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

“七杯茶”专栏 | 人类比ChatGPT的优胜之处、耄耋老人的爱情、洪谦先生“文革”期间也喝咖啡

作者:金羊网发布时间:2023-02-19

原标题:“七杯茶”专栏 | 人类比ChatGPT的优胜之处、耄耋老人的爱情、洪谦先生“文革”期间也喝咖啡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新加坡四地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再加上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图文专栏,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 有感于思 ·

滴水即大海

文/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父亲在时,时常会聊起他当年遇到的人和事,也会总结一点由此引发的人生道理或感想。我自然是认真听的,但回忆起来,多数时候并没有把这些放到心里去。总觉得那不过是些人人都经历过的陈年旧事,无非是年龄大了,容易忆旧,想要倾诉罢了。新年之际,父亲突然离世,再也听不到这些既听着熟悉又仿佛陌生的人和事了,这才意识到珍贵和难得。

父亲从前的同事发来回忆往日情景的点滴故事,它们和父亲在世时讲述的那些一样,都是凡人小事,可是今天读到、听来,内心却会产生一种涌动,有一种眼泪就要夺眶而出的感动。比如下面这个片段:“有一次老阎带我去忻州开会,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卖大米的小伙子,算账的时候他算错了,少要了我几块钱。我自己明白,赶紧付钱离开。后来,老阎知道后找我谈话说,你那件事做得不好,眼光要远大,不要贪图小便宜。这些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平凡的小事,平常的道理,我却被感动得泪如泉涌。

人们常说,一滴水虽小,聚集得多了也能形成流水;一滴水很渺小,汇入河流、大海,也一样体现了它的价值。这些道理都没错,但它们都还是建立在滴水微不足道的基本认知上。今天,我想说,如果滴水滋润了你的心田,触动了你敏感的神经,那么,一滴水本身就可以是大海,因为它和海浪一样,可以激荡起汹涌的波涛,拍打你的身心。

· 拒绝流行 ·

智能与智识

文/曹林[北京时事评论员]

面对ChatGPT的强大智能,人们应该看到智识对智能的优势。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智能、智识与智慧的区分。智能是什么?就是那种能迅速找到最佳答案的能力,很多所谓“小神童”、最强大脑、优等考生、高智商,无非都在这个层次,而人工智能将这种“迅速得出答案”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智识是什么?它与智能是反向的,智能是“把问题变成答案”,而智识则是“把答案变成问题”:为什么呢?是这样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前提正确吗?深层次结构是什么?答案是不是错的?一个人知识的增长,观念水平的提升,认知的飞跃,就是在“把答案变成问题”这个反身性、批判性过程中完成的。智能需要“迅速求解”,而智识则有能力“延迟判断”,在延迟中“对判断进行判断”,从而提高认知的水平。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在“问题化”中挑战它,智识才有增长。智慧,就是智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形成的、应对多变情境、由此及彼的答案通透力,看得通透,一语道破,高级的综合与高度的创造力。

有人尝试与ChatGPT的对话:“请问,2+3等于几?”ChatGPT回答是5。若这时你说“不,我夫人认为2+3=6”,ChatGPT便会马上服软。你看,ChatGPT的能力,就是“你输入问题他给答案”,它只能应询而无能反问,更没有能力对问题提出挑战,只能借助“大数据”完成“小任务”,而不能像人那样有灵感创新,有“随机性的自适力”之智识悟性,在“小数据”触发灵感下完成“大任务”。再像人的机器,只是机器,只成按人输入的指令完成任务,而缺乏人那样的“有机反身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一个蠢问题?

