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在闵行集聚,机器人正变得像人类一样灵活
截至今年8月,闵行区机器人产业链存量企业达到148家,而在“大零号湾”区域内,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共有11家,其中6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为专精特新企业。
从5号线闵行开发区站沿着东川路往西走一公里,就是达闼机器人产业基地。这家曾致力于研发“可与波士顿动力比肩的服务机器人零部件”的企业,正在进军机器人领域的“弄潮儿”——双足机器人。
在东川路另一头,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力控型并联机器人“玄晖”,它突破了“手眼协同”难题,只依靠手感就可转动一个小球。
日前,在市科委指导下,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闵行区科委共同举办主题为“机智上海,制造引领”的“创·TALK”分享活动,多家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分享了最新创新成果,并共对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愿景进行深入探讨。从中不难发现,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机器人的“手”“脚”正变得像人类一样灵活。
要拥有人一样的智能,必须有人一样的身体,这就是具身智能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上海近来涌现出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有望带来新的产业“核爆点”。
双足机器人预计两年后进入家庭
六台人形机器人站成一列,伴随着优雅的音乐节奏,十二只胳膊有模有样地上下翻飞,这是机器人“小姜”们表演的《千手观音》。尽管“小姜”拥有智能柔性关节技术,全身颈、肩、肘、腕、手、腰、膝等处遍布着超过40个柔性关节,可实现精准运动、视反馈抓取、安全感知,多模态交互等功能,但和真人相比,它仍然如美人鱼般欠缺“一双腿”。
“因为建筑空间都是根据人的外形设计的,如果机器人没有腿,想要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很不方便。”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专家梁聪慧透露,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双足机器人,取名“七仙女”。
“七仙女”拥有60多个智能柔性关节,通过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赋能,具备多模态融合感知、认知、决策和行为生成能力,以接近人类智慧的能力开展工作,可实现平衡站立,拥有优美步态和灵巧的双臂及双手操作。
“双足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时代的IPhone。”梁聪慧说,2025年“七仙女”有望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人类提供智能化服务,实现机器保姆的梦想。
机械臂可以“像人一样学习”
今年已发布全球首个力控型并联机器人的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深耕自适应机器人领域,打造更全面的平台型产品线。其自主创新的通用型夹爪GRAV、AI通用平台NOEMA、穹知系统等,在工业机器人垂直应用领域,拥有首屈一指的“金刚钻”。
非夕设计的七轴机器人。非夕机器人官网
“自适应机器人”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沿着仿人化技术路线打造的、深度融合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多元技术的通用智能机器人。这个名词由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定义,不仅在国内被采纳,也被海外机构研报收录。
“传统机器人在工作前需要先了解工作环境,工程师会根据实地情况为其设计工作轨道和任务步骤,而自适应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通过学习来适应陌生环境,可以靠感觉自发做动作。”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产品总监岳强说。
如今,非夕设计的七轴机器人“拂晓”在传统机械臂基础上增加精准力控感知,在打磨抛光、高精密零部件组装、按摩理疗等精细化作业中得到应用。
具身智能产业集聚闵行
“双脚”跃上台阶,并在草丛、泥泞路面上稳定行走;“手指”自如地握住瓶子,抓握投递篮球,甚至娴熟地制作咖啡拉花……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上海正进入发展黄金期,作为上海机器人产业重镇之一的闵行正加快布局落子。截至今年8月,闵行区机器人产业链存量企业达到148家,而在“大零号湾”区域内,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共有11家,其中6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为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9月,上海南滨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7家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签约合作,标志着“大零号湾”智能机器人产业由“链”成“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签约的七家企业之一。公司联合创始人CPO韦鲲透露,企业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以底层技术为驱动,面向场景开发,致力于打造“手-眼-脚-脑”协同的智能移动共融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可覆盖柔性上下料、精密装配、线间检测等需求,服务电子半导体、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正引领供应链走向轻量化、小型化和简便易用。
另一家签约企业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OO应小虞表示,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关键“卡脖子”问题,在实现高水平力量、速度、精度的同时兼顾低成本,提升软件控制算法的泛化性、精巧性和安全性。
来源:今日闵行
星情独叶 2023-07-10
语鹦企服 2023-03-03
网络风云人物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