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个“聘请”ChatGPT的政府,是日本的横须贺市。
但如今最数字化的政府,可能在中国。
自从OpenAI用ChatGPT引爆全球市场后,科技公司、投资机构迅速跟进,试图通过AI大模型把所有行业重做一遍。
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为政经格局带去变数,也创造全新的增量机会——这成为了全球共识。
如何抓住这轮科技爆发?数字经济动能哪里来?政府该如何作为?
在中国,重组科技部、数字中国规划、组建国家数据局,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变阵。
· 重组科技部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技部,内核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
统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金等所有力量,实现原始创新、摆脱卡脖子、科技自立自强。
这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后,像芯片、人工智能、算力等科技事务,与金融、就业话题同样重要。
· 数字中国
2月27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
未来按照“2522”的框架布局,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其中一大亮点,是明确将数字建设,纳入官员考核的KPI。
各地一把手今年纷纷签“军令状”,要稳经济,要深度数实融合。政府主动作为,把数字城市建设做到前面,驱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因而,今年各地重新掀起数字城市建设热潮。
上海要成为国际数字之都,浙江的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广东的数字湾区,江苏要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内蒙古要建中国云谷……
政府的引导推动经济发展,而产业数字化也带动城市的升级,两者相辅相成。
· 国家数据局
数据是一切的核心。
大家以为互联网公司数据多,但其实,关键的城市数据所有权在政府手中。
比如,道路交通数据,城市人口档案,金融贸易数据,电力分布监测,医疗医保……
但长期以来,数据分散在各系统部门,互不通融,最后成了数据孤岛。
空有富矿,却不开发,不知如何开发。
所以国家数据局的主要职责是:
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
协调和统筹,让数据能够开放、流通、汇聚、共享,将数据要素转变为真正的价值。
这是全国一盘大棋,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三个维度的顶层设计。
而具体的发展路径,是自下而上,各地基层政府才是真正的发力点。
现在格局明了:谁能抓住城市数据共建共享的先机,谁就能卡位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先者。
数字城市,狂飙十五载
中国转型速度快的城市,不是今天做对了什么,而是十年、二十年前就在布局。
2008年在美国纽约,开了场名叫“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报告会。
大会上,IBM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用移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各行各业、城市治理、公共资源配置。
也是在15年前,很多地方就意识到,中国城市治理要转型,只能靠技术转型,必须靠一把手推动。为什么?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依靠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将土地要素和人口红利快速变现,使GDP完成飞跃,跑过了西方上百年走的路。
但中国速度是双刃剑,城市化的反面是“城市病”。
遗憾的是,公共服务、行政效率、产业配套、生态环境,这些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时间。
我们最缺的也是时间。最重要的催化剂,就是数据要素。
我们以政务为例,政务是数字改革最直观的一个切面。能看出一个地方,是不是真想打破层级壁垒,能不能用好数据和技术,想不想服好务、谋发展。
中国地域广、人口众、层级多。从中央到地方,经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网格,每级都有一套完整的班子。
政令如何层层下达?委办局间,如何协同处置事件?事件处置,进展又如何实时跟踪?
