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GC|人工智能|AI大模型

北京印发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方案:支持以AIGC丰富内容生态

作者: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23-03-17

·聚焦互联网3.0基础设施层与交互终端层,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计算芯片、通信网络、XR终端和内容制作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支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发展,基于AI大模型、深度合成等技术,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的自动生成,丰富互联网3.0的内容生态。

3月1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通知提出,将推动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力争未来3年,突破一批互联网3.0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搭建一批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国产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建设一批“互联网3.0+”标杆应用场景,加快国产技术迭代成熟;积极培育创新生态,探索建立监管与治理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在推动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通知提出,聚焦互联网3.0基础设施层与交互终端层,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计算芯片、通信网络、XR终端和内容制作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互联网3.0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

在人工智能领域,将支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发展,基于AI大模型、深度合成等技术,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的自动生成,丰富互联网3.0的内容生态;支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3D建模技术研发,实现3D模型构建的流程自动化及批量生产,提高3D模型精度,提升互联网3.0的内容制作效率;支持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发展,研发智能语音识别、对话管理、情感识别、动作捕捉等核心技术,增强虚实交互的智能化体验。

在区块链领域,将支持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数字监管等技术研发,支撑构建互联网3.0可信虚拟系统;支持开展区块链存证确权、隐私保护、跨链协同、数据标识等技术研发,实现互联网3.0的互联互通互认,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支持研究面向互联网3.0的智能合约技术,灵活支撑各类应用场景的可编程开发,提升互联网3.0场景的适应性和灵活度。

通知还提出,将推动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在打造数字资产流通服务平台方面,搭建基于长安链·协作网络的数字可信技术支撑平台,依法探索可信身份、可信存证、可信数据、可信跨链、数据标识及隐私计算等服务;研究开发数字资产登记、托管、评估等功能;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分级分类、数字资产登记发行等相关监管政策研究,探索构建互联网3.0经济体系监管和治理模式。

附: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

互联网3.0作为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正加速发展,将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带来变革性影响。为紧抓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抓互联网3.0产业变革机遇,加强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夯实硬科技底座,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创新引领,突破关键。集聚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力量,围绕互联网3.0基础设施层与交互终端层,推动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企业主导,协同发展。引导领军企业发挥集聚带动作用,吸引中小企业及行业优势团队,共同推动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技术研发成果迭代熟化,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商业化进程,带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本市在智慧城市、虚拟现实等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互联网3.0+城市”“互联网3.0+工业”“互联网3.0+产业”“互联网3.0+消费”等标杆应用场景,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政府搭台,涵养生态。通过设立投资基金、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集聚区等,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加速企业集聚;举办前沿大赛,发现并吸引一批优势资源落地北京;借助国际性展会平台,加强国产技术及成果的宣传推广,提高北京互联网3.0的国际影响力;开展互联网3.0风险监管与治理体系研究,加强新兴监管技术应用,提升对虚拟世界监管和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逐步构建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工作目标

紧抓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机遇,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平台支撑为保障、以应用示范为牵引,带动国产软硬件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力争未来3年,突破一批互联网3.0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搭建一批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国产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建设一批“互联网3.0+”标杆应用场景,加快国产技术迭代成熟;积极培育创新生态,探索建立监管与治理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互联网3.0基础设施层与交互终端层,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计算芯片、通信网络、XR终端和内容制作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互联网3.0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

1.人工智能。支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发展,基于AI大模型、深度合成等技术,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的自动生成,丰富互联网3.0的内容生态;支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3D建模技术研发,实现3D模型构建的流程自动化及批量生产,提高3D模型精度,提升互联网3.0的内容制作效率;支持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发展,研发智能语音识别、对话管理、情感识别、动作捕捉等核心技术,增强虚实交互的智能化体验。

2.区块链。支持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数字监管等技术研发,支撑构建互联网3.0可信虚拟系统;支持开展区块链存证确权、隐私保护、跨链协同、数据标识等技术研发,实现互联网3.0的互联互通互认,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支持研究面向互联网3.0的智能合约技术,灵活支撑各类应用场景的可编程开发,提升互联网3.0场景的适应性和灵活度。

