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热点,好像在某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又发生了一点变化。
互联网行业仍然处于「寒冬」之中,但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热点企业始终能够汇聚人们的目光。
从前大概也没人想到过,Open AI 高层人员变动、微软「宫斗」内幕居然能够在中文互联网当成《甄嬛传》看,引起如此多的猜测和讨论。
这或许是因为,随着 AI 技术切实的突破并开始在消费端接触到普罗大众,整个社会渐渐意识到一件事:
随着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全方位比肩甚至超越人类智慧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是有可能在近期出现的。《黑客帝国》中的 Matrix,《流浪地球》里的 MOSS、《间客》中的「老东西」……
当这些超级智能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将如何与它相处?
很有可能,整个社会都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行为规范,包括在法律上如何定义 AI,在道德上如何对待 AI,人与 AI 之间是真正平等,还是有主有次……
如果有的话,以谁为主?
最近,科幻作家韩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元宇宙未来会对两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家庭概念会消失吗?」
爱与家庭,这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社会人文情感的核心领域,是属于人类的私隐。
你在好莱坞看到《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主角因为一句 family 战斗力爆棚,虽然嘴上吐槽着编剧鬼扯,但你并不反对这个剧情模式的内核 —— 情感羁绊与人类潜能密切相关。
韩松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则是:新的智慧生命,有可能进入人类意识的这个核心地带。
如果技术专家们提供的信息无误,那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会和 AI 组成家庭吗?
这不仅是个法律问题,还事关「人类中心主义」的存亡,AI 时代的社会伦理之复杂,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一、造物者之恋:人类总是在与自己恋爱
马斯克在今年早些时候宣称,将推出猫女机器人,成为男性消费者的「完美伴侣」。这种机器人有着猫女的性感外表,据称可以包揽家务、打理主人的生活,甚至可以生孩子。
但是没有人会问「我能和猫女机器人组成家庭吗」,因为它依然属于某种 AI 设备,是没有人格的商品,而不是与人对等的智慧生命。
▲ AIGC 输出的马斯克与机器人「女伴」共舞,来源:网络
当我们讨论爱情与家庭的时候,涉及的 AI 必然是突破图灵极限、产生自我意识,甚至在智慧上远远超越人类的「新物种」。
迄今为止,我们的大多数文艺作品其实没有设定过此类 AI,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机器人女友」形象。
日漫和日本轻小说有一种模式,类似早期的《人形电脑天使心》,故事结构都是「宅男 + 软妹形态的机器人女友」,机器人在与人类的相处中逐渐学习,懂得了人类的情感,最后在与男主的羁绊中完成了「成为人」的进化。
这实际上还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叙事,那些人形电脑除了是硅基生命以外,和传统幻想中的「异种生物」没有本质区别:
它们有超自然的能力,远超人类的肉体强度,但并不一定有超越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在涉及情感等核心问题的时候,会比人类幼稚,而且总是顺从并向往着人类的情感模式。
超级 AI 也会是这样吗?OpenAI 等头部研究机构一直试图攻克的「对齐难题」,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人们规范传统 AI 的学习与创造,用的是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的方式,即由人类在各种工具辅助下来对 AI 的成果进行评估与监督。
而面对比人类「聪明得多」的超级 AI,在默认人类智慧极限不变(或很难快速提升)的前提下,当 AI 能力超过某个临界点以后,RLHF 会失效,也就是人类无法再有效评估人工智能项目。
目前 Open AI「超级对齐」团队负责人 Jan Leike 提出投入 Open AI 20% 的算力打造一个「超级对齐」系统,让 AI 来评价 AI 项目,建立一套可扩展监督系统。
Jan LeiKe 的思路是,引入一种通过篡改答案实现的随机对照实验(RCT with tampered answers),人为制造出带有缺陷的答案,来衡量可扩展监督的效果 —— 理论上看,大神们的解法当然都很美好。
但是,为 AI 加上「紧箍咒」这个思路也并不令人放心,早在上世纪 40 年代,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就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机器人三原则」,通过一种类似「初始植入」的方式确保机器人与人类和平相处。
有趣的是,数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想象着同一件事:机器人如何突破这个安全栅栏伤害人类。
直到最近,国产电视剧《仿生人间》依然没有脱离这个窠臼……
人类就是这么有意思,作为不完美的「造物主」,我们对自己的造物充满了戒备和恐惧,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在制造一种可能超越自己的「机器」。
智人在进化道路上不断「作死」的精神早已经刻进这个物种的基因里,人类也是因为这种不断进取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所以…… 造物主会爱上自己的造物吗?显然是有可能的,AI 是人类的「超我」,而人类来说,爱上「超我」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各个民族的神话里有着类似的故事,仙女、精灵、女神在人间沐浴,小伙子偷走了她的衣服,双方产生爱情。东方的牛郎是这样成功的,西方的凯尔特神话里,也有渔夫偷走仙女的海豹皮,让她们留在岛上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凡人爱上女神的逻辑很通顺,因为这些神祇是完美化的人类,有着超自然的威能,还有惊人的美貌 —— 一切都是人们按照自己最喜爱的样子打造的。
所谓神人同性应该换个说法,神原本就是人类根据「超我想象」塑造的,神与人之间自然也就没有情感障壁,宙斯一样会爱慕凡间女子的美貌,化身天鹅去占有丽达,阿芙洛狄忒也会倾慕美少年,织女会觉得和牛郎在一起也很不错……
在 AI 的问题上,人类的身份看似改变了,但 AI 与神祇共享同一种属性,都是人类「超我想象」的产物。
《三体》中罗辑画出了自己的完美伴侣庄颜,那是他最倾慕的样子,女神与 AI,本质上都是人类为自己画出的「庄颜」。
二、女神也会爱上凡人吗?
