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亦
编辑|阿至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过去半年,国内有超过130个大模型问世,随着大模型的涌现,从某种意义来看,其在第一阶段的较量趋向平缓。
随着大模型底座能力不断提升,新的AI原生应用也逐渐迎来爆发期。业内已经形成的共识是,AI 大模型时代,每个行业的应用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对于企业而言,在大模型之上开发出来的 AI 原生应用,才是下半场突围的关键。
作为新一代基础设施,大模型的能力需要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创造更大的技术和商业价值。因此,大模型趋势下的新时代,业界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模型本身,而是围绕大模型所构建的整个生态体系和应用场景。
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大模型在应用落地面前仍有多重阻碍。
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对信息的快速迭代和交互,并没有很好的路径了解、触达到已经诞生的大模型应用,从而也无法直接借助AI原生应用解决实际业务中的难题。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和开发者而言,AI原生应用的创新并非终点,如何精准地寻找到目标客户也是一大难题。如果缺乏相应的商业化路径,面临的则是循环的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36氪与小即是大创投联合成立了AI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行业内顶尖AI技术服务提供商、应用解决方案方及生态资源,通过36氪构造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AI行业价值落地。
在AI协同创新中心主理人、小即是大创投合伙人杨巍看来,大模型的诞生实际上带来了一个计算机使用范式的变化,迭代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模式,而随着各大厂家陆续推出中国本土的大模型,且各家产品形态已经初具雏形,当下的大模型行业开始进入应用落地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大模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通过一个基础大模型来完成多场景任务,从而为无数 AI 原生应用的诞生奠定底座。
因此,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产业链中的从业者,都需要搭上生态的“顺风车”,从而打破0到1的创新,实现产品和企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进入大模型时代,市场和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基础设施厂商、创新创业者以及想要快速转型的传统企业,该如何抓住这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AI协同创新中心又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36氪与AI协同创新中心主理人、小即是大创投合伙人杨巍进行了一次交流,以下为对话整理(有删节)。
大模型时代来了,AI协同创新中心也来了
36氪:过去几年大家一直都在谈AI四小龙,今年像大模型出来以后,市场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杨巍:以前以图灵测试为标志,从去年11月底开始计算机AI通过图灵测试就已经不是个问题了。从AI角度看,大模型的出现已经将AI分化成了两个世界。现在最大的变化体现在(AI)能够完整听懂人话和说人话。第二个变化就是常识与推理能力已经变强。
36氪:所以大模型的出现是AI创新协同中心成立的关键节点吗?
杨巍:这件事其实上半年就开始策划了,这个巨变完全带来了新的计算机使用范式的变化。我们就觉得需要去让更多的人完成这个范式的变化。
上半年行业的进展,对于新入场的人而言还是比较混乱的,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大家都在围绕着所谓的底座基础也就是大模型在做,直到7月份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可用的模型。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
36氪:我们想去扶持的那些创业者,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像?
杨巍:AI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诉求是想推动大模型应用的范式变化。这个变化里边就大体涉及到三个最基础的对象,一个就是做大模型的这些人,包括一些做云服务的,做算力的。另一个是应用的开发者,在大模型上面做开发,这样才能真正把应用做出来。还有一个角色是最终的应用方,比如说国内的上市公司或者大企业,可能也包括很多小企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小团队等。
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一些知识,比如算力支持,来自基础设施能力的支持,当然他们也需要投资。所以这些都是AI协同创新中心要做的事情。因此,对创业者,我们主要给他们资源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和客户的支持。
36氪:符合变化趋势的创业者们业务方向是怎样的?
杨巍:要完成了所谓的范式变化,就是说他们要是一个AI相关的创业团队,而且具备已经成型的逻辑,能够充分理解大模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的基础上,才去创业的。
第二个是一定要具备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只有相信,他们的路才会更长。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对于这个事持怀疑态度的人,其实很难做成。
另外,我们很看重应用派,愿意用AI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团队非常重要。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中,中国人在应用方面都是做的领先。所以,我们觉得国内做应用的机会更多。
36氪:这一波趋势之下,您认为创业者应该抓住的创新性在哪里?
杨巍:第一个我们认为是通过AI提升效率、节省人力。第二个是能够推出全新体验的产品,创新性的产品体验是可以考虑的创新方向。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创新模式,每一次技术的变化,就是把原来做不了的事做了,技术变革能够带来整个商业模式上的变化。
36氪:AI协同创新中心除了连接创业者,还会有别的参与者进来吗?
杨巍:是要有的,像母基金、VC基金等,我们都是要跟他们去合作的。我们搭建这个平台是让所有相关的角色围绕到创业者身边。比如政府资源、学校研究的资源、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合作等。它是一个对更加开放的一个平台,更多的和AI、大模型相关角色的人都能够进来。
36氪:第一批如何招募或者开展?
杨巍:目前我们已经在做的是准备和中国第一批大模型公司建立一个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第二就是我们现在着重去聚合AI原生创业者,他们是市场上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另外,我们也在和中国的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公司、互联网新经济代表们密切的接触。
发挥协同的力量,让大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落地
36氪:结合过往的经历,您如何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投资?
杨巍:我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是移动互联网爆发时,所以前面几年的项目主要是在移动互联网的。
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过程是分阶段的,最开始我们会比较集中在跟操作系统相关、应用市场相关、基础工具相关的应用,随着每年的进步,到12年、13年,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始去和一些具体的行业或场景结合了,这个时候消费是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应用方向,所以我们也顺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投了一些消费的项目。
在这同时,也有一些原来做消费的公司,开始用互联网和它原有的业务去做互动,比如像我投的阿芙精油,他们不是一个起身于互联网的公司,但是他们是在线下做消费品牌的公司里最早思考如何用互联网传播的公司。
可以说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移动互联网。
36氪:是什么样的契机下,您开始走到了新的投资领域?
杨巍:2015年之后,移动互联网从发展的动力的角度看,其实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看TO B服务、硬件、机器人等相关的项目。
整体来看,我们是顺着整个时代的方向,包括公司的发展方向不断去做能力的延伸。
36氪:所以当下您的投资重心会放在科技赛道,尤其是AI?
杨巍:是的,现阶段我们会聚焦在AI行业我们肯定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其他行业,对VC而言,AI和大模型带来的是非常重要的机会,这至少是接下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新节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AI看得更清楚。
36氪:从投资的时间表出发,今年在AI行业的投资进程是如何规划的?
杨巍:大模型本身发展非常快,国内的第一幕就是国产大模型落地,第二幕可能就是要做应用,大模型肯定最终会用到很多企业的场景里面去。
如果把这个事儿回过头来看,我们认为发挥协同的力量对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会坚持去沿着这个方向去做能做的事儿。
现在我们搞了开发的比赛(我爱黑“可颂”大语言模型应用创新挑战赛),比赛里面我们就强调了这不是一个玩模型的比赛,是一个拿着模型做应用的比赛。所以,我们不仅要求这些极客来参加这个比赛,更重要的是要让那些真实给甲方客户做IT服务、做应用的人参与到比赛里面来,让他们能够上大模型应用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