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编程

赠书丨ChatGPT能“写”出好的旅行文学吗?

作者:中图网发布时间:2023-03-04

原标题:赠书丨ChatGPT能“写”出好的旅行文学吗?

ChatGPT的诞生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热度持续不减,对话、写代码、翻译、写论文、写剧本、写新闻报道,一本完全由AI撰写的图书《寻找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 (45 Ways to Find the Purpose of Life,暂译)也即将出版。

AI真的能进行创作吗?如果让足不出户的AI创作旅行文学呢?出于好奇,我们尝试引导ChatGPT写了一段斯德哥尔摩的雪景:

除去表达上的逻辑欠缺,这段文字更像是拼贴式的作文,适用于众多场景。

再看这段文字:

我从斯德哥尔摩搭乘夜班火车,于下午两点一刻到达瑞典拉普兰地区。十一月中旬的此刻已是黄昏,或者说“蓝色时分”,石板色的雪看上去比白雪更冷。另外五位从基律纳下车的乘客很快坐上私家车或唯一的那辆出租车消失了,空空荡荡的火车继续向挪威边境驶去。车站空无一人,我找不到人来打听酒店的方向。天空忽然被一阵急雪填满,奇特而忙乱的雪花,在一盏孤零零的路灯发出的冰柜般的寒光下飘舞。

——摘自《旅行写作指南》

寥寥数语就描绘出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借由仔细斟酌过的措辞和比喻,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经历、观察、感受和审美,这样的文字恐怕是难以用冰冷的算法复制的。

不过,AI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如果培养它接受大师的写作训练,我们还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吗?它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吗?

Step 01 写作的根基

在构思一个故事之前,“事实”与“记录”是素材的收集箱、灵感的培养皿,是一切创作的根基。结合文字和影像等形式,记录见闻与感受。

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曾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无论身在何处,他每天都坚持写作,一次五百字,常常就写在随身携带的小记事本上。

纪实摄影家 多萝西娅·兰格曾说“ 相机是一种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在没有相机时看世界。”写作也是一种工具,教我们如何在手中没有笔时观察日常生活。记录得越多,观察到的也越多,仔细观察能为熟悉的事物注入新的理解。

Step 02 参与式观察

浸入到故事的环境当中,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尝试触达表象之下的真相。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 保罗·索鲁认为便捷的通讯和社交媒体让人难以专注,会令体验大打折扣,他建议写作者“ 学习当地的语言,与当地人交流,与他们共同生活,并慢慢回归自我”。

凭借《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摘得普利策奖的社会学家 马修·德斯蒙德,曾与失去住房的人们共同生活在拖车里。他直言:“ 当你试图了解他人的行为时,你要尽可能全面而真实地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你自己的生活。

马修·德斯蒙德

Step 03 倾听不同的声音

多元的观点和言论有时是对主题最好的阐释,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有可能遇到惊喜与意外。

诺奖得主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记录切尔诺贝利事件时,如实呈现了不同的声音和相反的观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第一视角的偏见,她的这种复调书写,“ 成为了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

村上春树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观察他人与世界,而不是评判他们。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摆脱所谓的结论。我想让世上的一切保有所有的可能性。

村上春树

Step 04 透过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

来到一个新地方,和当地人探讨你的个人经历、国家、宗教、性别和阶级等,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在《加拿大视角》中描述围墙之内的美国侨民大院:“ 当大门一关上,你便来到了纽约州雪城。热狗、汉堡、可乐和摇滚乐将你包围。对美国人来讲,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就该像登月一样,背上绑着装满美国空气的氧气罐,身上牢牢套着保护他们不受外界侵蚀的太空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借助他人的视角,你可以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正如 格雷厄姆·格林所说,一旦越过边境,“ 你的生活便再也不同于从前”,身体细胞都宛若新生。

Step 05 勤于修改

舍弃不必要的元素、减少形容词和副词,是许多作家认证过的有效提升表达效果的方法——尽管它带给他们的痛苦无异于“谋杀自己的爱人”。

苏珊·桑塔格在谈及修改经验时写道:“ 我从不会写得很快或者很轻松,我的初稿中通常只有少数几个有价值的元素。我必须找到这些元素,进行拓展,没用的或无趣的统统抛弃。

苏珊·桑塔格

海明威作为“极简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作品简洁干练,光是《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他就改写了39次。

经过交流和磨合,ChatGPT或许能够模仿人类的表达,辅助人类使初具轮廓的创意成型,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AI依然无法像人类一样行走、观察、体验、表达情感,更无法身临其境地探索未知,通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碰撞,呈现层层积淀出的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对创作者来说,不论哪种写作体裁,“行走”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向未知之地,就是抵达自我之谜、重构主观视野的门径,用文字记录和留存记忆,或许是一种天然的冲动。

从三毛笔下炽烈的撒哈拉故事,到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奇石》;从李娟笔下纯净的阿勒泰“冬牧场”,到刘子超深入“失落的卫星”中欧腹地的冒险之旅…… 除了绝妙的文笔和新奇的异域见闻,写作者突破自我的勇气、不可预知的遭际、与不同人的交流与碰撞、对陌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都是行走带来的独有魅力。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尽管向往远方、热爱旅途中的一切风景,却难免像未经训练的ChatGPT一样,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印象深刻的经历,到了笔下却变得不疼不痒;新鲜劲烈的体验,写出来却像跑气的可乐一样乏善可陈;讲述不同地域的故事,读起来却千篇一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留存脑中闪现的吉光片羽?怎样写出一个有力的句子?又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旅行写作指南》以 海明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村上春树、乔治·帕克、何伟等62位大师级作家为例分享创作心得,以“旅行”为引,将 大师理念、经典案例、海量资源……梳理成脉络严谨清晰的10堂课。

从选题到构思,从初稿到修改,从细节刻画到风格塑造,这本书深度分析了随笔、游记、回忆录、人物特写、新闻采访等多种写作体裁,解答了写什么、怎样写、怎样写得更好。这本书已经被多所高校定为写作课教材和推荐用书——芝加哥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最大的创意写作学校“哥谭写作坊”都在其列。

托妮·莫里森说:“我们拥有语言,它正是衡量我们生命的尺度。”从记录事实到讲述故事,从观察他人到认识自我,人类通过写作创造了世界的种种样貌。经历过封闭隔绝的日子,我们更容易发现行走的重要性,渴望踏出围城,跨越庸常的边界,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新奇与悸动,重新“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旅行文学则更进一步, 一支笔,一场漫游,便可以想象和参与另一种人生。描摹旅途、记录感动、思考深意…… 文字是连结自我与世界、抵抗虚无和困顿的途径,让人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去理解和接纳,消解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从而重新掌握生命、确认自我。

无论外界如何更迭变换,去看,去听,去沉浸,去成为探险者,去体验不同寻常的生活,去捕获那些迷人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故事,或许可以在这个科技超速发展的时代,重新找到数据和算法不可触达的人性的温度,抵达一片人生的无限之地。

除实拍图外,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