智能会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吗?》,《是人的问题还是人工智能的问题?——回应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完美是最好的吗?》,《人类可能会死于好事而不是坏事》,《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来自〈三体〉的问题》,《未来的合法限度》,《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统治世界, 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创造的一切好事》等。书稿较为集中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区分、本质、危险、可能的解决办法等问题,具有前沿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博古睿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著有《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第一哲学的支点》、《坏世界研究》、《天下的当代性》、《惠此中国》、《四种分叉》、《历史·山水·渔樵》等,以及 Alles Unter dem Himmel (德国); Tianxia tout sous un Meme Ciel (法国); Redefining a Philosophy for World Governance (英国); All-under-heaven:The Tianxia System for a Possible World Order (美国); Tianxia: una filosofia para la gobernanza global (西班牙); Un Dieu ou tous les Dieux (法国,与A. Le Pichon 合著); Du Ciel ala Terre (法国,与R. Debray 合著)。

前言:最后的神话

这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多数是关于人工智能问题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编辑,还有一篇讨论“宇宙社会学”——刘慈欣设想的一个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论,虽然不是被承认的学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哲学的前生前世是知识论。尽管古代哲学早已讨论了知识问题,但知识论的兴盛却在现代,是一个后神学的产物,也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的一个计划,如康德的豪言壮语所表达的,知识论试图证明人的理性能够“为自然立法”。知识论的雄心无疑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有关。假如没有出现能够实证地解释世界万物的现代科学,以尽享成功与光荣的牛顿力学为代表,就很难想象知识问题会成为现代哲学的核心。现代知识论的主要议题是康德设定的,康德试图解释知识的一般普遍原理,但后来人们发现,康德理论可以解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早期科学的意识基础,却不能解释以非欧几何、康托数学、哥德尔逻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当代科学,同时,也无法解释不能化约为科学的人文知识,即被狄尔泰定义为“精神科学”或李凯尔特命名的“文化科学”的那些具有历史性的知识。当代知识论沿着科学和人文知识的道路而分别发展了不相容的两种知识论,甚至成为所谓“两种文化”。不过,总的来说,现代知识论没有超越对“科学”概念的崇拜,即一般相信满足科学标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且还相信科学技术迟早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种科学崇拜不是迷信,因为科学确实创造了无数难以置信的奇迹。尽管科学无法解释价值和历史——这是人文的特区,但人文的短处是至今无法建构一种不同于科学而几乎同样可信的方法论。这是题外话了。

科技哲学是知识论的传人,但放弃了康德式的一般总体知识原理,只是分析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认知假设、认知机制和模式,也反思科学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后果,以及对科学提出人文或伦理学的批评。收缩为科技哲学的知识论也因此失去了广泛宏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科技哲学突然成为哲学的一个前沿问题域,甚至成为牵动所有哲学问题的一个核心枢纽,其爆发点显然与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技术发展有关。技术的发展其实不及科学的理论挑战那么深刻,尽管康托数学、哥德尔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划时代的科学进展已经过去了百年或更久,而至今知识论仍然没有能够足够合理地解释其中革命性的知识论问题,即一度被夸张地称为“数学危机”和“物理学危机”之类“终结了真理”的那些难题,有趣的是,人们并没有为之特别烦恼。这意味着,知识论的问题并不急迫也并不致命,甚至,知识不能解释自身的困境也不影响知识的继续发展。虽然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和推进,在思想的革命性上远不及科学,但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实践却引出无比严重的问题,它超出了知识论而触及了存在论,或者说,从知识论问题转向了存在论问题,而所有涉及“存在”的问题都是要命的,所以刻不容缓。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如果人类运气不佳,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有可能要了人类的老命。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种批评能够阻止技术的发展,尽管人喜欢吓唬自己,但终究还是挡不住技术的美妙诱惑。

平心而论,人工智能的实际危险性并没有理论上的危险性那么大,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距离理论上的危险还很遥远(关于“奇点”临近的说法是夸大其词),而现实可及的利益却十分巨大,因此,限制在图灵机概念内的人工智能都是可取的。至于超越图灵机的超级人工智能,虽然十分危险,但目前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正是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超级人工智能,即具有自我意识和神级能力的人工智能,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神学或神话学的讨论。这个形而上的危险虽然遥远,但并非杞人忧天,科学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像火山爆发一样突然。