这些都让政务系统的迭代成了一个大工程。
北京的解决方案是,打造政务协同平台——京办。
全市数十万公务人员,统一接入京办,覆盖全市、区、街、居各级,链接市内的居民、各行各业。只用一个平台,纵向打通信息数据流,横向连接社会各面:政府善政、城市兴业,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协同运行。
举办冬奥会这种国际大赛,非常考验一座城市的城市的管理水平。北京冬奥会95天的赛期里,统一调度、人员流动、材料供应、食品保障等1.3万种调度协同任务,北京就是通过“京办”完成。
而在政务之外,从2008年到2022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从6亿上升到9.2亿,城镇化率从45.6%上升到65.2%。
15年里,3.2亿中国人搬进城市,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七普统计,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及以上)。其中,还有7个千万级的超大城市,14个500万级的特大城市。
大国大城,还在急速扩容。
我们城市转型的难度前所未有,也从未如此急迫。
数字城市,是政府管理者与工程师们的双轮驱动
超大城市,公务员就有几十万;小的基层政府,满打满算也就百号人。
各地人口、经济、财政水平不同,转型速度更是极不均衡的。
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陆续三批试点工程,数量达290个城市。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有900余个城市都展开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数字城市的建设,还在不断向县城、乡村地区下沉。
北京的“京办”,是和京东云联合开发的。
过去,京东云的工程师、博士、科学家团队跑遍全国,与100多座城市的管理者,共同建设数字城市、发展区域产业。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要经历5次“版本迭代”:
1.0阶段,是城市里垂直业务系统的信息化,解决单个部门的问题。比如,城管业务系统、环卫系统等。
2.0阶段,是“一网通办”。政府把居民、企业的政务服务,都集中到一个办事大厅、一个APP、一个平台,实现线上的一站式办理。
3.0阶段,出现垂直领域的“智能大脑”。在这个阶段,一些部门打通数据、形成了智能算法,但仍服务于单个部门,比如交通大脑、环境大脑。
4.0阶段,是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也叫市域治理现代化。各垂直业务系统、市域治理网络全面打通,向上提供辅助决策,向下支撑基层治理。
5.0阶段,是“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双网融合。要实现政府与居民对城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和服务无缝衔接。
目前,中国大量城市还在建设3.0。速度快的部分城市做到了 4.0“一网统管”,如北京、上海等地则已经开始探索5.0“双网融合”。
之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
北上广深杭排在最前,大家并不意外。富裕的财政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产业集群……几乎和GDP领先的原因一致。
而像贵阳、海口、银川、珠海等城市,其数字经济排名大幅领先于GDP排名。
这更像是找准数字转型之路,能弯道超车的潜力股。
各地政府都想取得建设数字城市的“真经”,京东云的技术专家们最常被问:
一问:我们都知道城市治理业务变化特别快,而建设周期又特别长,会不会建成之日就是落伍之时?怎么保证你们建的数字城市不会落伍?
二问:全国都在建数字城市,各地的话语体系也逐渐趋同,如何保证我市的数字城市建设能够成为全国领先、世界领先?
这些问题很直接。
京东科技市域治理产品部副总经理郭沐表示,他们在多年的实践里,形成了一套:城市计算理论体系。
城市计算理论的本质,是挖掘城市数据价值。
其一,数据是跨业务的。一个城市里面,数据种类和数据处理的方式是不变的,不会因为业务变化,导致建设体系落伍。
其二,京东云抽象了数据处理过程中共同的方法论,并把这个方法论变成了产品。
其三,城市计算体系是一个闭环的反馈系统,既有长效的规划类反馈,也有即时反馈。
比如说,根据公交、地铁的出行数据,去规划未来的公交地铁站;
或者,根据当前人群聚集数据,实时疏导人群,避免产生应激反应。
城市计算理论体系,把数据的感知和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服务提供,这四个层面连成一个环路,通过不断地迭代推进城市螺旋式发展。
简而言之,就是一座城市开发数据要素、数字转型的底层逻辑。
飞轮效应中的“数字”江苏
2022年数字经济百强市中,江苏的13个地级市全部入选,是唯一完成此壮举的省份。
在别的城市还在打通数据时,江苏已经在做省级、区域数字一体化建设了。
他们的目标是: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
近期,多座江苏城市代表和京东云齐聚南京,分享了江苏的数字城市建设经验。
在南京,10大城市主题信息库、6大城市运行智能化监测专题、5类行业先进技术赋能工具、N种高智能AI模型,构成了其“一网统管”综合调度系统。
在苏州,“数字苏州驾驶舱”成为城市运行的“协调部”、应急处置的“指挥部”、城市决策的“参谋部”;
在无锡,经开区的“一网统管”平台上线1个月,事件处置效率环比提升超35%;
在常州,“超级虚拟工厂”正在拉通产业集群供需协同,是数字城市牵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范例;
在南通,全国首个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于2020年建成,并陆续上线了数十个跨部门、跨体系、跨层级的创新应用;
在宿迁,超过70个委办局、7万路视频信号、1000类空间地理资源,城市级全量时空数据完成上云,成为中小城市的转型样板;
……
可以看出,这些城市都进入了4.0阶段,完成了数据打通,实现了“一网统管”。
京东云深度参与了江苏的数字城市项目。
他们发现,当地政府打通速度很快,当地的先进经验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能够快速复制。几个万亿级大城带头,整体区域进步很快。
这是中国的特殊优势,利用举国体制,政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先进的改革模式能很快复制。
如今的“新型举国体制”,更强调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随着转型的深入,会发现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在今天的价值不仅仅是社会治理、行政效率更便捷,而更强调引领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
技术创新和机制改革,如何相互驱动?数字政府,如何引领经济发展?
