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人形机器人再一次“走红”,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加速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是具有与人类似外观和运动方式的智能机器人,具有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医疗、教育、娱乐、生活等领域,目前正逐渐打开通用场景的“大门”。
在工业应用领域,相比于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具自身优势,应用也更加通用、复杂。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近日,北京市为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主要目标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同时,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北京市在《方案》中着重提到“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
此外,北京市还要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增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
尤其在“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方面,《方案》提出,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实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等。
2023年5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到,重点任务包括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等。
现如今,AI大模型已经开始了在机器人领域的“挖呀挖呀挖”之旅,种下智能化的种子后,不知会开出怎么的花呢?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持续印证“AI软切硬”逻辑,有望成为“AI+”终极应用。另据麦肯锡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55亿元。
另外,据行业相关分析,AI大模型有望助力工业机器人市场扩容10倍甚至100倍,可见前景之辽阔。
相信,随着AI大模型逐渐深耕于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研发技术也将进一步突破。同时,减速器、伺服电机、线性执行器等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硬件设备也将迎来新一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