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OpenAI

ChatGPT为翻译与外语教育转型按下“加速键”

作者:CATTI中心发布时间:2023-02-26

原标题:ChatGPT为翻译与外语教育转型按下“加速键”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与人类连续对话,拒绝暴力、歧视等不合适提问,逻辑清晰地撰写邮件和文案,准确给出代码,甚至能够模仿不同语言风格写诗作词、顺利通过工程师面试和医师资格证等专业级测试,2022年11月,ChatGPT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月活用户超过1亿,公司开始向用户收费,推出20美元/月的ChatGPT Plus计划。

一、业界拥抱和应用,学界担忧和排斥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对于ChatGPT等相关技术,有人积极拥抱,有人担忧警惕。微软官方表示,旗下所有产品将全线整合ChatGPT,包括搜索引擎必应、Office、云计算平台Azure等。谷歌注资3亿美元投资ChatGPT竞品Anthropic,开发一款名为Claude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亚马逊云部门表示ChatGPT已经应用于公司客服、面试、编写代码、创建培训文档等工作中。

华为表示2021年发布的鹏城盘古大模型就是类ChatGPT产品,也是业界首个千亿级生成和理解中文NLP大模型。百度将于23年3月推出类似项目“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并已邀请爱奇艺、携程、金蝶软件、智联招聘等企业加入文心一言生态圈。京东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宣布,将整合过往产业实践和技术积累,推出产业版ChatJD。阿里巴巴达摩院曾先后发布多个版本的多模态及语言大模型,内部人士表示最新版智能聊天产品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将与钉钉深度融合。

国内外学界对ChatGPT更多处于担忧和观望状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在采访中表示,ChatGPT让剽窃变得更容易也更难被发现,虽然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并将数据有效串联内容,但本质就是一个高科技剽窃系统。

据《卫报》(The Guardian)报道已有数千种科学期刊明令禁止或限制投稿人使用ChatGPT撰写或编辑论文。《Cell》和《柳叶刀》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但不能取代作者完成关键任务,同时作者必须声明是否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Nature》明确规定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比如ChatGPT)都不能成为论文作者,如果在论文创作中用过相关工具,作者应在“方法”或“致谢”部分进行明确说明。

国内,《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表示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在论文创作中使用过相关工具,需单独提出,并在文章中详细解释如何使用以及论证作者自身的创作性。如有隐瞒,将对文章直接退稿或撤稿处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也建议作者在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如ChatGPT等)的情况予以说明。

二、智能翻译与语言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之前翻译界关注“机器翻译是否会使译员失业”,那么ChatGPT的发布使得这一讨论升级为“人工智能已经从数据理解能力走向基于概念和模仿的数据创作能力,口笔译员、内容创作者、语言教师等工种是否都会消失”。这并非杞人忧天,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语句不通、语义不畅等错误,但是经过测试发现,即使是之前认为机器翻译无法胜任的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领域,人工智能翻译目前的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80%甚至更高。虽然AIGC等技术目前尚不完全成熟,文本创作过程中仍存在机械和生搬硬套,同时存在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法律风险。在处理涉及文化背景、风土民情等内容时无法准确理解,并给出足以有效传播的翻译或创作作品,仍然需要人工有效提问、把关回答、修改和编校,但这足以让语言教学有所警醒与反思。人工智能急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培养怎样的语言服务人才?如何培养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服务教育

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王立非,2020)。

语言服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掌握语言、翻译、文化、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相关业务素质,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业务内容、工作流程、海外市场和国际化战略,能胜任各类中外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语言服务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王立非,2021)。

(一)从语言翻译教学到语言服务教学的转变

清华教授钱颖一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在认知和实践层面存在一种系统性偏差,即是将教育等同于知识。而人工智能让知识的获取越发便捷,很可能导致中国教育的优势(因大量记忆而掌握很多知识)荡然无存,但也会促使更多人开始反思教育的目的。

对于语言服务相关专业师生来说,人工智能同样会让很多人陷入自我怀疑:机器翻译质量越来越高,还需要进行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吗?实时翻译软件与设备日新月异,口笔译专业毕业学生是否还有职场竞争力?教师是否应限制学生使用机器翻译等相关软件和平台?人工智能一键生成外贸询单报单各类表格并实时跟踪各个环节,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写作等相关课程应如何革新......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对“语言服务”教育的认知,将语言服务的教育目的,从紧盯“语言”“服务”等固有知识的教授、记忆与考核,转变为将更多精力聚焦于语言服务搜索能力、辨别能力、整合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压缩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增设行业相关课程,让师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新兴业务、市场变化和国家战略等;将翻译技能教学课程升级为语言服务类课程,通过对比人机翻译优缺点,融入翻译技能教学,通过探究服务的本质和服务哲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素养、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增强学习和思考的自驱力,增设人工智能伦理哲学、知识产权与学术伦理、技术与个人发展等课程,引导学生讨论最新技术可以做什么,无法做什么,技术为未来各行各业的语言服务助力需要做什么,从害怕技术转变为拥抱技术。

目前,语言服务企业意识到技术进步可能会造成客户流失,主动积极求变和拥抱技术变革,新兴岗位例如语言技术开发、语言产品经理、语言大数据分析、语言资产管理等,均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启发——从语言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向综合语言服务型人才。

(二)从人文素养到数字人文素养的转变

ChatGPT等工具对于语言服务行业最大的威胁不是岗位替代,而是让我们不屑再记忆、不愿再思考、进而不能再进步。正如会计软件越发智能的今天,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优秀人才依然渴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成为语言服务从业者的“竞争对手”,而是成为“给力帮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转变为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和思考“数字与人类孪生”的未来人才。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上,教育部吴岩副部长提出要“深入探究数字时代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培养及数字化胜任力评估,加快数字转型,重塑数字化育人新范式”。语言服务人才数字素养同样需要相应的培养内容和评估标准,通过新兴技术应用,培养“懂AI”“用AI”甚至“开发AI”的语言服务人才。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已经有部分高校师生开始探索ChatGPT在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开发ChatGPT与笔译实践相结合的网站、使用ChatGPT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开发语音测试程序等,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中,为学生打造可以实时反馈的“定制化语言学习助理”,将老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字素养的提高,助力师生学习、科研与工作。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工作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信息、知识等内容将变得随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创意、思辨、沟通、审美等这些“数字时代的高阶素养”。语言服务教育教学需要克服对技术的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拥抱技术带来的改变,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制定有效的规则,约束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明确语言服务人才数字素养各项标准,推动教学理念、技术、标准、方法等环节的变革,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

(作者:王立非 李昭)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