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北大|ChatGPT

北大哲学系教授:ChatGPT被全球热议的今天,人何以成人?

作者:亦为青少年教育发布时间:2023-03-01

原标题:北大哲学系教授:ChatGPT被全球热议的今天,人何以成人?

01

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定义“何以为人”

基因工程、纳米技术,以及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过去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提出了挑战。当年在AlphaGo战胜人类选手的时候,我就隐隐意识到,人类对“何以成人”是有一些懈怠的,而这些机器却正在努力“学以成人”,在智能方面努力变得类似人。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何以为人?也即“人是什么”这一古老命题。而这一问题常常是在对“人与物”,“人与一般性动物”的区分和辨析中展开的。

过去,“物”的概念是单一而清晰的,容易辨认的。人类文明有一万多年历史,产生了很多人造物,驯养和改良了各种动植物的新品种,这些都是“人造异己物”。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也没有变化,庞大的蒸汽火车,游弋的轮船、翱翔的飞机,它本质上都是异己物。

而现在,如果我们到微软总部或者硅谷去参观一些高新科技博物馆时,可能就很少看到庞大的人造物了,更多的是各种芯片,体积很小,但在智能方面跟人很像。

换言之,经过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和短暂的工业文明后,人类首次充当了“造物主”角色,创造出了“类己物”。这些“类己物”,让人与物的区分显得模糊起来。

如此,通过“人与一般性动物”的辨析来定义“何以为人”也不合适了。

过去,人与一般性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有智能,能够制造、运用和改良工具;人还有工具理性之外的精神和能力,有默会的知识,有发展了的情感、意志、潜能、直觉、信仰,尤其在潜能上,一出生是看不到的,人类的语言潜能、意识潜能、思维能力都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人还有一种统贯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有自己的人格等等。

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 拥有高超的计算理性,能够自我深度学习,这方面甚至是超越人的。所以我们得把人和一般性动物归到一起,跟哺乳类、灵长类放在一起,对“人”做一次重新定义——

人和一般性的动物都是“碳基生物”,都具有身体的脆弱性,最后都必然走向死亡。这个脆弱性、必死意识并不一定全是弱点,也可能是人的一个特点,很多道德和美好的东西都依赖人类的脆弱性,比如青春和智慧。

与之对应,人工智能机器则是一种“硅基生物”,它通过不断更换零件,在任意的气候环境中生存下来。当然,它暂时还没有工具理性之外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综合的自我意识,也没有碳基生物的身体。

也只是“暂时”。未来会不会是一个硅基生物的世界?要实现这一点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人的物化”,指人使用各种人造器官,比如人造心脏,甚至在大脑中植入芯片;一个是“物的人化”,也就是超级人工智能机器。

02

科技加速,源于人类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人类科技真正实现飞升,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

人类文明有一万年的历史,前面五千年都是在填饱肚子,争夺“食物的热量”,然后一些吃饱了的人,开始腾出来从事精神活动,政治治理等,所以文明经过了一半的历史才出现国家。又过了两千五百年,才出现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系,这就是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各大文明开始创造自己的知识。

科技在近代突然加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价值观的根本转变,或者说人类志向的根本转变。

这是谁发现的呢?培根。培根在17世纪初写了《新工具》等著作,发现前面的2000多年没有多少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大家都在从事纯精神的哲学、神学、人文学研究。培根注意到了新时代的方向,于是喊出了新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过去,知识是自在的,人在知识中得到涵养,成为圣贤、圣徒。现在,知识要成为一个工具性的东西,要“在行动中征服自然”,发现新的力量,给人类带来实际的福祉。

在这个转变后面,还有一股追求社会平等的潮流,如托克维尔所说:“平等潮流就像天意一样势不可挡。”虽然事实上不一定能达到平等,但至少在价值观念上是平等的。这个时候就不再以质量取胜,而是数量,社会开始以多数人的价值观为主导。

于是,世界开始趋同。有人说,最近这些年大家的价值观、世界观难道不是更分裂了吗?其实,分裂恰恰是因为价值观很近,才会有利益之争。大家追求同一个东西,按照经济学的法则它必然是稀缺的,永远不可能按需满足,肯定就会有冲突,而且越来越厉害。

二是根植于人性。

首先,少数人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古希腊最早的哲人就是对世界发生了很多疑问。那个时候跟功利无关,他就是好奇,对真理有一种宝贵的好奇心。

其次,多数人有不可遏制的功利心、利用心。如果通过这些技术发明能够带来福祉、福利和方便,那何乐而不为呢?

人类还有一种不安分和无聊感,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面所说的:“如果人类失去目标,内心就会充满令人恐惧的空虚和无聊。

此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追求富强,追求国家利益就不能不关心物,不能不关心物的知识。还有人的求胜心,战争等等,也是推动近代科技加速的重要因素。

03

面对未来科技的难以预测,寻求一种平衡

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全球人均寿命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科技给多数人创造了闲暇,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带来了隐忧:

如果把物质基础变成了上层建筑,把一个“必要的物质追求”变成了“唯一的价值追求”,肯定会带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指数级的飞跃发展,但最终会怎样?

人何以为人?难道,人不过是一个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欲和体欲的动物吗?物质多少才算够?如果从底线思维看,日益强大的控物能力,会不会给人类及其文明带来灾难?究竟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而多面,又可以避免这些潜在的灾难?

面对未来科技的难以预测,我们要寻求自控能力和控物能力的平衡。控物能力,是指人类控制物质的能力;自控能力,是指一种人类的精神能力,包括能够用精神淡化对物质的追求,用道德对物欲进行自律的能力。

人的自控能力,不会随着控物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这200多年来技术进步了多少,人类的道德精神水平又提高了多少?张文宏说,这几百年来,人类的道德并没有多少进步。要不然人类怎么今天还这么分裂,这么窘迫,这么焦虑,甚至这么痛苦?

平衡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古希腊人追求卓越,也讲究平衡,古代中国人也讲究平衡中和。然而,寻求平衡是艰巨的,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一些“关键的少数”要起到方向性的作用:

首先是一线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们站在前沿科技的潮头;其次是企业家和投资者,他们往往决定着科技研发的方向;还有政府官员,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某些时候作出决断;最后是知识分子和媒体工作者,他们探讨人工智能对人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推荐阅读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纵容”孩子去浪费时间

陶行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被老师称作没天赋的孩子,一年后却逆袭成学霸,这位妈妈做了什么?

文末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点击右下角,畅所欲言!

编辑丨Lily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