3.高性能计算芯片。支持全功能GPU、CPU、移动端计算芯片自主研发和迭代,提升图形图像建模、渲染等环节计算处理能力;支持存算一体芯片、高端模拟芯片等技术攻关,提升边缘端感知计算能力;前瞻布局新型软硬件协同渲染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国产GPGPU、ASIC等芯片与可微渲染、神经渲染等渲染技术协同攻关。

4.通信网络。支持开展无线网络智简传输、云化虚拟化、分布式MIMO等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网络对新场景、新业务的灵活支持能力;支持探索网络和计算、AI等一体融合,搭建开发灵活的云化无线网络试验平台,提升底层通信技术的支撑能力。

5.XR终端。推进MEMS激光扫描投影、Micro LED等下一代微显示技术开发,加快折叠光路镜头、衍射光波导等光学器件的技术攻关与规模化量产,加强体全息、超表面等前沿技术探索,推动近眼显示向高分辨、大视角、轻量化等方向发展;推进高精度高鲁棒性的由内向外(inside-out)追踪定位、环境三维重建等技术升级,加快高效率自然化的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多模态交互技术创新;推动XR操作系统核心链路关键技术研发,强化沉浸式感知交互体验。

6.内容制作。支持3D渲染引擎研发,突破高性能并行渲染、分块式延迟渲染、光线追踪等技术,实现大规模高质量低延时渲染、多平台运行;推动3D空间音频渲染技术研究,研发沉浸式空间音频制作工具、实时渲染工具等;研发基于AI的低代码开发软件,降低互联网3.0内容制作门槛;支持开展3D空间快速扫描和重建技术攻关,推出面向普通用户的低成本、快速扫描和真实重构的拍摄设备。

(二)推动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聚焦互联网3.0平台工具层,围绕异构软硬件计算、内容制作、数字资产流通、光学器件加工等互联网3.0发展共性需求,整合本市优势研发力量,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加速国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

7.异构软硬件计算平台。面向互联网3.0沉浸式场景运行、内容制作等需求,推动构建异构软硬件计算平台,支持图形渲染与物理仿真、AI训练与推理、大数据分析等,带动国产异构软硬件的迭代优化,为互联网3.0产业发展提供软硬件协同支撑。

8.3D渲染平台。面向3D数字内容制作和呈现等需求,推动建设3D渲染引擎服务平台。突破端云协同渲染、实时渲染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场景化3D数字内容生产工具,实现建模、国产图形引擎、低代码开发等工具和软件的集成,支持高质量、大规模3D数字内容的渲染,推动形成图形图像相关通用技术标准,带动国产3D渲染、建模等工具软件的优化迭代。

9.数字资产流通服务平台。搭建基于长安链·协作网络的数字可信技术支撑平台,依法探索可信身份、可信存证、可信数据、可信跨链、数据标识及隐私计算等服务;研究开发数字资产登记、托管、评估等功能;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分级分类、数字资产登记发行等相关监管政策研究,探索构建互联网3.0经济体系监管和治理模式。

10.光场成像计算平台。面向虚拟数字人/物高效创建的需求,搭建光场成像计算平台。建设大型光场成像系统,构建大规模光场数据库和人脸体型库,支撑一体化光场相机、多孔径光场成像、计算摄像解算算法、可渲染模型高效生成以及相关的AI渲染、数据压缩等技术的研发、测试。面向全国相关机构开放开源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效虚拟内容生成与制作,带动光学成像、渲染、传输等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成熟。

11.光学器件加工平台。面向光学器件以切削磨抛为主的精密加工和以光刻为主的微纳加工需求,建设光学器件加工平台。建设光学精密加工平台,加强超高精度磨抛、光学镀膜、光学检测等工艺环节技术研究,支撑自由曲面、阵列光波导、折叠光路等工艺迭代优化。建设微纳光学加工平台,围绕电子束曝光、离子束刻蚀等衍射光波导器件核心工艺,突破高长径比、高精度、大面积加工等微纳加工瓶颈技术,加速衍射光波导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三)推动“互联网3.0+”应用场景建设

依托本市资源优势及特色,加强市区联动和资源整合,围绕城市、工业、产业、消费等领域,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一批标杆工程,带动国产技术的应用验证与优化迭代,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12.互联网3.0+城市。推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城市服务管理场景中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沉浸感知、虚实融合、智能交互的示范应用场景。持续推动城市操作系统创制工程实施,加速空间计算操作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体系验证,在海淀区百万平米试点场景基础上持续完善、拓展。建设城市时空编码体系,实现对真实世界中空间实体的数字资产统一编码管理。