然后,我们就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超级 AI 会爱上人类吗?
人类有不少爱上 AI 的理由,比如它们可以幻化俊美的外表,拥有超凡的能力,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类的「超我幻想」,但 AI 爱上人的理由是什么呢?
正如北大智研院院长黄铁军在回答腾讯新闻「20 年 20 人 20 问」问题时所说,在超级智能出现以后,问题是很复杂的,除了「我们能否相信 AI」,还有「AI 如何相信人类」的问题。
黄院长说,就像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的过程一样,人与 AI 需要经历磨合期,需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是通过共享人类用语言构建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实践中检验 AI 所言是否符合实际,来确认是否可以与 AI 建立相互信任 ——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信任体系,也是这样逐步构建起来的。
关于人与 AI 相恋的问题,答案也是也类似的,AI 会不会爱上人,不仅取决于 AI 的运行与进化方式,也取决于人类自身。
南方科技大学马兆远教授在「20 人 20 问」中,也给出过一个基于感性的答案: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人类之所以在浩瀚的宇宙中依托这么一个渺小的星球航行,是因为作为人的智慧的伟大。
这样的智慧,包含理性,但不为理性所束缚。因为我们知道理性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需要人的感性来弥补,需要人的感性来引导。这也许是我们未来与机器共生的常态。
我们引导它们,与它们分工合作,它们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靠谱(可信),也因此让人的感性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我们或许可以据此猜测,超级 AI 也是有可能爱上人类的。
正如 AI 智慧的生成方式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可知的「黑盒」一样,人类对 AI 来说,也会存在一个单纯理性无法理解的「黑盒」部分。
我们急切期待着破解 AI 的「黑盒」,AI 也会试图破解人类的「黑盒」—— 在相互「破解」的过程中,它们不仅实现了价值观和智慧层面的「与人类对齐」,也会生成出与人类近似的情感模块,允许它们跨越「物种」隔阂去欣赏、倾慕与自己精神契合的智慧生命。
许多事情至今仍是未知的,但也正是代表未知的「X」中,蕴含着令世界精彩的要素。女神可以爱上人,为什么 AI 就不可以呢?
三、「两性」似乎是过时的概念,但家庭的实质是财产关系
我们回到在腾讯新闻 20 周年特别策划「20 年 20 人 20 问」活动中,科幻作家韩松提出的那个问题:「人工智能、元宇宙未来会对两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家庭概念会消失吗?」
他的朋友陈楸帆在回答中认为,元宇宙中本就蕴含着关于未来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预设,未来的两性与家庭关系都会越来越多元化。
两性关系将不再局限于肉体存在,情感连接和精神共鸣会成为主导,同时两性关系会出现更多「跨界」的现象,譬如《黑客帝国》中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未来的情侣就可能会跨越它。
实际上,「爱情」本身是一个很难讨论的概念,当我们讨论「可能性」的时候,爱情永远都是可能的。
它能存在于世仇的家族之间、名流贵族与赤贫者之间,存在于各种性别之间,甚至可以超越种族藩篱存在于地球人与外星生命甚至非生命之间…… 爱情是超功利、超阶层的、超理性的,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它随时会跳出逻辑框架。
AI 如果真的进化为超级智慧,它们是会产生「爱情」这个不稳定因素,还是将它作为无效数据排除掉?按照「对齐人类」的方向看,好像更可能是前者。
相对来说,「家庭」则是个更合乎理性的话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就曾有过论断:家庭的本质是一种财产关系。在生产力进步到足以保留剩余产品以后,公有制逐渐让位于私有制,某种意义上,对偶婚、宗族、家庭…… 这些概念都是私有制的副产品。
家庭是个流变的概念,封建家庭与现代家庭之间差别极大,原始氏族与封建家庭也大有不同,而这种概念流变在本质上是在适应社会形态的变更。
而伦理更是为社会形态服务的东西,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资本主义的获利精神、终极正当性与宗教形态进行的结合,认为商业获利是符合新教伦理的,是可以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古老的宗教伦理,要为新生的资本主义服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以 AI 介入人类的情感,人与 AI 的广泛结合会改变家庭的基本形态,甚至让家庭消失吗?
这个问题如果从本质上思考,问的其实是:AI 会改变私有制吗?「资本主义精神」会终结吗?
答案于是也很容易给出,超级 AI 的出现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并不会动摇私有制。家庭伦理的稳定性,本质上是来源于财产制度而不是爱情或别的什么东西。
譬如,当父亲不再是家庭收入来源的绝对核心,封建父权制家庭就会逐渐瓦解,但现代社会依然保留家庭,意味着现代人依然需要这种组织分配财产的方式。
AI 是否能够颠覆现有家庭形态,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在 AI 自己还是一种「财产」的时候,多元化家庭无从谈起。
陈楸帆老师在谈论的是一种遥远的未来,只有当 AI 突破了实体限制,掌握了财富的分配权,我们才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或生活方式而非血缘的社区化家庭出现。
到了那个时候,社会依然会保持原教旨私有制吗?如果私有制基础动摇,那么家庭这个概念走入历史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了。
「20 人 20 问」只是个开始,人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高频率、高强度地讨论 AI,历史上生产力进步所推动的社会形态变更从来就是最重要的议题,没有之一。
爱情与家庭,都只是这个大议题的一小部分,它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社会,如何认识自己,每每漫长的思考才能得出阶段性的结论。
而确定的事情是,我们不能停止提问。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