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今天和明天
编者按
时间来到10月,今年初那个震惊了全球的ChatGPT再度刷了一波存在感,且毫无疑问,它又让很多人“惊掉了下巴”。9月底,ChatGPT宣布了一次重要更新,让其拥有了全面的多模态能力——可以基于图像进行分析和对话了。随后,大模型开发助力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关联行业智能化的热情再度被引爆。一方面,各界正深度挖潜现阶段AI技术该如何加速关联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对AI技术明天将何去何从展开无限畅想。
数智前瞻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近期,OpenAI在其官网宣布,ChatGPT可以“看”“听”“说”了,即可进行全面、多模态能力、基于图像的分析和对话。随之,各类人工智能加速机器人和传统产业应用的呼声四起。
那么,随着ChatGPT技术更新,人工智能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传统产业以及百姓生活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未来人工智能路能走多远?
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现在在各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深层次的对话、理解人意图的能力方面发展特别快。人工智能已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比如制造业大量采用机器人操作、采用人工智能来控制和进行数据分析。
又比如,服务业,各类服务机器人应用到餐饮、酒店住宿等行业。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各类智能家居、家庭服务机器人、炒菜机器人也在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李勇坚说。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在完美执行人类命令、完全理解人类思想、语言等方面还有一些障碍或不足之处,甚至有人笑称“很多人工智能还只是人工智障”。
生产领域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人工智能广泛运用到经济、家庭生活领域,面临很多能力、安全隐患等问题,对此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出解决方案。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专委会主任委员刘大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走过了三个周期。在大模型之前,其更多是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应用。近几年,随着大模型横空出世,其在服务业包括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也广泛应用,“但人工智能对创新思维还不具备能力。未来,人工智能能否有自我迭代,还是个待解难题。”
发展势不可当
展望未来,人机交互进阶发展会给人工智能带来应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革命性突破,同时也会伴随隐私让渡、伦理关切、岗位替代等方面的风险。
李勇坚认为,首先,ChatGPT生成性能跟智能技术随时更新,应用水平在持续提高,可能对大量产业带来影响,包括科技研发、制药、材料研发等行业。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使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再次,人工智能除在科研、制造领域以外,在服务领域有很大应用空间,一些传统服务业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和广泛渗透,李勇坚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其发展势头势不可当,二是其对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变是个渐进式的过程。
在李勇坚看来,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带来很多配套问题。首先,技术方面配套、协调问题,ChatGPT本质上是个语言模型,它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动作、命令,但其动作是需要机器力量去完成的,而机械本身的进步,需要精密液压、精密传动、电池等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可能会影响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里面的广泛应用。其次,可能会带来伦理关切、社会不平等问题,这些都是巨大挑战。
刘大成也认为,ChatGPT技术更新之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量,在算力和算法的突破中,特别是在实现端对端的技术基础上,从原先的流程驱动转为数据驱动,并不断进行训练和迭代,人工智能发展将会非常迅猛。此外,这也会使得工具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使用成本和门槛也会越来越低,将带来越来越多普通人利用这种工具,快速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使得创意成为脑力工作中的最大需求。
“未来,无论是生产还是服务,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影响将持续深远。”刘大成表示,从感知到信息的传递共享,再到决策和辅助决策,甚至包括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决策、无人化执行等,都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他还提醒,大数据、算力、算法对个人隐私等必将产生极大的挑战。对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有巨大风险的,其风险可能要超过核武器。这就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对个人隐私等方面安全进行有效保护。”
AI助力 让电动汽车用上
“移动充电宝”
数智案例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高速公路拥堵的“盛景”成为彰显国人出行热情的生动注脚。网友更是脑洞大开,诸如“高速堵车过中秋”“堵在高速路上为祖国庆生”的调侃也不绝于耳。
其中,在对假日堵车的众多调侃中,一条“堵车的都是汽油车”的评价引来关注。有评价认为,这也显示出当前人们对纯电动汽车远途出行能力不足的困扰依然存在。
纯电动汽车远途出行,一方面受到电动汽车本身续航能力影响,另一方面,更与沿途的充电设施多寡和便利度高度相关。当然,充电站的全覆盖尚需时日,但对于可控范围内的短途乃至中远途出行,似乎正有了破解方案。
这个“双节”假期,刚在海南进行了一次深度环岛游的北京市民李女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享了一次她在海南首次使用移动充电机器人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经历。她坦言,“相较于前往一个景区必须优先寻找充电桩的困扰而言,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便利性更胜一筹。”
“我就是把车开进停车场,停好车,车位边上有个牌子,扫码下单,几秒钟移动充电机器人就自动来到车旁,剩下来就和正常充电一样。”李女士回忆称。
李女士体验的正是海南省于今年国庆假期在海南交投冯家湾零碳服务区投入使用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据介绍,这款移动充电机器人配备60KWh电池包,可遥控操纵或自动驾驶。
据了解,除海南外,今年国庆假期,湖北在武汉汉口火车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服务区等地也投放了类似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而且电池包容量更大,达到了184kWh,支持60kW直流快充、7kW交流慢充两种充电方式。
所谓移动充电机器人,就是标配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大容量电池模块、机械臂等硬件设备,基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络和精准导航等人工智能技术,可按照用户指令随时随地实现移动充电的设备机器人。
