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24小时内,北上深连发4份重磅文件,透露什么信号?

作者:前瞻网发布时间:2023-06-19

原标题:24小时内,北上深连发4份重磅文件,透露什么信号?

北京、上海、深圳,率先引爆人工智能领域。

近日,北上深三大一线城市突然在24小时内接连发布4份重磅文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拿出数十项重要举措,引发行业震动。

三大一线城市前后脚发力同一领域,实属罕见,这背后究竟透露了什么信号?

01

4份重磅文件都讲了什么?

首先是,5月30日中午,上海市率先印发关于《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

《措施》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延长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贴息政策执行期限至2027年底,提供最高1.5个百分点的利息补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等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基建中,“中字头”企业是主力军,但到了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时代,民营企业开始逐渐发力。此次,上海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人工智能基建,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紧接着上海之后,即5月30日午后,北京接连发布了两份人工智能重要文件

一份名为《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另一份为《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实现突破,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创新策源地为目标,开展通用高算力训练芯片研发,推动国产AI芯片在大模型研发企业的应用,加快提升AI算力供给的国产化率。

《若干措施》则是针对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系统构建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应用、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五大方向,提出21项具体措施。

简单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依托其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北京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发起核心技术攻关。

而继上海和北京后,5月31日午间,深圳也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指出,推进“千行百业+AI”,鼓励金融、商务、工业、交通等行业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生产、服务和管理方式进行升级,并在在附件中详细列出了“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第一批)。

同时,深圳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深圳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民企数量占比超96%。并且硬件和软件实力均走在全国前列,在创新应用场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北上深在24小时内发布的AI支持政策,涵盖了从硬件到基础设施再到应用场景的发展计划,并且政策周期设定在未来1-2年,凸显了各大城市加速发展AI的紧迫性

另外,上述四份重磅文件看似全部针对人工智能领域,但北上深三地的发展侧重点不一,这种有协调的安排将可避免重复性竞争,各地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完善人工智能生态。

而尤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几份报告都特别提到了AI大模型

实际上,自去年年底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尤其是AI大模型被视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迅速成为最强风口。

虽然科学技术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归入两类赛道:

一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技术。比如半导体、大飞机(引擎)等领域。这一类属于欧美发达国家先发优势巨大,中国既要拼投入,还要靠时间积累,无法一蹴而就。

一类是新兴技术。比如新能源、云计算、量子科学等领域。由于技术太新,各国差不多是同一起跑线。

AI大模型显然属于后者。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完全有机会抢抓先机,站上浪潮之巅,从而实现引领性发展。

今年4月28日,国家高层就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北上深接连发布重磅文件或许就是对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

对于各地目前在政策层面频频发力大模型,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相关负责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其一,国家强调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应用价值,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大模型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能算力、核心技术、数据和人才等支撑,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合作和协同,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来汇集各方力量,统筹发展

其三,现在大模型的竞争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各地都希望在本土率先培育出大模型领头羊,未来大模型的普及率也会与城市的竞争力息息相关,不仅会成为当地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也会成为一座城市整体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接下来,我们或将看到地方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更多的大动作。

02

为什么是北上深?

人工智能既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又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以北京、广东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形成明显的聚集优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报告显示,在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湖南省。

具体到城市,从企业数量和融资总额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均处于全国前三位

从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存续来看,截至2022年底,深圳、北京、上海这三个城市企业存续数量最多。

尤其是深圳,过去6年,凭借4.26万家企业的增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6.38万家,一举超过北京(4.78万家),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

据了解,深圳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AI芯片设计、各类AI技术研发,智能终端、机器人、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完整的产业链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业在深圳落户或创立。

这也是深圳晋级人工智能企业“密度”第一城的重要原因。

从融资情况来看的话,京沪则更占优势

2016年至2022年,北京、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融资累计金额分别达6.72万亿元、4.36万亿元,深圳仅为2.71万亿元。

从融资轮次来看,资本更倾向于早期投资(天使轮和A轮占比较高),显然基础创新实力强劲的京沪更具优势。

但如果从全产业链来评估,又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比如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于制造业,同时具有明显的“硬科技”特征。2020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6.7%,在智能硬件、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智慧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的“AI+应用”发展全国领先。

但同时,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深圳“重应用、轻基础”的短板。

深圳“AI+应用”产值遥遥领先,而基础层产值规模却仅为几十亿元左右。

换言之,虽然深圳产业基础较好,但是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不小的短板,比如芯片、算法等领域,深圳与京沪区域有较大差距。深圳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相对京沪较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吸引力强,但流动性也比较高。

反观北京、上海聚集了很多高端人才和研究机构,在突破基础研究和和核心技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人工智能授权发明专利方面,北京授权专利总数超10万件,占比超四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一。

也正是还出于各地的比较优势,北上深最近发布的4份重磅人工智能政策也是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来共同完善我国AI产业生态。例如,上海侧重融资和投资、北京侧重的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圳侧重的则是应用创新

这或许也给了其他正在发展新兴产业城市一些新思考——单打独斗不仅容易造成重复性竞争,而且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对地方财政和发展会造成较大影响;不如立足于比较优势,与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产业长足进步。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前瞻产业研究院

【2】《》,前瞻产业研究院

【3】《》,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咨询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参考资料:

【1】《深圳“抢滩”大模型!重磅文件支持AI发展 数据开放难题有解》 科创板日报

【2】《风口竞逐,谁能晋级AI之城》 城市进化论

【3】《重磅文件接连发布!北上深相继表态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华尔街见闻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