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大模型

人才“向往之城”上海 接住了AI大模型

作者:IT时报发布时间:2023-09-13

原标题:人才“向往之城”上海 接住了AI大模型

从外滩大会看上海科创样本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当前,上海正在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再上新台阶。

在9月7日开幕的2023外滩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解冬提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进入升级版,上海科创中心正在从形成基本框架向实现核心功能转变,努力把上海打造成金融科技人才“向往之城”。

航海贸易成就了伦敦,华尔街资本成就了纽约,驱动上海成为下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是什么?没错,第一驱动力来自于科技。科创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中国,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既能造飞机,又能造汽车,还能造火箭和大型邮轮。”

曾有人叹息于上海错过了BAT(百度、阿里、腾讯),其实,纽约也没有诞生硅谷,对上海来说,没有诞生BAT并不可惜,上海不仅要超越纽约,还要诞生硅谷。

在3年前首届外滩大会召开时,《IT时报》就曾总结“上海正在诞生‘新BAT’”,蚂蚁集团Ant Group正是“A”。这些年,上海逐渐走出了自己科技之路,归纳为一大基础、两大中心和两大核心。5G等新基建是一大基础,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是两大中心,与之对应的核心赛道是AI和金融科技。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30多个国产大模型涌现。而在9月举行的外滩大会上,人们看到大模型、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产业落地。近20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图灵奖得主,全球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为这块科创土壤打开未来想象空间。例如,高校和企业如何捕捉科创新浪潮,或解决卡脖子问题,或让世界顶尖的技术落地。

01 “单打独斗” 不适应大科学时代

当今科学界,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是最热门的话题。

马斯克近期成立对标OpenAI的新公司xAI,希望用AI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的科学和数学问题,并且“理解”宇宙。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谷歌、Meta等国际科技企业纷纷入局,开展体系化研究。

2023年5月,美国能源部发布的《面向科学、能源和安全的人工智能》报告指出,AI将从底层推动科学、能源和安全的发展,并展开布局。

科学智能的发展正在从部分机构的探索变成产学研各界的共识,从点状突破转变为系统布局,科学智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重点发展方向。“科学智能是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利器,拥有引爆产业创新核爆点的巨大潜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在外滩大会上如是说道。国外方兴未艾时,“国内科学智能相继涌现出大量的科学领域大模型,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张人禾表示,“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要进行“有组织科研”,最大的优势在于布局建设大平台。

6月27日,复旦大学上线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为科学智能提供强大计算资源,背后是复旦大学与阿里云、中国电信等企业的合作。

02 推广“上海科创样本”

如何在全国推广、复制“上海科创样本”?先要解构上海科创中心的方案。

大平台布局正是上海的强项,政府侧的强驱动,高校侧的强基础科学研究,企业侧的强应用能力。

在“十四五”规划中,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朝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方向规划创新高地。

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上海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7个,2021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近10%,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上海的专利并不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而是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属性的企业中,即使是专利申请量前1000的企业,其申请总数也仅占到全市总数的57%。

高校在专利总量上的占比虽不高,却是基础性的支撑力量,校企合作加速推动基础性研究落地。以复旦大学为例,截至2023年6月17日,复旦大学申请的有效法律状态的发明专利共6973件,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2048件。此外,复旦大学承担“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两个市级重大专项攻关、国际首个全脑计算平台。

在这波AI大模型浪潮来临之前,上海就把建设AI高地作为目标。要建成科创中心,上海必先接住AI大模型,从高校到企业,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上海正在嬗变,中国正在嬗变。

03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在未来安全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小车正同机械臂密切配合,完成运送手机、检测手机安全性的工作。这是模拟蚂蚁安全天玑实验室为Google提供手机生物识别安全检测的真实场景,市场上70%以上的安卓生态手机都需要在这里进行安全检测。一旁的无人车全年无休地加入,只要实验室不断电,检测流水线就会7×24小时无间断工作,全程零人工干预,测试效率为原来的5倍,对一台手机的测试次数能达到20万次的量级。

在推动5G普及的同时,我国也在加快6G研究步伐,并已取得突破。复旦大学余建军教授团队针对“先进6G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提出了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光子太赫兹源、多维复用技术、先进的高阶调制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宽带太赫兹矢量信号的产生。

在日常使用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脑纹识别会出现?在展区,记者体验了全球首个脑机头戴核身技术互动,戴上特制头盔,就可以识别脑电波波形特征,体验脑纹核身。

你是否担忧过自己的工作被AI替代?你是否忧虑过数字革命时代如何适应?“当前半数的工作活动,被自动化取代的时间,相较之前的预测提前了十年,使之加速的主要因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麦肯锡中国区主席、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倪以理在外滩大会上提到,生成式AI开启了未来8至10年的产业变革,未来AI将创造万亿美元级的全球市场,并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倪以理认为,全球没有任何市场可以替代中国市场,未来10年,假如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仅为2%,其10年间增长的GDP相当于多出了一个印度。如果企业想在未来10年不被淘汰,选对“战场”是最重要的战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再训练以适应时代、提升生产力。

04 为大模型戴上“紧箍咒”

除了6G、脑纹识别等黑科技外,一场“百模大战”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8月31日,首批国产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商汤商量、百川智能、智谱AI智谱清言等。

随着越来越多大模型向全社会开放上线,安全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大模型安全问题主要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和泄露个人信息。隐私问题既可能发生在训练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使用过程中,而大模型的生成能力则让隐私泄露的方式变得多样化,造成隐私保护更加困难。

大模型对齐技术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院士在外滩大会上表示,“对齐(alignment)”是指系统的目标和人类价值观一致,使其符合设计者的利益和预期,不会产生意外的有害后果。“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对齐’就是唐僧的紧箍咒。有了紧箍咒,就可以保证技术不会任意使用能力胡作非为。”

除了隐私安全和价值观对齐外,大模型还无法解决不确定性。

“ChatGPT,你对自己写的内容确定吗?”当下最“聪明”AI大模型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人类非常擅长沟通和应对不确定的信息。在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迈克尔·I·乔丹(Michael I. Jordan)认为,ChatGPT没有办法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超级电脑不可能替代人,AI的本质是集体,而不是个人,需要建立一个协作式、去中心化的系统来实现集体智能,并设计一个机制使之公平、稳定、可扩展。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外滩大会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