更危险的或许是基因编辑之类的生物学技术,而且是并不遥远的真实危险。生物学技术似乎比人工智能更有用,因此是更大的诱惑。可以说,凡是用于治病救人的生物学技术都是可取的,而凡是基于完美追求而试图改变或改善人类自然性质的生物学技术,都是非常危险的,比如说,试图把人类变成长生不老的生命,或者具有超级智商的生命,或者美丽无比的生命。这些试图改写人类生命的自然结构的努力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破坏一个系统比建构一个系统容易太多,而重新设计生命系统需要上帝一般的完全知识,这是人类所缺乏的知识。对此我无法给出必然可信的论证,只是基于一个信念:人类的技术不可能超越大自然的设计,所有改变大自然设计的技术或可能会导致生命系统的崩溃。

就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的长远目标而言,都是试图在存在论水平上改变存在的既定性质,相当于再造存在,而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绝对的冒险,都违背理性的风险规避原则。当然,冒险总有一丝成功的希望,但鉴于人类远远没有完全了解意识的秘密,更没有完全理解自然的秘密,因此,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缺乏依据的冒险。不敬神的现代性是一个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神话,即以人为神,因此人想要一切,想做成一切。人的神话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自动实现预言,更恐怖的是,人的神话还具有自相关结构,即使反对主体性的僭越也需要以主体性为依据。现代早就有不少思想家批判性地反思了现代性、主体性以及科学崇拜,而且那些反思也早已成为广为人知的话语,但没有用,完全无力阻止人的神话。人已经被惯坏了,太想统治自然,太想长生不老,太想不劳而获。事实证明,对现代性、主体性和科学崇拜的伦理批判无力而软弱,无效而可怜,无论如何怀念“去魅”之前的“诗意的”世界,此类话语不仅无济于事,甚至因为无济于事而失去了思想性。人的神话,或者主体性的神话,包括人工智能和基因科学的神话,隐含其中的可能是人类的悲歌。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与莎士比亚——

基于计算与认知分析的诗歌翻译情感研究》

人工智能将重塑人类世界的格局

✨让人工智能走近莎士比亚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结合,

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诗歌情感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陈庆 著

ISBN: 978-7-100-21876-4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定价:6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莎士比亚邂逅人工智能/ 001

第二节 量化定性:双重性质研究/ 004

第三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梁宗岱/ 005

第二章 情感量化研究:情感计算

第一节 何为情感?/ 009

第二节 情感计算/ 012

第三章 情感定性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

第一节 语义框架/ 018

第二节 概念隐喻/ 022

第三节 象似性/ 027

第四章 意象:诗歌情感表达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中西诗学之意象/ 031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意象/ 034

第三节 意象的分类/ 036

第四节 意象与诗歌翻译情感表达/ 038

第五章 诗歌意象翻译研究

第一节 认知语义学视角/ 041

第二节 认知语法视角/ 047

第三节 认知语用学视角/ 048

第四节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 049

第六章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本情感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05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052

第三节 研究工具/ 054

第四节 分析框架/ 056

第五节 研究步骤/ 058

第七章 情感计算的整体分析

第一节 总体特征/ 065

第二节 正负极性均值与译诗分布/ 069

第三节 四分位值与情感整体差异性/ 074

第八章 情感计算的趋势分析

第一节 情感波动分析与梁译本的典型性/ 081

第二节 分区段统计与情感集中趋势/ 084

第三节 情感子类型分析/ 088

第九章 雄姿英发的太阳:积极情感认知分析

第一节 直接情感资源/ 093

第二节 间接情感资源/ 100

第十章 灵与肉的冲突:消极情感认知分析

第一节 直接情感资源/ 115

第十一章 时光的毒手:情感子类认知分析

第一节 直接情感资源/ 128

第二节 间接情感资源/ 130

第十二章 译作情感的追根溯源:真实译者

第一节 隐含译者与真实译者/ 135

第二节 译者的文学创作/ 137

第三节 译者的诗学思想/ 141

第四节 译者的翻译思想/ 145

第五节 译者的人格类型/ 149

参考文献/ 153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采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析工具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计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作的各种情感值,对情感值进行二次统计分析之后筛选出人工分析的对象,结合认知语言学和人文研究的质性方法,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作的情感表现以及背后的根源。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陈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人工智能的计算与人类智能的相结合实现量化与定性结合的研究范式,将诗歌和诗歌翻译的情感研究从长期的纯思辨型分析范式推向量化定性结合的范式。”

