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学术头条:中关村论坛发布20项重大科技成果,迄今最“长寿”量子比特出现

作者:前瞻网发布时间:2023-05-31

原标题:学术头条:中关村论坛发布20项重大科技成果,迄今最“长寿”量子比特出现

中关村论坛发布20项重大科技成果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深圳AI行动方案:打造大湾区智算枢纽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5月31日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下称《行动方案》)的通知。《行动方案》提出,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海南省海洋立体观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日前,海南省海洋立体观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式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出席活动。据介绍,该实验室主要面向国家海洋强国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当前我国的核心战略海域—南海的环境信息观测和服务能力薄弱的现状,立足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在南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方面的雄厚技术基础。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冰冻圈变化已成全球性问题

5月30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召开的例行记者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表示,正在举行的世界气象大会将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冰冻圈变化问题列为优先事项。克莱尔·纳利斯解释说,之前关于冰冻圈的讨论仅限于极地地区。然而,这些地区发生的事情对世界各地都有影响,当前,冰冻圈问题不仅仅是北极和南极的问题,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克莱尔·纳利斯强调,能够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北极永冻土也在融化。北极永冻土储存的碳量是当今大气碳含量的两倍。融化的山脉和北极永冻土增加了产生自然级联危害的风险。

2022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发布

5月30日,从江西省科技厅获悉,按照《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江西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评选工作。包括1.首次鉴别到猪基因组中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解析其作用机理2.人源样品中毒物快速筛查关键技术3.AC313大型直升机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4.果蔬采后品质智能分级与商品化处理成套装备系统研制及应用5.高效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组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6.高强高导铜铁合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7.污染物精准降解和高效转化理论和技术8.大型智能高梯度强磁选装备及工艺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9.抗肿瘤血管生长新靶点的发现10.车轨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控制。

国际首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5月30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的国际首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团体标准”)发布。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难度大、先进性强、创新性高,目前,全球有能力开展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的成熟中心仅20余家,我国仅有一家中心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武汉理工大学第三届科技工作大会举办

5月30日,武汉理工大学第三届科技工作大会举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高校要推进有组织拔尖人才创新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和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

科学家首次验证“量子最小作用量原理”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颜辉/朱诗亮团队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实现了“量子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实验验证。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温永立、王云飞和田礼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颜辉和朱诗亮为共同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1.48毫秒!迄今最“长寿”量子比特出现

一种超导量子比特——磁通量量子比特保持量子特性的时间持续了约1.48毫秒,比量子计算行业目前看好的类似量子比特的“寿命”长很多,有望使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更实用。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能多向稳定飞行的蜜蜂机器人创建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在各个方向稳定飞行的机器蜜蜂。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IEEE机器人学报》上。这款蜜蜂++原型机拥有4个由碳纤维和聚酯薄膜制成的机翼,以及4个控制机翼的轻型驱动器,这是首款能够在各个方向稳定飞行的原型机。蜜蜂++完全实现了典型飞行昆虫所展示的六度自由运动。

基因治疗首次恢复老鼠听力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分子疗法》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最近开发出了一款成熟的小鼠模型,首次利用基因疗法,恢复了老年动物模型的听力,最新方法有望应用于人类。到2050年,预计每10个人中就有1人罹患某种形式的听力损失。在全世界数亿听力损失病例中,遗传性听力损失往往最难治疗。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缓解作用有限,但目前没有任何可用的治疗方法来逆转或预防这类遗传疾病,这促使科学家评估基因疗法以用作替代解决方案。

铁钴钌三元合金薄膜让通信更稳定

无线通信需依靠特定的电磁波频段,然而自然界中电磁波频段丰富且互相干扰。通信要稳定,就得屏蔽其他电磁波的干扰。5月2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材料与冶金学院李享成教授团队研发出新型吸波材料(吸收电磁波的材料),制成铁钴钌三元合金薄膜,用于集成电路可吸收90%以上的干扰电磁波,较好地解决了电磁波干扰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合金与化合物》上。

仿生超疏液涂层可解决5G天线罩“雨衰效应”

5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硅基功能材料组与山东鑫纳超疏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了兼具优异耐压性、机械稳定性和耐候性的5G天线罩、雷达罩超疏液防雨衰涂层,能有效解决5G信号在降雨时的“雨衰效应”。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助力“指纹神探” 天津大学团队研发新型造影剂

日前,天津大学李振、谢育俊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指纹显影剂,可实现高质量指纹图像显影,为身份认证、案件侦办带来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IBM计划10年内完成此项目,与两所大学合作

5月22日,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峰会上,美国科技公司、量子计算行业的“蓝色巨人”IBM宣布了一项为期10年、耗资1亿美元的计划——该公司将与东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合作建造由10万个量子比特(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驱动的量子计算机。如果该计划实现,将能够解决一系列世界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找出新药物、探索暗物质、破译密码等,迎来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时代。

我国著名数学家万哲先院士逝世,享年95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万哲先,1927年11月7日生于山东淄川,籍贯湖北沔阳。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50年调入数学研究所;1978年任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姚祖康逝世,享年89岁

5月30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网站发布讣告,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济大学教授姚祖康因病于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二时二十三分在上海逝世,享年八十九岁。姚祖康祖籍浙江余杭,1934年7月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4年院系调整进入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学习;1959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新中国第一届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研究生;198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姚祖康历任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主任、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等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孺子牛金球奖等。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