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一则“浙江省杭州市政府3月1号取消机动车依尾号限行”的“新闻稿”在网上疯传。17日杭州警方证实,该消息不实,警方已介入调查,很快会发布处理结果。
2月16日,一则“2023年3月1日起,杭州市政府将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此举旨在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的消息在网上疯传。
据媒体报道,16日下午, 杭州某小区业主群讨论ChatGPT,一位业主开玩笑说尝试用它写篇杭州取消限行的新闻稿,随后在群里直播了使用ChatGPT的写作过程,还把文章发在群里。其他业主不明就里,截图转发,导致错误信息传播。
涉事业主后来在群里道歉,称网传3月1日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的截图“不是从官方得知的”,而是在业主群里聊起ChatGPT,其用ChatGPT拟写的,后软件自动生成的新闻稿被不明实情的业主转发,误导了大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政府工作带来不便,我深表歉意”。
网友评论
ChatGPT的火爆背后暗藏法律风险隐患。人工智能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信息真伪、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也愈发受到关注。今天,南京公安就发布相关提醒:请大家务必擦亮眼睛,辨别网上信息真伪,合法合规使用软件,切勿泄露个人信息。(此前报道:南京警方最新提醒!事关爆火的ChatGPT )
用ChatGPT写的“杭州取消限行”
假消息大量传播 谁该担责?
该虚假消息大范围传播,谁该承担责任?
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海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ChatGPT写消息的业主,在业主微信群里发送该消息,没有强调内容并非真实,未尽到谨慎注意义务,该业主应负主要责任。此外,其他业主未经核实直接截图转发也有一定责任。
郭海晶认为,如果公安机关认定该业主散布谣言且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随着ChatGPT的关注度不断升高,不少人尝试用ChatGPT写论文、研报、工作总结等,但很多内容尚处于法律边缘地带。“使用ChatGPT写相关内容,必须注明只是测试,署名时也要标注体现ChatGPT。”郭海晶强调,发布者要对自己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规范必不可少
部门监管精细治理
ChatGPT浪潮澎湃,其背后暴露出的人工智能法律风险、围绕ChatGPT展开的无序商业行为亦汹涌来袭,如何应对成为关注焦点。
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副教授郭金兰告诉记者,我国算法行业在此前的标准制定时已经初步尝试了以场景和架构为基准的思路。
2018年7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联合15家产学研单位共同编制首个国内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标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评估规范》。这一规范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可靠性的内部和外部影响,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确定了由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算法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做了场景化和精细化算法治理实践的有益尝试。
2022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人工智能的算法应当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能利用算法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今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随着人工智能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对相关产品该如何进行监管与应对?
郭金兰认为,对人工智能监管,需要深入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模型的建立、语料库的标注、模型训练、投放市场后的迭代进化直到系统退出使用。监管需要关注到每个具体的环节,包括语料库的筛选标准制定、参与人工标注的人员培训,开发者的价值观考察等。
“对Chat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必须将算法监管和数据监管结合起来。在算法监管机制的未来探索中,应充分考虑算法决策的主体类型和作用类别,探索场景化和精细化的算法治理机制。”郭金兰建议说。
朱杰建议,国家应当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制,将伦理道德纳入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增强全社会人工智能的伦理意识和行为自觉,积极引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活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浙江之声、法制日报、网友评论、澎湃新闻等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责任编辑:宋林英
主编:刘强、顾青
1、 下架!立案调查!知名超市出现恶心一幕……
2、 一男子商场内刺死女子后投江!警方通报
3、
近期热门视频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