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9月26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通讯员葛思佳)9月25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航楠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安徽效掌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畅达软件研发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小型桌面应用场景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拼脑力、比实力、赛激情。
参赛选手合影(刘成贺供图)
大赛开幕式会场(刘成贺供图)
着眼未来产业 培育技能人才
据了解本次比赛从实际工业场景出发,主要围绕工业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及计算机视觉的技术研究,以模拟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为依托展开,按照未来智能制造对人员技能要求设置比赛项目,旨在考察参赛选手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小型平台开发技能的掌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比赛现场(刘成贺供图)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宁波韦尔德斯凯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庆伟表示,想让机器人赋能更多的应用场景,就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机器人产品创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本次大赛集成了多项机器人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培养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紧扣发展需求 厚植创新沃土
机器视觉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又被称作工业智能制造的“智慧之眼”。近年来,苏州的机器视觉产业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同时也有着大量的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和大赛主题不谋而合。“苏州的产业需要机器视觉人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也拥有培养人才的平台,所以这次我们把赛址选在了苏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常根景介绍。
参赛机器人设备(刘成贺供图)
“此次大赛紧紧地抓住了产业转型发展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核心痛点,打通了产教融合的通道,将来会有更大的前景。”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承孝敏介绍,小型桌面应用场景是指把工业领域生产中的大型实际应用问题微型化,变成能够在桌面上呈现的小场景。“大赛组委会把机器人的伺服控制、视觉识别等技术融合到一个赛题中,为学生构建了真实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编程控制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机器视觉的综合性应用能力。”
“比赛一共有两次机会,第一次运行到一半的时候,机器出错了,当时很紧张,赶紧趁着两分钟的调试时间改了代码文件,第二遍运行就没问题了,很开心。”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数据专业大三学生朱明智告诉记者,他从小都梦想着可以发明一款机器人,看到大赛报名通知后就立刻组建团队报了名,他觉得参加这次比赛也是梦想实现过程中的一小步,后续他和团队计划研究组装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机械设备。
深化匠心传承 助力“中国智造”
据了解,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是国内首个提出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将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机结合的比赛,自1999年至2022年已成功举办了24届,逐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专业水平最高的机器人竞赛之一。大赛已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属于国家级A类赛事。该项赛事积极推动国内高校及广大学生参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实践,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目前大赛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能动手”“敢创新”“善协作”的复合型人才。
与往年相比,第25届大赛规模进一步增加,赛项包括创新、竞技、应用、任务挑战4大类赛项。本届小型桌面应用场景赛精心筹备了6个月,共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00所院校、40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经过激烈角逐,50余支队伍晋级总决赛,在金秋九月迎来收官之战。其中,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有3支队伍入围。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校训,此次比赛的举办,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苏州、昆山的产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傅菊芬介绍。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成效显著。近三年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了国家、省级奖项200余项。
比赛现场(刘成贺供图)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科专业的设置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已经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2个专业,通过举办本次大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学院副院长任勇介绍,本次大赛期间,组委会还安排了ChatGPT培训、赛前解读会培训等环节,以促进各高校之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交流,推动高校新工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和产学研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