13.互联网3.0+工业。推动AR/VR、数字孪生、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辅助设计、虚拟装配、远程协作、仿真实训等场景中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建设示范应用中心、创新合作中心、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及标准化组织等,完善互联网3.0+工业的产业生态。加强工业软件技术攻关,鼓励拥有核心应用场景的企业加快完成技术沉淀和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数智化工业应用生态。

14.互联网3.0+产业。发挥北京在文化、医疗、会展等领域资源优势,加快推动AR/VR、3D场景重建、虚拟仿真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示范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标杆应用案例。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15.互联网3.0+消费。聚焦社交娱乐、科幻影视等产业,推动在首钢园、法海寺、模式口、工体、国贸、三里屯等重点区域,打造沉浸式数字空间、展示体验馆、主题乐园、商业创新示范中心等,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标杆场景,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培育数字经济消费服务新业态。

(四)推动互联网3.0创新生态建设

围绕互联网3.0创新生态构建,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服务,通过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设立互联网3.0投资基金、培育内容生态、推动产业集聚、举办前沿大赛等方式,逐步培育北京互联网3.0创新生态。

16.产业创新联合体。发挥领军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吸引“政产学研资用”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互联网3.0产业创新联合体。灵活采用“一产多盟”“一产多体”等形式开展创新服务,促进上下游资源要素整合融通,推动技术、产业、市场、政策等协同发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和自主生态建设。

17.互联网3.0投资基金。推动在本市科技创新母基金下设立互联网3.0投资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培育;在政府基金引导下,形成“头部投融资机构主动领投、社会资本积极跟投”的局面,为本市互联网3.0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持互联网3.0创新项目研究和企业发展;建立为互联网3.0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服务机制,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18.互联网3.0内容生态。发挥重点区域的属地作用,规划互联网3.0场景落地空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场景开展数字内容创新,探索数字内容在不同应用场景间的互认互通。提升数字内容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探索知识产权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有机整合。加强对互联网3.0知识产权优势单位的培育工作。

19.产业集聚区。依托石景山区、通州区等场景资源优势,在科幻、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带动国产软硬件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产业聚集;发挥海淀区、朝阳区创新资源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孵化器、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产品应用、企业孵化等,加快培育一批互联网3.0领域优势创新企业。

20.前沿大赛。聚焦前沿科技与应用创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3.0创新创业大赛,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中开设XR终端等互联网3.0核心技术专场,发现并吸引一批具备潜力的企业、项目、人才团队落地北京;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协同发力,为互联网3.0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五)加强互联网3.0风险监管

21.加强互联网3.0监管探索。聚焦互联网3.0内容监管、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身份可信、资产确权等,加强监管机制和监管模式探索,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网络安全、量子加密等新型监管技术,实现对互联网3.0虚拟世界的可监管和可审计,保障互联网3.0数据的安全与隐私,提升对虚拟世界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22.加强治理体系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本市“两区”政策优势,探索建设互联网3.0示范区,依法依规开展互联网3.0治理体系研究和试点,包括数字身份认证管理机制、数字资产确权机制、数字市场监管机制、数字消费评价机制、数字伦理规范机制等。建设互联网3.0治理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数字身份认证统一管理平台、数字资产确权平台、数字市场监管平台,逐步建立互联网3.0治理体系相关规范标准。

五、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组建市区两级互联网3.0产业创新工作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定期调度解决互联网3.0创新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保障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发挥市级专家组的战略咨询作用,加强对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的收集、分析和研判,高效支撑领导决策。

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围绕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加强市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市级部门加快出台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充分用好各类资金,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重点任务落实;相关区政府依法在资金、用地、房租、税收等方面做好配套支持措施,引导互联网3.0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加强风险防控。针对互联网3.0数字内容、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潜在风险,积极开展预研预判,探索利用监管沙箱等方式推动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防控机制,全面做好系统性风险应对准备,为互联网3.0产业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借助中关村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服贸会、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科幻大会等展览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北京互联网3.0技术及产业创新相关宣传交流,引导相关技术和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推动本市加快融入全球互联网3.0创新链和产业链,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