一个学者说:同机器智能的构成部分相比,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确实缺乏力量和速度,但恰恰正是这些“劣势”,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审美发生的机缘。因为美的发生是有机生命体受动(suffering)的结果,是生命体对于外界环境的受动性调适在意识层面的曲折反映。——是啊,这种“受动性调适”是人的智识思考天然所带痕迹,也是人相比于机器的优势,而不是反当为负担。看ChatGPT写的文案和那些答案,都特别“像那么回事儿”,但,跟一个人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就是差那么一点意思。那一点“意思”,比的不是力量和速度,不是数字运算,而是心灵对美的观照,是一个有着丰富对话触角的生命跟外在世界对话,所生发的好奇、想象和悟性。

· 有一说一 ·

无知或幽默

文/廖俊平[广州学者]

最近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大热,我也凑热闹,有事没事去问它两句。看到有人问它“潘金莲千里走单骑”“刘姥姥醉打蒋门神”之类,它一本正经地给出不靠谱的答案,我也试了一下,问它“关公和秦琼谁赢了?”,它开口说的第一句还挺靠谱:“关公和秦琼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是并不存在任何记载证明两者有过战斗。”接着介绍关公也挺准确,但再往下就胡说了:“秦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妓,因其美貌和才华而闻名于世。她曾是明朝皇帝的宠妃。”

我怀疑系统要先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在知识库中搜索,秦琼译成英文以后可能在和知识库匹配的时候就出错了。

再试:“请说说贾宝玉倒拔垂杨柳的故事。”这次开口就胡说八道了:“贾宝玉倒拔垂杨柳是清代文学家金庸先生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而且接下去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一段“贾宝玉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有场景有情节,最后还发掘出深刻的意义:“他意识到,在拔掉杨柳的同时,他也在摧毁美好的事物。”

有朋友认为这说明ChatGPT资料库的中国古代文化资料非常薄弱,这完全有可能。不过我也在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比如遇到有人编排我,把一些离奇古怪的事安到我头上,我可能并不去辩解,而是顺着他继续编排出更加离奇古怪的事,旁人听了就知道我是啥意思了。ChatGPT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高级幽默能力——你拿这种胡编乱造的东西来跟我聊,那我比你更能胡编乱造。之所以这么猜测,因为“清代文学家金庸先生的小说《红楼梦》”这个错法太低级,低级到像是故意在出错。

· 昙花的话 ·

耄耋老人的爱情

文/尤今[新加坡作家]

2月14日的情人节,正当年轻的情侣们费尽心思地以烛光晚餐营造浪漫气氛时,我却在社交媒体上读到了一则关于耄耋老人的爱情故事。

这天,正当这一家人围着餐桌用膳时,门铃叮叮当当地响了。已届耳顺之年的儿子阿伟前去开门,快递员将一个包裹交给他,收件人是他的母亲。这时,他年届90的老父亲,笑眯眯地看着同龄老妻满脸狐疑地拆开包裹。包裹里面,是一件质地上好的羊毛外套,高雅的灰黑色,触手柔软。老叟对着老妪深情款款地说:“我给你买的,最近天冷。”说着,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以多皱的手为她穿上,扣钮时,双手不利索,试了好多次,才完成任务。儿女们看到这一幕,都不由得湿了眼眶。

阿伟表示:父母情深,父亲天天都给母亲的心涂上甜滋滋的蜜汁。每年的情人节,父亲一定亲自外出给她挑选贴心的礼物。几个月前,他犯了严重的风湿病,不便出门。然而,却还一心记挂着给老妻买礼物。最让阿伟惊诧的是,为了给老妻带来惊喜,父亲居然瞒着儿女学会了上网购物!

年轻的爱情,只有占有,没有给予;它像垂柳,看似浪漫,狂风一来,便断。暮年的爱情,有着包容、理解;相知、相惜,像榕树,旋风也摧毁不了。这一对耄耋夫妇,为“爱情”一词作了完美的诠释。

· 如是我闻 ·

喝一杯咖啡

文/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我在波恩读博士期间,曾经参与青州出土的佛像在欧洲展览的目录编写和翻译的工作,后来受邀去了苏黎世参加展览的开幕式。我正好跟靠近法国和瑞士的边界勒拉赫的朋友法伊特很久没见了,就约了一起参加晚宴,看展览。我坐车从波恩到了巴塞尔的德国火车站,下车后就看到了穿着白色礼服、打着蝴蝶结的法伊特。走出火车站,就看到了他那双座保时捷。这两座城市仅有50公里的路程,法伊特经常在那边有生意往来,我们很快就到了瑞士德语区的这座最大的城市。由于离开幕式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法伊特便建议我去喝杯咖啡。