可以说,这就是目前新型举国体制、中国发展模式转变,最需要解答的问题。
在数字城市高峰论坛上,京东云也分享了城市计算理论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也现场发布了最新的“1+1+3+N”的数字城市产品--1 个政务云底座、1 个城市操作系统、3 个垂类产品、N 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京东云也和江苏的管理者们,继续以城市操作系统为核心,向4.0和5.0阶段探索。
比方说,常州是2023年中国最有希望冲击万亿GDP的城市之一。
常州是中国的制造重镇,当地约有33个工业大类,598个工业小类,有高端装备、动力电池、新型碳材料等大型的先进制造集群,在细分领域有200多家“隐形冠军”。
对常州来说,变成一个智能经济体,关键就在产业升级。
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锋表示,政府数字化转型当中,数据整体性上是有问题的,通过京东,它的物流数据能够及时补充我们的地理空间,对我们城市治理能力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京东云为常州钟楼区打造了5G+AI工业制造云平台,也被称为“超级虚拟工厂”。
包含了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制造大脑、工业互联网、智能新品孵化,目前已经接入区域内600余家工业企业和46000多台设备。
多生态角色共生、全要素统筹、全产业链协同、全价值链优化,最终转化为常州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
每座城市的经济、社会特色不同,转型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在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千城千面”的定制化需求。
比如说,南通是一个危化品大市。市内有4000多家危化品企业,有5000多辆危化品运输车在路上跑。
那南通需要对化工生产、运输安全、黑工厂等危化品,进行全流程监管,保障产业链的安全。
南通市大数据局副局长缪银山表示,京东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城市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
苏州又不一样。苏州大量居民在上海工作,有跨城通勤需求。
那利用交通、通行数据,为通勤人员打破堵点,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有助于苏州的经济流通。
苏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汤晶表示,在推动数字驾驶舱过程中京东也在我们指令平台和数据分析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很有实践意义。
不要以为这是只有江苏这样的发达地区,才能做到的事情。
河南的鹤壁,之前是一个煤炭大市,产业支柱依赖自然资源,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煤城、老工业城市,都渴望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
京东云在2018年跟鹤壁市合作,引进现代物流和智能制造,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做大数据算力建设。在不到3年时间里,吸引了20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建立了3C电子产业链。
在2021年,鹤壁的煤炭产业占工业比重下降到6.1%,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到了47%。从2008年开始算,鹤壁的人均GDP从2.3万提高到了6.8万。
这也是京东云独有的优势。
过去20年,京东深度参与了社会供应链的建设、智能化升级,基于此京东云积累了海量、多维的行业Know-How。
就拿物流来说,每天数以亿计的居民包裹,其管理、跟踪、分拨、调度,是个涉及“企业-平台-居民”的跨部门、跨领域、跨机构、企民互通等复杂协同事件。
凭借在消费终端的趋势预测、知识积累、订单牵引,京东云就能反向重塑上游的供应链。这能输入城市服务,能有效补全产业数据和技术短板,在产业升级上少走很多弯路。
中国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往往是命运相依。
城市治理和产业升级,两者必然有一方先动起来,或者同时发力,才能形成飞轮效应。
结语
中国要点燃新的引擎。
今年以来,各地陆续宣布了2023年的投资规划,北京总投资2.4万亿,广东年度投资1万亿,重庆总投资3万亿,山东总投资2.5万亿……
这些钱会流向先进制造、新基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以数字科技结合实体经济的领域为主。
各地定下的战略,至少在未来五年,都会得到贯彻落实。
顶层设计考虑得更周全,机制配合足够好,才能让资源、资金、土地、人力等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让经济发展得更好。
所以最近,各地又盛行起了调查研究之风,要去找问题、找答案。
这也就更仰仗数字城市的能力,在海量数据中去揭开问题的面纱,用技术手段去解决。
如果想得更长远一些,在土地要素和人口红利之后,也必须要依靠数据要素和科技红利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无尽的前沿。这个技术主导的周期才刚刚开始。
对于各地来说,今天的布局,决定了五到十年后,城市的发展轨迹、产业兴衰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