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珠海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的出现和逐渐迭代,一方面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其能力进入实体产业,另一方面从业者也提出不可忽视对潜藏风险的提前筹谋。
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三届大会期间,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执行董事、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杜兰认为,ChatGPT点燃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星星之火,大模型不只是会吟诗作画,更能有效赋能实体产业发展。
她指出,在过去,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有着相对明确的定义:弱人工智能即专用人工智能,一个AI只能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图像识别等;强人工智能即通用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胜任任何任务,是跨领域、跨专业的。但今年ChatGPT的火爆,让“强”和“弱”的边界不再清晰。“ChatGPT让我们看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看到了初步的智慧涌现。”
小i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袁辉也分析,目前大模型的底层理论框架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明显突破,“所以我认为,奇点还没有来临。”他指出,大模型还不算是奇点的未来,但奇点一定会来,只是有待底层理论框架、算法结构等都得到颠覆性突破,其必然性毋庸置疑,只是还需时间。
只是在发展大模型过程中,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指出,需要注意将AI的偏好和价值观与人类对齐;当发展到后续阶段,则要注意AI的发展要与事实对齐,因为目前基于Transformer架构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还有幻觉等问题,需依靠知识库检索方式进行确认,这后续也要由大模型自行完成。
融合产业
从最初ChatGPT的推出到今天,大模型已经被积极探索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如微软持续在将其AI助手Microsoft Copilot嵌入到各类型应用中,垂域场景以彭博发布的BloombergGPT为代表。
袁辉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和iOS,但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将成为新时代的操作系统。基于大模型,所有应用都将被重塑。
杜兰强调,谈到发展大模型,更重要是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领域中,能为人类带来什么价值。而在规范大模型发展时需要不忘初心: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一定是支撑科技和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时,在强化反馈过程中,要不断把人类正确的价值观输送给大模型,这才能在推动技术持续向前演进的同时,推动科技向善。
“技术发生突破的时候,对各行各业会带来很大赋能。”她进一步分析,要推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更早感受到大模型带来的技术变革,包括教育、医疗、出行、新能源汽车等。
这也是她本人在投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动因。“新能源汽车可以理解为车形机器人,会产生很多人机交互能力,大模型带来的变化会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
具体来说,在智能座舱领域,大模型在文本处理生成、自然语言理解、逻辑推理、数学代码能力方面都展示了强大能力,所以基于大模型的座舱交互会更自由、更类人、更共情。在智能驾驶领域,基于BEV+Transformer大模型的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摆脱了以往多个AI小模型“堆叠”的模式,且能够对路网、路况、环境、驾乘行为等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处理,做到持续优化模型,不断提升自动驾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杜兰进一步分析,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数实融合的最佳载体,率先探索了“软件定义硬件”。未来汽车的性能和体验提升、个性化功能的实现,将会越来越取决于软件;硬件则会越来越模块化、标准化,随时接受软件的灵活调用。
此外,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新能源汽车是连通各个要素的移动节点;同时,其不但能承载出行任务,还能陪伴车主聊天、安排行程等。
杜兰表示,以上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只是目前还没看到大模型在车上被很好地应用。她认为根本是需要想清楚,大模型与上车场景到底该如何结合。
她认为,在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上,需要公共部门加强对公用数据和算法能力的建设,不断推动技术突破,为产业界带来更多支持,从而更好地用人工智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当前大模型发展进程中,开始出现开源和闭源两类发展路线。杜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她相对更支持开源类大模型。“因为产业只有在更多人接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共生共荣。因为良好的产业生态不是某一家哪怕是领军企业可以足够形成,一定需要让更多人加入进来、持续完善。”
杜兰告诉记者,如果从投资角度出发看大模型创业团队,她首先会关注团队素质、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积累;同时还会关注团队具备的数据获取能力、算法能力等。当然核心还是团队个人的价值。
研判风险
自Open AI推出ChatGPT系列以来,包括其创始人在内的AI领域专家都在提出警示:需要前置进行相关风险的研判和控制。
杜兰受访时表示,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以感知智能为特征,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得到突破。在第三次浪潮还未结束时,以认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次浪潮开始了。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模型所具备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特点,但还没达到像人一样能力的水平。“我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自主意识和自学习能力,是在可控范围内。”
只是对未来的路径发展或许要提前做一些思考。
黄铁军指出,简单来说,AGI就是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有自我意识的智能。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就是AGI出现的序曲。今天谈及人工智能大模型,一些人会有些轻描淡写谈到AGI的到来。但同时考虑到,这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多大根本性影响。
“如果说今天的大模型还具有通用性,可以在各行各业进行专用化推广应用,只是还在探讨如何更好应用;一旦真正迎来AGI时期,可能会是人类从未遇到过的巨大挑战。”因此他强调,AGI绝不仅仅是一个很前沿的概念,需要慎重考量:我们是否需要创造一个全面比人类更聪明的系统。当人类把越来越多工作交给非人类的系统,就意味着交出了决策权,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就可能会被取代——这扇门一旦被打开,就不能刹车了。
黄铁军表示,在当下节点就需要考虑,该如何使用大模型,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红利和风险要同样被重视。
袁辉还提到,目前大模型实现了对大量人类信息的无损压缩,用涌现的方式提炼和回答问题。但需要注意,预计到2026年左右,全球所有人类的文本、图像、视频等数据将会被训练完,届时AI再向后发展将会用到合成数据(即人类世界没有产生、但被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数据/信息)进行训练。但需要注意这些合成数据是以什么标准被AI创造出来,是否可以依赖这些并不实际存在的数据,是否会对人类带来威胁,届时人类又将如何认识世界,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IT时报 2024-12-25
科技狐 2024-12-25
快科技 2024-12-25
IT之家 2024-12-25
36氪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