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北京时间5月24日下午港股收盘后,小米集团正式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
总体来看,本季度小米实现营收594.8亿元,同比下降18.9%,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733.52亿元的营收,缩水了超过138亿。
在季度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小米经营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均出现了增长。其中经调整净利润达32亿元,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21%,Q1毛利率达19.2%,创历史新高。截止5月25日,小米涨超4%,报10.82港元,总市值2708亿港元。
图源:小米财报
从业务方面看,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350亿元,同比下降23.6%;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168.34亿元,同比减少13.6%;互联网服务收入为70.28亿元,同比减少1.2%。
图源:小米财报
也有好消息,从表现来看,小米在去库存上的工作还算成功。
从2022年Q2至今,“去库存”就基本成为贯穿小米一整年的关键词。财报显示,小米库存水位连续3个季度下降,整体库存金额为426亿元,同比下降超24%,为近9个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回到了合理的水位。
这份成绩单说明小米走得并不顺利,小米对此也有感知。今年3月,小米公开调整其经营策略,提出了“规模与利润并重”,也就是说,曾经凭借性价比打出名号的小米不再只追求规模,而会放缓占领市场的脚步,走一条“长坡厚雪”的路,这份财报就是对新策略的阶段性检验。
01.手机销量继续疲软,但“高端化”效果明显
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350亿元,同比减少23.6%,未达预期,财报给出解释是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及ASP下降所致(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每部1188.5元减少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每部1151.6元)。另外,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相比去年同期的3850万台减少21.1%。
2023年,受消费信心不足、购买力疲软等因素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呈现疲软状态。据Canalys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了13.3%,而且目前市场回暖拐点还未出现。毫无疑问,小米正处于一个低谷期。
图片来源:Canalys
2019年小米手机也曾经历了短暂的低迷,2020、2021年手机业务收入连续实现了25%和37%的同比增幅,但从季度来看,2021年后期开始,小米手机就连续同比下降。
手机虽然卖不动,不过小米的经营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都出现了增长。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上分析了利润提升的原因,「一是产品结构的改善,尤其是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其次,集团整体的降本增效也开始发挥作用。第三,业务多元化也缓解了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
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分部的毛利率为11.2%,而2022年的智能手机的毛利率平均则为9%。小米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以及产品组合改善所致。
简单来说,高端手机功不可没。
从2020年开始,小米就对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历经三年时间,小米高端机可以说“卷”出了新高度。
首先是不断提升的口碑,比如小米12S系列和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2,在某电商平台的首月好评率均超过98%。被雷军称作是小米高端化战略“三年探索的答卷之作”的小米13系列,也通过处理器、内存、闪存、影像的全面升级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好评。
北京小米之家,小米13 Ultra,图源IC photo
其次是不断提升的市场占有率。根据财报披露,Q1期间小米4000-5000元价位中国大陆地区安卓机销量第一,市占率达到了24.1%。此外小米在大陆地区的智能手机ASP继续增加,创下单季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超过18%。
与此同时,小米线下渠道增效明显,手机整体线下GMV同环比均实现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7日,小米13、13 Pro及小米13 Ultra累计线下销量贡献超过55%。
在部分乐观的人看来,小米算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暂时稳住了,但这也不能抹去小米所面临的压力。
02.
研发投入增长,拥抱AI大模型
“降本增效”并没有耽误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
从数据看,小米Q1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7.7%达41亿元,预计2023年总研发投入将超200亿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研发人员占比已提升至超50%,约1.65万人。另外,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小米集团已在全球获得超3.2万件专利。
图源:微博@雷军
除了手机和汽车之外,小米又瞄准了大模型。在小米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卢伟冰表示会积极拥抱大模型,但不会像Open AI一样做通用大模型,而是会深度和业务结合协同,利用AI技术提升内部效率。
卢伟冰表示,目前小米小爱同学已经利用GPT模型做了部分demo,相较过去已经有了一定提升,会在合适时间推出市场。小米的MIUI也逐渐强大,逐渐扩展到更多设备上,成为集团重要的底层与生态能力。
今年年初,ChatGPT的风从大洋彼岸刮到了中国,大模型已然成为互联网大佬第二次创业的热门赛道,小米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并有三大优势:
第一,小米在AI领域已经耕耘多年,有AI实验室、小爱同学、自动驾驶等团队。卢伟冰曾说,小米在小爱同学上投入时间超过6年,在与用户交互体验中积累了长期可复用的经验,是小米大模型落地的代表。
小米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全球MIUI月活5.95亿,中国大陆MIUI月活达1.46亿,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达6.18亿台。丰富的AIoT应用场景将支持小米进行大模型研究,引入更先进的大模型能力,包括探索多模态能力、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提升等。
第二,人才储备进展迅速。此前有消息称,小米已经将栾剑任命为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栾剑曾任曾任东芝(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微软(中国)工程院高级语音科学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是智能语音机器人“微软小冰”首席语音科学家及语音团队负责人。
小米还组建了一支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AI领域相关研发人员超1200人。强大的人才储备成为小米进军大模型的底气。
第三,平台算力支撑。如果说数据是大模型世界的生产原料,那么算力则是大模型的生产力。强大的算力离不开云平台的支持,对于小米来说,同为“雷军系”的金山云就是底牌,可以凭借十几年来积累的技术、算力、存储实力为小米提供大模型的算力服务。
03.“造车顺利,超预期”
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中,小米也剧透了不少造车方面的消息。
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共投入了11亿元。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造车业务会按照原计划进行,在时间进度上将符合或略超预期......今年小米汽车还将按计划进行冬测和夏测。”
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研发开支160亿元,这笔钱主要用在了智能电动汽车创新业务上,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已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装置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等400余项专利。
雷军对造车的急迫感也更加明显,前段时间他还悄然现身上海车展,一路造访了小鹏、极氪、蔚来、高合、智己、飞凡和深蓝等9家国产车企的展台,亲自进行市场调研,勤奋“求学”。
2023年4月19日,上海,雷军现身2023上海车展观看各大车商展台
图源:IC photo
他曾给市场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诱饵: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如今距离这个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小米必须要与时间赛跑。
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说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而且几乎每个售价区间都有小米的劲敌:30万-40万的售价有理想、蔚来;20万-30万的有特斯拉,无论是Model 3还是Y,竞争力都不容小觑;10万-20万区间,有比亚迪、小鹏......所以,小米汽车如果想要占领市场,需要有足够的速度和实力。
对于小米来说,2023年可能是最具挑战的一年。从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小米迎来了新的周期,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目前高端智能手机的布局已初显成效,智能电动汽车也在加紧发力,至于小米瞄准的新目标AI大模型,或许会成为其在AI风口下的另一条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