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教育|人工智能

连续3年霸榜!这个专业,越来越火

作者:锦宏高考发布时间:2023-02-13

原标题:连续3年霸榜!这个专业,越来越火

写论文、做翻译、编代码、出方案……最近,ChatGPT犹如平地起春雷,在短时间内火遍全网。截至今年1月末,仅上线2个月累计月活用户突破1亿人次。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面对ChatGPT的火热,其所引领的人工智能领域,或将成为2023年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竞相追逐的热门新赛道,成为各大高校学科布局的“必争之地”。

人工智能专业有多火?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国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建立发展优势,加快创新步伐。

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为行业所趋,亦为高校人才培养重点。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同年,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本科专业名单,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35所高校成为获批人工智能专业的首批高校,开始迎来大发展。随后人工智能专业成爆款,众多高校纷纷入局,连续三年位列新增备案专业数第一。

人工智能专业虽然2018年才被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看上去是个年轻的专业,其实不然。此前,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将其作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研究方向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已经具备很丰富的研究经历。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学之一,1988年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2007年最早建成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创立于2005年的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已建成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哪家强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毅然扛起AI大旗:研究AI技术、培养AI人才、储备AI力量,努力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做出卓越的贡献。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名列人工智能专业前五,可谓是人工智能专业的领头高校。

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我国首位国际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周志华教授亲自挂帅,以其为首的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学院率先出版发布了国内首个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兄弟院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参考范本;同样在2019年,人工智能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的专业实力,奠定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国领跑的地位。

更早开始发力人工智能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构建了“国际化+西电特色”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服务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已有百余名校友成长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领军人物。截至目前,西电是全国唯一一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双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

在计算机学科有六十余年底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其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几乎与世界人工智能研究同时起步,学校始终秉承“大项目大工程育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30余项。依托支撑的强大研究团队和教师队伍,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在2021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力“人工智能+“领域,为哈工大多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注入新力量。

“热门专业”背后的挑战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但在“大热”的背后,同样也隐藏着些许挑战。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

从该专业的薪酬来看,根据《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校招薪酬增幅巨大,以人才缺口较大的算法工程师岗位为例,校招的平均薪酬高达21700元,较2020年校招增长7700元,增幅高达56%。

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下,一面是市场需求下的“高薪”,而另一面则是当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指出,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

由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较高,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加之AI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教育基础方面都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设计和实践能力锻炼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相对于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输出”能力有限。

不过对于一个新兴专业来说,经历起步困难,再通过不断变化和延伸,直到与其他专业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必然之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曾表示:“未来,学校里将有更多专业或方向能够体现智能的特色,比如上交大的船舶专业、船海工程专业,过去是以力学为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船舶工程专业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智能化。”林校长的一席话也点明了,人工智能专业将往学科交叉方向继续发展,人才也将向复合型转化。

高校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阵地,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切实抓住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契机,争取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以加快推进我国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而对于想投身于人工智能浪潮的年轻人,复旦大学原校长许宁生有这样一句寄语:“核心还是要自愿加入,不能被卷入。”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