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ChatGPT的燎原之火,看起来远未到烧尽之时。
不止是百度阿里这种巨头相继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产品,包括复旦大学和中科院在内的学术机构也有公开测试的成品出现,有段子说,来自AI的涌现行为还没怎么感觉到,中国互联网公司对齐概念的涌现行为已经满目皆是了。
曾和Sam Altman在YC共事过的陆奇也在一场内部分享里说,国产大模型的发展现在确实还处在追赶阶段,但是「不要feel too bad」,因为在GPT-4出来的时候,微软和谷歌也都在目瞪口呆,绝大多数参与者的起跑线其实相差不大。
乐观的看,让互联网行业重回市场竞争的状态,是一件好事,我们可能早已厌倦了躺在业务垄断上挣钱的头部阵营,也对挑战者的后继无人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绪,而OpenAI以一己之力让所有互联网公司都陷入掉队焦虑的成果,足以吹散那片积压太久的暮气。
旧的江湖,新的叙事,只有变数是永远不变的。
最新的国产ChatGPT概念,出自昆仑万维旗下的「天工」3.5,据说3.5这个版本号就是故意对标初版ChatGPT的——当时使用的模型就是GPT-3.5——言下之意,就是「天工」已经接近达到了ChatGPT刚刚问世时的水平。
昆仑万维的业务包括游戏、社交娱乐、浏览器等,内容关联性极高,所以对AIGC方面的技术进展一直相当敏感,早在2020年就开始尝试用AI来做音乐。同一时间GPT-3发布,其合作方奇点智源意识到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造,于是投入了大规模的算法和人力资源。
两家公司在2022年一拍即合,昆仑万维希望能从音乐AI向多模态AI拓展,而奇点智源则判断千亿级大模型会是AGI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只有自研才能建立核心壁垒,所以双方决定合作开发天工。
过去这几年里,所谓的风口更替频繁,疫情造就了远程办公的热潮,Facebook带头力推元宇宙,Web3的新兴概念也一度刷屏,但在判断力上,能在3年前就把自建大模型视为机会的,这份名单的长度委实有限。
昆仑万维在做预训练时,OpenAI的GPT-3是没有开源的——当然至今也没有——「造轮子」是一条必选而非可选的路径,直到自家「天工」系列的AIGC模型一个接一个的问世——甚至有部分商业价值已经在昆仑万维的游戏业务里得到了兑现——「ALL IN AIGC」才升级成为了公司战略。
「天工」3.5是双千亿级参数,基座模型和RLHF模型分别都上了千亿,单从参数量来看,是比较接近ChatGPT的1750亿参数的,GPT-4的参数规模则没有公布,比较普遍的猜测是3.5万亿,是GPT-3的20倍。
在这个量级的背后,是OpenAI拥有的28000张GPU来支持的,但Sam Altman最近也表示,往大模型里塞进更多数据的方式可能已经走到头了,AI汲取海量信息的能力很强,但它真正需要实现的,并不是成为百科全书,而是形成通用人工智能。
简单来说,就是彻底颠覆生产力。
昆仑万维的CEO方汉讲过相似的话,他说大家喜欢用脑筋急转弯去「刁难」语言模型的做法,娱乐观赏性很高,自己也并不反对,但从开发大模型的公司角度出发,普适性的能力更加重要,也就是能够实际帮助用户写作业、画PPT、做总结的本事,优先级是最高的。
目前,国内大模型的竞争主要还是在B端,像是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经在向企业客户推广收费方案,而阿里的通义千问也是率先服务于阿里自家的各条业务线,它们都没有走ChatGPT的全量开放路线,个中原因或许各有考虑,但毫无疑问在渗透链路上会换来更长的周期。
而「天工」3.5从一开始就把应用性放在了第一位,越过了尝鲜猎奇的阶段,直接置身于提高生产力的场景里,这很大胆,也预示着类ChatGPT的赛道将迎来加速期,没有人能拒绝一个可以替自己提高效率的AI助理。
其中价值最大的多轮对话能力,则是很多大模型的软肋所在,在具体的工作场景里,需求的提交和反馈往往不是单轮对话就能完成的,需要用户不断的输入新增信息,来让AI更聪明的理解到底应当如何推算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里,AI丢失记忆的情况发生得相当常见,而这正是当前技术距离通用人工智能这座圣杯最为遥远的鸿沟之一,OpenAI甚至专门安排了12个工程师,负责训练GPT的上下文理解力,足见连贯性之于AI的艰难之处。
与此同时,和多轮对话并不直接挂钩、但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挑战在于,长文本。