法伊特将车开到了博安湖畔酒店,车停下来后,我们都下了车,这时来了一位黑人侍者代他停车去了。我们进去之后,在大堂中找了一个很舒服的地方坐下来,法伊特点了咖啡套餐,送上来的时候着实让我觉得很华美:一个银质的托盘上,全都是银质的咖啡具:咖啡壶、咖啡盘、银勺、点心架、饼干夹,乃至咖啡杯也都镶了银边,摆到桌上之后,银光闪闪,给人以雍容大雅之感。我跟法伊特聊起了上次离别后各自的变化,感到非常惬意。

几年前我去见洪汉鼎先生,他回忆“文革”期间他的老师洪谦先生的一些轶事,其中之一是,尽管那个时候洪谦先生挣得也很少,但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去北京饭店喝一杯咖啡。我想,在喝咖啡的时候,洪谦先生一定会怡然自得,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这种娴雅的人生态度,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苦难吗?

· 不知不觉 ·

去探访一张照片的“机位”

文/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很奇怪,越是传统中家族团聚的日子,我越有奔赴去远方的意愿。仿佛每一次“独在异乡为异客”,都意味着自由与丰盈。

就像刚过去的春节,一念而起,就订了年初一出发去广东的机票,到了,再去做下一个“目的地”的决断。果然,遇见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村庄。

那是开平百合镇的马降龙村。背靠百足山,面前流过潭江水,在朋友给我的“选项”里,它列为备选,不知为何,那天我却作为第一选。也许是因为我看到了一本摄影图册,在郁郁葱葱的绿荫之上,漂浮着几幢高耸的碉楼,错落着,仿佛各自戴着不同风格的“冠盖”,也有异国风情的拱顶。于是决定,去摄影师站立的“机位”看一看,那一定是在某个高处拍摄的。

滴滴小哥热情地拿他的本地身份证给我买了折扣门票,进了村落,一股清新的气息饱满地浸润过来,千百竿高大的竹子摇曳着,轻轻地撞击出飒飒声响,村舍掩映在高大的古树与竹林中,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保存完好的碉楼里,代表性的有骏庐和林庐,是可以由外而内,一层层仔细“品读”的。骏庐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关崇军于1936年建造的,楼高四层,门窗上立体的雕花装饰尤为精细。碉楼的外观风格差异很大,窗户狭长坚固,窗框的西式装饰繁复美丽,底楼进门处是厨房,内部的细部也是中西杂糅,楼板的前部或者靠楼梯处,设有“天窗”,其实是用来吊运物品的,有的在二层,陈设着原主人的老照片,斑驳褪色,却仿佛驻留了一段往昔的繁盛的岁月。而在四、五层楼的高处,设立着祠堂,想必是远居大洋彼岸的楼主,期待祖宗的荫庇渡海而去……据说,申遗过程中,到此参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选委员,在登上林庐屋顶后对眼前的风光震撼不已。而天禄楼高七层,是1925年由南安村29户村民为防盗匪而集资兴建的,历史上村民曾经将财物藏匿其中,击退了进犯的敌人。

穿过古杨树林,马降龙村内的寂静,深深浅浅的绿意,碉楼当初为抵御匪盗侵扰而建,如今却抵御住风霜岁月的侵袭,把一百年前的风尚与物质的形态,连同当地的文化观念,似乎融合了天地,留存下来。

迷失在曲折的小径,流连于青苔的台阶,仅见一家餐馆,门口一位大婶儿在收拾一只鸡……待走出村落,才意识到,我没有站到“复刻”那张照片的机位,它到底在哪儿呢?离开时,发现叫不到滴滴,没有出租车往这里来。我搭乘着去立园碉楼景区的接驳车才离开。后面几天,看到了更多的碉楼,但对这个绿影幢幢的村落仍念念不忘。当地的朋友后来告诉我,那张照片可能就是在村口拍的。

【随手拍】

最后的牛 图/文王中平

春节回家。清晨,在田间阡陌,看见有一位老人在放牛。作为几千年农人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耕牛现在基本上已被农机代替,这可能是我们村子里的最后一头牛。曾经最常见的放牛场景,如今成为难得的风景。

随手拍专用邮箱:ycwbwyb@163.com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