作者简介

陈庆,湖南湘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翻译学、文学翻译、翻译教学、语言服务等。出版译著4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1项,以及其他项目若干;在《外语教育》《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人工智能——科技进化产生的超级造物——给这个时代带来无限可能,同时也令人焦虑不安。曾经被视高端专业的口译和笔译工作不得不直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步步紧逼,眼看着自己的领地被机器翻译占领。笔译工作已经进入人机结合的时代,人类译员的工作越来偏重于译后审校,同声传译的金领地位也不断受到挑战。唯有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似乎一直是技术硝烟之外的世外桃源。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翻译的本质是情感再现,情感这种高度复杂主观的体验似乎无法被机器计算。

由此看来,情感似乎已经可以计算了,以人工智能科学家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们比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们似乎更加热衷于研究情感了。但是有趣的是 以传达情感为本质的诗歌和诗歌翻译却没有被人工智能专家们纳入他们正式的研究版图,比如莎士比亚的情诗以及情诗翻译。人工智能领域,偶尔有一些针对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情感分析文章,但多为吸引关注度的怡情之作。究其原因,也许是人工智能专家们对莎士比亚不感兴趣?又或许是莎士比亚的“情感”对于人工智能还很难?目前来看,答案主要是后者。

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对于解析情感直白的话语已经很纯熟了,但是当解读那些表达多样,修辞手法丰富,充满了多义性和复杂情感的诗歌,人工智能还远不如人类智能。诗歌里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往往凝结着最复杂的情感,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平淡的诗句,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平静而愉悦的积极情感,如果没有人特意去标注,人工智能又如何及时感受呢?何况,读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基因都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复杂因素。当然,应该可以通过测量读者阅 读诗歌时的瞳孔变化、脑电波情况和内啡肽等激素水平,来计算诗歌的情感。不过,那已经超出了人工智能单纯的算法逻辑了。

2月7日,ChatGPT在官网表示,用莎士比亚文风表示“最近一小时内蜂拥而至我们的网站,但我们的网络资源是有限制的。”

如果说标准化与复杂性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最基本的矛盾,那么人工智能与莎士比亚似乎是咫尺天涯,情感分析无法解读莎士比亚,更加难以分析莎士比亚的译作情感。而本书所呈现的研究却尝试通过认知语言学分析将人工智能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联结起来,让人工智能走近莎士比亚。

该研究并非企图打造一个自动化的诗歌情感分析平台,而是将已有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工具应用于诗歌情感和诗歌翻译情感的分析,并基于机器的计算,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分析工具和一般人文研究的质性方法,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作的情感表现以及背后的根源。本研究利用到了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规模分析诗歌译作的难题,同时又充分发挥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解析力,弥补了人工智能解释力的不足。另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在研究中也发展了认知语言学,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也有借鉴价值。

很多计算机领域的论文在评述情感分析时,总会出现类似以下的内容“我希望本书能够促使语言学家研究并建立有关观点、情感及相关概念的系统理论”。那么该研究也算是就计算机学界对文学语言学界的友好合作倡议的呼应了,我们也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角度做一点贡献。

布莱恩·阿瑟曾在《技术的本质》中说,有时候“创新只是解决方案的微小改进”。本研究借人工智能的一成算力试图解决诗歌翻译研究长久以来难以实现的量化问题,虽有大材小用之嫌,但这也的确是一种解决方案的改进。也是新文科、新文学、新外语大浪潮之中一朵微创新的小浪花,希望读者们的批评、支持与帮助能让这朵小浪花化成夏日的玫瑰日渐枝繁叶茂。

赵汀阳: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何以可能?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