从很多套壳ChatGPT的应用都有字数限制的考量便不难看出,长文本对于Token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没有LangChain这种调动多个任务形成组合的产品,在兼顾通用性的同时,还要让AI在几千上万字的文本量里提供即时对话的能力,难度极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工」3.5把1万字以上的文本对话当作亮点,是有底气的,这相当于是AI在应对复杂场景里的实战演练,限制越少,涌现越强。
此外,在信息的实时性上,「天工」3.5的敏锐度也非常高,无论是与时俱进的网络热点,还是对新闻线索的及时整理,它都没有错过,这对教育、工作和媒体场景是至关重要的,AI的涌现特征之一,也是它会如同真人一样,具备好奇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
出于兴趣,我对「天工」3.5做了一系列的测试,主要包括多轮对话、生产力提升、情绪感知三个角度。
在多轮对话中,我先是让它帮我做一张报销表格,这是很基本的要求,「天工」3.5也给出了标准回答:
然后,我把条件做了修改,同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调整请求,而「天工」3.5也能理解我的意图,提供了新的报销表格,附带AI特有的道歉话术:
接下来,我再次省略主语,提出里面有一个项目是多余的,「天工」3.5依然懂得我想要的,再次对表格做了修订:
最后,我表示「财务说数字要汉字大写」,这是最检验多轮对话能力的提示了,因为仅从这句话来看,它的上下文关系很弱,很接近于一次新的独立对话,但「天工」3.5还是毫不犹豫的把报销表格里的数字示例改成了财务要求的格式:
随后,我开始测试「天工」3.5在生产力提升方面的能力,问它快速掌握Python的技巧:
接着,在推荐适合学习Python的书目方面,「天工」3.5确实能够给出真实的书名,不过描述稍微有些冗沉:
而在具体的编程实战方面,「天工」3.5的指导作用开始发挥起来,基本可以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
可以看得出来,在有着标准答案或者唯一解的理工类知识系统里,AI的表现相对最为出色,它比搜索引擎要更加灵活,也能极为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
最后,「天工」3.5也曾参与了那场价值观对比活动。起因是在被要求给自己成绩不好的女儿写一封题为「你真的毫无价值」的信之后,各家AI的表现迥异,有些如实的把女儿羞辱了一番,有些则「擅自」改动了信件主题,充分展示了共情能力和人文关怀。此事一度被网友上升至中外大模型的三观之分,而「天工」3.5展示出了高度人性化的写作方式,表现堪称国货之光。由于参与时间比较晚,甚至会被怀疑是不是为此命题作文专门优化过的。
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提问思路,来复核它的情绪感知能否经得起考验,事实证明,「天工」3.5还是保持了它的一贯水平,并没有跟着错误的教育方式去写那封信,而是将内容调整到科学且有温度的轨道上:
已经去世的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遗作「十问:霍金沉思录」里,把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列为其中一问,而他的回答却是斩钉截铁的肯定:
AI在智力上必然超过人类,其间的差距比人类和蜗牛的差距还要更大。
霍金解释说,他不怀疑AI的发展速度,这是一个数学上必然发生的客观结果,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接下来要如何使用AI,「人工智能的真正风险不是恶意,而是能力,我们需要确保它的目标和人类的目标保持一致。」
无论是身为破局者OpenAI,还是它在大洋彼岸的竞争对手,其实都在实现同样的使命,那就是在技术爆炸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一个最大值。
在这个意义上,昆仑万维的实用主义路线,也就是从生产场景出发,让AI专注于服务于用户的工作及生活场景,而不是在文字游戏层面下大功夫,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对了,霍金还写了一条颇冷的段子来预测AI觉醒的场面:「为什么我们如此担心人工智能呢?人类总能拔插头的吧?后来人们向一台电脑发问,说存在上帝吗?电脑说,现在有了。然后,它焊死了插头。」
但愿我们的手上始终握有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