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7月23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与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主办的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如何驱动AI发展,以及如何利用大模型、智能机器人创造价值等话题展开了讨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主持本次论坛。
菲尔兹奖得主、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向论坛作视频致辞,丘成桐表示,数学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三百多年来涌现累积了很多重要的想法和学问。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发展需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以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他鼓励年轻科学家从根本上了解、应用人工智能,并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会期间,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多模态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副理事长、创新工场首席科学家周明,以及xAI创始成员Greg Yang(杨格)共同参与讨论。
沈向洋表示,具备学习特性的新事物背后必然蕴藏着深厚的数学原理。他提出五个重要问题,包括智能与模型规模之间的关系、训练大模型过程中智能的产生阶段、数据对于智能产生的影响、智能涌现的产生机制、数学工具的正确运用等,并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发言。他指出,探究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深刻意义,“Math for AI and AI for math!”。
“GPT3只是起了个头,GPT4令人震惊,GPT5还在探索,GPT5出来后肯定还没到底,我们今天还是要下定决心,要有一批人狠狠地做大模型。”
“在新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学校应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和更多创新的机会。”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如果有机会进入一些机构、单位学习的话,抓住这样的机会可以做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
周明认为,大模型体系应该有三层,分别为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大模型。他认为,“百亿参数级别的模型基本够用,一味追求特别大的模型,至少对行业落地是不现实的。”
发言结束时,周明由衷地向追梦赤子们分享自己的建议,“很多学生不是名校,名专业的,他数学也不是太好,编程也一般,这样的人怎么实现他美好的前程?我想多说一句这样的话,第一,不要气馁,总有某一点是别人不如你的地方,比如刘备同学,刘、关、张其实他武力最弱,他还能把关、张两个人忽悠起来一起干革命,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从你的优点出发,买到一张船票,上了船就有很多同志者跟你一起航行,实现伟大的梦想。”
张建伟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如何让机器人不只是在行为,抓取、移动方面学习,而是在经验方面能够继续学习是团队正在研究的方向。”他表示,多模态机器人是团队研究的重点,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简单的被动行走到现在类人不弯膝盖步态行走,是利用物理模型和大数据学习实现的结果。
他强调,“未来机器人混合动力型模型加上强化学习,是具身智能非常好的实现点。”
张建伟表示,“学生分为功利型和兴趣型,现在国内通常从高考就以分数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实际上到大学后可以转换一种方式,让兴趣驱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年轻人有时间去探索和失败,这方面应当得到鼓励。”他认为,“科研方面也应减少比较死板的KPI方式,允许科学家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允许失败,才有可能做出GPT这样重大的突破。”
杨格认为,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应当追随自己的兴趣,带着激情去努力,有时不过多的考虑外部环境直接去做事,很有可能出火花。
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7月16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两周。这是国际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主题为 “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重点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本届大会期间,三百余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与国内一流学者,就基础科学领域前沿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并举行包括此次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在内的五百余场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以及卫星会议。本届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