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具伴随着人类的“欢喜”与“恐惧”;对于解放“头脑”的人工智能,也将更多地从现在的“恐惧”走向“欢喜”。
文| 魏航*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生产力是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即动物在生产劳动行为中使用的一切具体的器件,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核心要素。
在人类不断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也不断伴随着人类的“欢喜”与“恐惧”。
“欢喜”与“恐惧”
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断解放劳动者“手脚”的过程。从早期的简单工具、到使用机器、再到使用半自动全自动化工具,就是在不断解放人类自我“手脚”的过程。
在这样的解放过程中,人类也伴随着不断的“欢喜”与“恐惧”。
“欢喜”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比喻人的一种开心、高兴的状态。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
比如,1865年英国商人在北京郊外修筑约0.5千米的试行铁路,轰动北京城。然而,当时世界强国视为发展必须的铁路却被慈禧和满朝大臣视为怪物,下令拆除,中国境内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就此夭折。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映,这部50秒的无声电影展现了火车在蒸气机车的牵引下,驶进法国沿海小镇拉西奥塔一处火车站的情景。而观众却以为真的火车要从幕布中冲出来,吓得四处逃散。
早期汽车的出现亦让人们充满的“恐惧”。汽车的出现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马车产业,马车商们看到了生存危机。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机动车法案》,后被人嘲笑为《红旗法案》。其中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
无一例外,这些工具的出现,都伴随着人类的“恐惧”。但当这些工具被人类掌握之后,几乎不再“恐惧”,反而变成了巨大的“欢喜”。
“颠覆式创新”不可替代
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放劳动者“头脑”的过程,比如算盘、到计算器、到计算机、到人工智能,就是在不断解放人类自我“大脑”的过程。
“欢喜”与“恐惧”并存的情绪一直其中,尤其是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让人工智能替代人的工作?让人工智能辅助和增强人的工作?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奴役人类?
最近,ChatGPT作为新的“头脑”的解放持续火爆,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甚至表示,“这项技术诞生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或个人电脑的诞生”。马斯克在使用ChatGPT后的感受是“好到吓人”,甚至称“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
与此同时,在ChatGPT爆火的两个月中,整个教育系统似乎也面临巨大的“欢喜”和“恐惧”。
学生用得不亦乐乎,老师们却迫不得已,纷纷打响了ChatGPT反击战。在美国,许多大学教授、系主任和管理人员,都在对课堂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以应对ChatGPT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巨大冲击。很多大学开始起草针对学术诚信政策的修订方案,让剽窃的定义包括“使用生成式AI”。
另一方面,很多教育工作者对ChatGPT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认为ChatGPT能够解放很多教育工作的工作,可以专注于更多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工作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ChatGPT出现,应该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因为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来维持下去的。”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吴永和表示,“虽然ChatGPT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就像最开始互联网诞生一样,极大降低了普通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在教育领域,ChatGPT并不会颠覆现有的教育系统,且利大于弊。”
从历史上来看,新事物的出现,都无一例外的存在这个“欢喜”与“恐惧”,只是在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解放“手脚”的时候,人们对于这些解放“手脚”的生产力大多时候“欢喜”多于“恐惧”,这些“手脚”的解放让我们走得更远、举得更高、生产的更快等等。
由于仅仅只是解放了“手脚”,人类自己认为这些新的“手脚”的“大脑”还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人类具有控制这些新的“手脚”的能力。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类发现人类的“大脑”的很多方面已经跟不上人工智能了,比如:人类大脑的“算力”跟不上AlphaGo、人类大脑的“知识力”可能会跟不上ChatGPT,这些从解放人类“头脑”出发的技术,人类不仅仅有“欢喜”,更多的人开始有了“恐惧”。
故而,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大脑”有哪些是人工智能所不能达到的?
核心在于“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重复性的、技术性的、标准化的、有限知识的脑力工作,将毫无悬念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
比如:人工智能不可能从苹果的落地,而创新出“牛顿第一定理”;人工智能不可能去发现或者创新“狭义的相对论”或者“广义的相对论”。至少从目前来看,这样的创新,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实现的。
走向星辰大海
远古的狩猎、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无一例外都在不断的解放“手脚”和“头脑”,这样的解放主要是以提升生产力为主要的方向和前提。
当这样“手脚”和“头脑”,这样的解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类将走向何方?
我想答案是“星辰大海”。
走向星辰大海,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手脚”。
从人类的双脚开始,人类就走遍了全球,形成了全球多样化的人类文明。马车的出现,人类的活动半径有了巨大的提升;然后是汽车、火车、飞机、宇宙飞船等等,让人类能够触达的半径变得越来越大。
但也需要认识到的是,当前 人类本身可以到达的物理距离最远的也只有月球,还不能到达太阳系的任何其他的一颗星球(航天器除外)。因此,解放人类“手脚”的力量还有很大的空间,人类离宇宙的“星辰大海”还很遥远。
走向星辰大海,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头脑”。
从人工智能开始,无论是初级的人工智能,比如:深蓝、AlphaGo等,以枚举法、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还是目前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中等人工智能,比如:ChatGPT、Bard等,都还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在自己大脑意识、思维、逻辑、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也还有很大的空间,人类离人脑的“星辰大海”也还很遥远。
人类不必担心机器会控制人类的思维,控制人类的发展,如同当年遇到了火车、汽车一样“恐惧”,这样的工具将成为人类的“生产力”,让人类产生更多的“欢喜”,为人类增加幸福。
我相信,人类对于解放“头脑”的人工智能,也将更多地从现在的“恐惧”走向“欢喜”,人类因为有了人工智能,而更加幸福,更有可能迈向我们的星辰大海。
*魏航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文章 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