“好比一块巨大的充电宝一样,在解决大模块电池组运行稳定物理特性的同时,用更加稳固的材料和设备,整合一套机器人套组,基于高算力和精准算法实现精准定位导航的移动充电设备。”供职于某大型电动设备的电气化工程师王小雨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揭示了移动充电机器人的运行逻辑。他强调,移动充电设备首先要确保电池模块的运行稳定,同时,确保电流的稳定输出始终处于高精度、可监测的数据流运行之下,才能实现稳定输电。“受到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进展,目前这个技术正在逐步趋稳。”他说。
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具有可自由移动的独特优势,这也让其拥有了部署灵活的便捷性,可实现在停车场、园区、个人车库等众多场景应用,并可以进行应急充电服务。
“目前来看,国内外对电动汽车的远途行驶都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方案也在按照布局固定充电场所的路径推进,但弊端就是容易造成拥堵和时间效率低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移动的充电机器人作为一种临时快速补电的方式,未来将与现有的固定式充电模式、换电、无线充电等形成互补,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动汽车补能生态。
其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助力和升级堪称关键。林伯强认为,作为革命性技术,人工智能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在负荷预测和管理、能源调度和交互、故障监测和维护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大到电力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小到移动充电设备的精准定位和管理,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促进能源交互与共享。通过智能电网的连接和数据交换,不同的能源系统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以及能源的共享和协同。
展望未来,移动充电机器人无疑将在规模上展现巨大潜能。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破千万辆。
同时,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全球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1082万辆,同比增长了61.6%。其中,中国688.7万辆,占了全球63.7%的份额。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500万辆至2000万辆。
现阶段,一众国内外科技巨头均已将目光盯上了移动充电设备市场。尤其是,在新型补能模式自动充电机器人应运而生的背景下,包括国家电网、国内外汽车整车厂商和机器人厂商、新能源厂商,都在对此积极展开探索,前景可期。
AI正崛起 相信明天更美好
数智观纵横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随着大语言模型近日开始攻克多模态功能,不仅能够及时高效处理文字信息,还能够基于图像进行分析和对话,人工智能(AI)技术被赋予了新一轮“崛起”动能。
实际上,科技渗透日常生活已经到了“难以察觉”的地步。你以为,你正在追的热门电视剧里都是真人演员吗?就在不久前,一则“数字演员”的词条登上热搜榜,引爆了社交网络。在一部名叫《异人之下》的热门剧中,竟有一个角色是由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的数字演员扮演,网友对其评价为“创造了国产剧的新历史”“电视剧界的突破”。
从AI换脸到AI演员,人工智能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不再止步于冷冰冰的计算机形态,还可以像真人一样演绎出真实的情感、展露出丰富的表情。
当然,不仅是在影视领域,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展现出它的强大潜力。
你是否曾想象过,为你做手术的可能是一台手术机器人吗?2018年6月,全球唯一骨全科机器人——“透视眼”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在广州亮相,这是一台由我国独立研发制造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天玑”辅助下完成的骨科手术,其定位精度达到0.8毫米,具有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少等优点。有分析认为,“天玑”的出现标志着骨科手术迈入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
除了手术机器人,语音录入病历、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个人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等应用遍地开花,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你想让教育更加精准化、个性化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平面的课本知识能够变得可感可知……创造出虚拟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性、辅助性的智能教育工具,依据数据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教育领域,这些由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
你想让出行更加便利吗?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识别道路上的车流量、行人流量等信息,自动调整交通信号灯;智能化识别和预测车流量、路况等信息,自动规划最优的行车路线和时间;智能化识别车位占用情况、车辆信息等信息,自动分配空车位并指引驾驶员前往……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为交通管理和出行带来了许多创新,使得交通系统的运作更加高效。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最初的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打响人工智能的“第一枪”,到大数据开始为我们推荐个性化的信息资讯和商品,再到无人驾驶汽车驶上马路,人工智能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改变着一切。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进步。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崛起的未来,这种影响将越发深刻。
有观点指出,当下,人类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黎明。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体量再上新台阶的新技术。其中,在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传感技术等多技术融合创新驱动下,机器人将会是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的重要变量,逐渐进入颠覆式的阶段,成为一个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于一体的产品,未来在更多的应用场景加速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刻影响未来产业和百姓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创造更智能、便捷、高效的未来。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李克强同志逝世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两周涨幅逾10% 避险情绪助推国际金价强势攀升
●时报访谈|赵振华:打通科技创新堵点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