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汽车|AIGC|人工智能

智能座舱成“第三生活空间”,《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发布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时间:2023-12-05

原标题:智能座舱成“第三生活空间”,《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报道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汽车本身的驾驶价值,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智能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被视为“第三生活空间”的智能座舱有了更多期待,“智能座舱”成为了各家车企竞逐的关键。

智能座舱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语音识别交互、图像识别监测、个性化服务推荐、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等功能,从而提高舱内的舒适度,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便利。

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相关功能产品的快速迭代极大地丰富了智能座舱的功能应用,可分为三类:一是交互智能,在大模型的赋能下,语音助手可实现更加“类人”的交流;二是驾驶智能,依托数据得到实时、精细化的地图,实现舱驾融合;三是服务智能,基于不同的场景进行驱动,从而提供服务。

然而,现有智能座舱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与用户需求和座舱智能化发展方向存在一定不匹配现象,业界对于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评方法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近日《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发布,以技术引领和应用规范为目标,提出智能化水平测试与评价方法。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含评价体系及权重、测试要求、测试方法以及评分规则四个方面。评价指标及权重章节介绍了评价体系和综合得分率计算方法;测试要求章节规定了测试环境、测试车辆、测试设备、测试人员的要求;测试方法章节明确了4项主指标、40项子指标的测试步骤和计算方法;评分规则章节规定了32项三级元素下每项指标的评分规则。

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从感知能力(驾乘人员状态监测、驾乘人员身份识别、环境感知与驾驶信息显示)、交互能力(语音交互、触控交互、部件交互)、服务能力(应用生态、云端服务、场景化服务)和互联能力(座舱-便携设备互联、车外互联)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以评价产品先进性和用户体验为目标。其中,面向产品先进性的指标分为性能和功能两个维度;面向用户体验的指标分为客观绩效和主观评价两个维度。

据悉,该标准根据不同功能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评价指标,提供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示例和综合得分率分类基准。权重的计算方法根据用户和专家调研计算体系中各级维度的权重分布,定义不同功能与指标权重比例。综合得分率从能力、功能、元素、指标四级的权重和得分计算得出,最终将其分为卓越(E)、优秀(G)、良好(A)、一般(M)共四个评价类别。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座舱作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载体,功能配置的多少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智能化水平,用户在智能化场景下的实际体验与感受也需重视。

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与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智能座舱的研究洞察报告显示,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突破,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一两年前的智能座舱功能对消费者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在下降。

研究指出,智能座舱中部分功能需要驾驶员长时间注视屏幕,会造成极大的视觉分心,应考虑在行车过程中限制使用。同时在前期智能座舱设计环节,车企需要对那些与驾驶无关的、有巨大视觉分心隐患的功能进行筛查,日益丰富的功能与信息始终要以行车安全为前提。

此外,研究也指出了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包括可滑动的中央屏幕成为智能座舱布置的新方向、人机交互界面与内饰造型形成品牌独有基因、HUD(抬头显示设备)赋予智能座舱新高度、AIGC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车内等。

ICV Tank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价值将增长至1072亿元,是2020年水平的2.14倍。也有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5%,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赛道。

不过,车内座舱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智能座舱存在三点安全风险:终端层面,包括黑盒子、终端升级、车载系统、移动APP等风险;传输通道,包括网络传输、车载诊断接口、USB传输等;云平台,智能座舱已不是独立的系统,云端包括数据恶意窃取、篡改、敏感数据非法访问等都是潜在风险。

“现在的车借给别人,可以轻易通过智能座舱里的各种设备、探头,植入木马、病毒软件,车里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