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生成式AI|人工智能

生成式AI火爆的B面:著作权争议频现 监管积极应对

作者:中国经营报发布时间:2023-12-28

生成式AI火爆的B面:著作权争议频现 监管积极应对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最近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推动生产力跃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著名传媒出版机构O'Reilly最新发布的《2023年企业应用生成式AI》报告,其对2800多名技术专业人员调研的结果显示:38%受访者指出,企业应用生成式AI的主要障碍涉及法律、风险和合规问题。代码管理公司GitLab对超过1000名从业者开展的调查发现,95%的高级技术主管认为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是使用生成式AI的首要考虑因素,79%的受访者提到担忧AI工具会获取知识产权或私人数据。另外,德国AI内容治理公司Acrolinx在2023年8月对86家财富500公司的调查,近1/3受访者表示,使用生成式AI的最大担忧是知识产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市场,在生成式AI领域已出现数起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案件。据记者了解,国内部分律师事务所、咨询机构最近半年里已收到有关生成式AI合规的法律及业务咨询需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报告(2023)》指出,产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聚焦于著作权,从输入端需要界定合理范围和侵权责任承担,从输出端需要明确AI创作物的保护范围。在这种情形下,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应对挑战,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祭出相关举措。

案件频出 争议点集中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国外出现的10起典型知识产权争议和案例,比如,2023年2月,盖蒂图片(Getty Images)声称AI公司Stability AI未经许可自动爬取其多达1200万张图片,构成了著作权侵权;6月,微软及旗下代码托管平台GitHub、OpenAI被一位程序员兼律师联合某律师事务所起诉,被指控大模型未经原创作者许可使用代码,构成侵犯著作权;9月,多位作家诉称OpenAI未经许可批量复制原告作品,并将受著作权保护的材料输入大语言模型,输出结果侵蚀了相关作者的市场权益。对于这些典型案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报告(2023)》观察总结指出,在输入端合理使用的争议主体主要为著作权作者和大模型公司,争议的原因包括权利人海量但授权机制不明晰,另外各方对于AI输入端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据不同;而在输出端争议的主体为AI用户和著作权登记机构,发生争议的原因在于,现行法律的著作权中对于独创性的标准、对人类主体地位的保障,成为AI创作物获得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及制度障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火爆全球的“大模型”实际是人工智能“大力出奇迹”的成果。简单来说,大模型就是参数量巨大、计算量巨大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海量数据的训练,学到更加复杂的特征和规律,实现智能“涌现”——对人类自然语言下达的“指令”,生成更加智能的反馈结果。基于此,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对知识产权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输入端数据的使用和输出端生成内容的版权。

同样在国内市场,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著作侵权纠纷作出一审判决,被业界称为我国AI生成图片领域的第一案。12月1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全球首例“AI声音侵权案”,目前仍在继续审理中。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张延来律师向记者透露,该律师事务所近期也收到数件生成式AI的诉讼及非诉需求,涉及类型包括版权侵权和数据来源合法性,同时还有因AIGC(AI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滥用导致的不正当竞争。

正如《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报告(2023)》所提出,大模型训练全流程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适应AI产业未来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如何构建,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大模型企业主动承担成本

AI大模型作为2023年最为火热的技术突破,引发了科技巨头从大模型参数、算力到应用、生态等全方位的AI竞赛。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构建生态,应对生成式AI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包括OpenAI、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大模型供应企业纷纷主动向用户提供版权风险应对措施,主要表现是承担相应诉讼的成本,以及投资支持有关AI“超级对齐”、安全治理方面的研究实践。

在2023年11月7日举行的OpenAI首届开发者大会上,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宣布推出“版权盾”(Copyright Shield),承诺用户如果使用旗下产品ChatGPT面临版权侵权的法律索赔,OpenAI将介入辩护流程,并承担法律费用。之后在2023年12月14日,OpenAI官方博客更新,称启动一项1000万美元的资助计划,以支持超人类AI系统的一致性和安全性的技术研究,学术实验室、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可于2024年2月18日之前申请。

无独有偶,2023年9月,微软向商业客户做出新的Copilot大模型著作权承诺,内容是商业用户在使用微软Copilot生成内容时,开启了Copilot内置的著作权审查和防护机制,在发现侵权行为时,微软将采取措施并向原创作者支付赔偿。如果第三方起诉商业客户使用的Copilot或其生成的输出侵犯著作权,微软将为客户辩护并支付诉讼导致的任何不利判决或和解金额。微软方面表示,该承诺是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问题的积极回应,旨在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此外,2023年10月12日,谷歌表示将为使用其Duet AI和Vertex AI产品的商业用户提供法律保护,以防他们因侵权著作权而面临诉讼。这一承诺旨在消除对生成式AI可能侵犯著作权规定的担忧。

监管框架趋同: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报告(2023)》梳理了包括日本、欧盟、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针对AI知识产权争议及风险方面的举措,认为各方都在积极应对挑战,治理路径逐渐清晰。在输入端数据的合理使用方面,各方普遍认为应保障作者所享有的著作权,并探索赋予作者一定的主动权,使其能够选择作品不被机器学习;在输出端内容的保护方面,各方普遍认为现有的著作权法能够合理地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由于AI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考虑到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和世界各方的审查和保护条件,目前还没有给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独立的著作权保护手段。

美国在2023年举办了多场听证会,听取AI知识产权立法建议,加强意见征询。美国总统颁布的行政令要求商务部制定内容认征和水印技术指南,以方便标记原创内容,并检测人工智能的合成内容;欧洲议会在2023年已通过《人工智能法案》,从保护权利人自由决定权与利益角度,要求彻底记录任何用于训练AI系统如何生成类似于人类作品的文本、图像、视频和音乐的著作权材料。而在我国,自2023年8月15日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要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

就在2023年1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多国参与的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发表了《布莱切利AI宣言》,同意通过国际合作建立AI监管方法,这是全球第一份针对AI这一新兴技术的国际性声明,呼吁和倡导以人为本,希望AI科研机构、企业等以负责任的方式设计、开发和使用AI。

在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律师看来,目前不管从中国还是美国来看,法律监管的态度“偏保守”,在一定程度上暂时还没有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知识产权。其背后的逻辑有两个,一方面是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在讲人工智能以人为本,所以本着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思路,更多地还是想把人工智能纳在人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有一个最根本的理论根基就是独创性,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也要符合独创性的要求,而机器究竟有没有独创性存在较大的争议。

“展望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的赋予和界定上或仍趋于保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生成式AI领域的监管还是会依靠反不正当竞争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知识产权难以界定,但劳动成果是受法律认可的,这也是之前处理互联网领域类似纠纷的思路。”王源如是表示。

(编辑:吴清 校对:翟军)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