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雷强
反转之后再反转,OpenAI“宫斗戏”经过三天的交锋总算告一段落。
11月22日,人工智能初创公司OpenAI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已就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恢复CEO职务原则上达成一致,山姆·阿尔特曼将回到OpenAI担任CEO,并组建由Bret Taylor、Larry Summers和Adam D'Angelo组成的新董事会。
OpenAI高层变动三日,从CEO到员工,董事会到投资者(微软),OpenAI的利益攸关者纷纷走到前台。经过反反复复地拉锯,最终阿尔特曼保住了了自己的CEO位置。那么本轮的争斗的最终原因到底是什么?阿尔特曼恢复职务之后,OpenAI未来的走向到底会怎么样?
成立之初的OpenAI本是一家非盈利机构,但又能售卖产品赚钱,并大量融资,这仰仗了OpenAI独特的公司架构。
根据《财经》的报道:“在OpenAI权力金字塔上,塔尖是董事会,董事会下面控制OpenAI的非营利母公司,这也是OpenAI最早的形态,名为OpenAI Inc。2015年,非营利母公司创立时,确立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宗旨,要创造安全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AGI高度自治,比人更聪明,能重塑社会,因此在努力研发AGI的同时,更要保证其安全可靠,为社会服务。”
此外,董事会严格独立于资本。微软虽然投资OpenAI数十亿美元,但无法派人进入OpenAI的董事会,也对OpenAI没有控制权。OpenAI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也一直占多数,独立董事不持有OpenAI的股权,甚至阿尔特曼也不直接持有股权,只通过一家早期投资OpenAI的孵化器持有很少的股份。
在对外的很多公开报道中,OpenAI的六人董事会中,被开除的奥尔特曼和Greg Brockman倾向加速商业化,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支持AI模型的算力需求;而独立董事Tasha McCauley和Helen Toner更关注AI的安全,两人还一同担任英国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中心的顾问委员会成员。Ilya Sutskever作为董事会成员之一,更瞩目的身份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Chief Scientist),值得注意,“首席科学家”这个头衔有别于OpenAI的另一个职位——“首席技术官”(CTO),CTO由Mira Murati担任。可见Ilya Sutskever在OpenAI的地位。倡导商业化的阿尔特曼碰到了强调AI安全属性的Ilya Sutskever,直接正面引发了冲突。
其实,这也是所有大模型所面临的同一问题,到底是商业化更重要还是伦理道德、安全性更重要?
对此,《纽约时报》资深科技记者凯文.鲁斯用一句话形容这个结果:“资本主义团队获胜,利维坦团队输了。”
众所周知,大模型训练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尤其是参数量大的模型,花费极大。比如OpenAI的语言模型GPT-3,这是一个大型的、数学模拟的神经网络,从网络上抓取大量文本进行训练后,GPT-3可以以惊人的连贯性预测哪些词应该填在其他词前后,生成流畅的文本。据估计,训练GPT-3的成本接近500万美元,也就是人民币4000万左右。庞大的模型训练需要巨额的资金来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不断在各种场合说:“大模型不是初创型公司可以做的事。”的的确确,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腾讯,大家对大模型训练投入的资金量是巨大的。
那么投入了巨额资金之后,企业想要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希望尽快商业化来解决后续研发资金的问题,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商业化来达到赚钱的目的。大家都是上市公司,股东们都看着呢?不可能是一直花钱不赚钱。那么,很快,矛盾也来了,迅速的商业化,难以避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因为要迅速的商业化,很多安全性、伦理性的问题暂且搁到一边,“出了问题再说吧”成为很多大模型公司的一句口头禅;第二个问题则是,迅速商业化之后的发展路径思考的其实并不多,因此我们也就看到了很多大模型基本上就是浅尝即止,没有更深入的研发继续支撑大模型的下一步发展和布局,先赚一波钱再说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OpenAI这出“宫斗”的根本就是“思想实验”演变成了真实的产品,这个周用户超过1个亿的热门应用,让这家非营利机构在巨大的成本面前承受了非常巨大的营利压力。
很难说,未来的OpenAI新董事会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于国内的大模型参与企业来说,同样的问题也摆在面前,何去何从?
壹定科技-李星泽 2024-11-18
化工365 2024-11-18
WINTEC亿胜盈科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