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靡全球的“梅根热舞”,小伙伴看过了吗?
它来自最近刚刚上映的恐怖片《梅根》。电影里的主角梅根杀人前喜欢来段热舞助助兴,再配上魔性的音乐,你别说,跳得还挺带感的。
因此这段时间,全球各地的许多Coser都打扮成梅根的样子,金发大眼、英伦淑女裙,来上一段电影里的热舞。
作为恐怖片里的恐怖来源,梅根其实是一个玩具,确切地说,是一个拥有极高智慧和自主行动能力的陪伴型机器人。有点类似人形的chatGPT。
影片一开头,八岁小女孩凯蒂在和爸妈一起去滑雪的路上遭遇车祸,父母双双身亡,只剩下凯蒂一人幸存。在玩具公司从事玩具设计的小姨便成了凯蒂的监护人。
失去双亲的凯蒂整天郁郁寡欢,小姨在她的启发下忽然来了灵感,设计出了这款互动性超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就是影片的“万恶之源”梅根了。梅根的诞生,一方面是小姨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小姨希望凯蒂能有个可以一起玩的伴儿。没想到,看似功能强大、智能水平高的梅根后来却逐渐失控,成为大开杀戒的金刚芭比……
这部电影走的是科幻惊悚的路子,表达的仍然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这一常见主题。人们一方面挖空了心思希望做出比人还厉害、还聪明的机器人,可是又担心:万一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某一天起来造反怎么办?就像最近的chatGPT掀起的漩涡,大家一方面惊叹于它的学习能力之强,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会因为chatGPT失业。
具体到《梅根》这部电影,主角梅根在恐怖和漂亮之间达到了平衡。刚开始陪伴小女孩的时候居然觉得她温暖又善解人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话,一定会大受欢迎。但是转念一想,如果一个能通过图像、语言识别等技术看破人类思想和情绪并随之做出各种反馈的机器人24小时待在你的孩子身边,你是不是也会有点心里发毛,在短暂的兴奋和稍微一思考后觉得:这不行!
《梅根》在反思AI成精之余,也有许多对当下儿童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电影一开始就用讽刺的手法展现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的。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不论哪个国家的家长都会有强烈的共鸣吧。凯蒂一出场,就在目不转睛地玩她的电子宠物——也是小姨设计的。电影通过台词传递出家长对这类产品的强烈不理解和不满,他们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喂一个虚拟的动物虚拟的食物,然后还要去处理虚拟的粪便……而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学习能力下降、视力下降、性格孤僻,电影里的凯蒂就是典型。
凯蒂跟小姨一起生活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姨还没想过养孩子这个问题,她一开始的做法也不是很可取,选择收养了凯蒂,却又没有在教育上费心思,导致后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孩子刚进家,没啥好玩的,小姨明明有一柜子的玩具,却声称那是收藏,不让凯蒂碰。
就连孩子睡前想听故事,小姨也是一副“事儿真多”的不耐烦表情。
更可怕的是,因为要忙工作,不能陪伴孩子,小姨直接丢过去一个ipad,自己玩吧,不限时哦。这不就跟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一样吗?
有了强大的机器人梅根之后,小姨一方面没有做好保护措施,让梅根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失控,另一方面,她大概也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在孩子身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了。反正有梅根陪着玩、陪着学习、陪着睡觉,甚至上完厕所冲马桶机器人都能不厌其烦地提醒,简直就是集家长、老师、朋友、保姆于一身的带娃神器呀!梅根也从此一步步取代了小姨监护人的地位,和凯蒂建立了深厚的亲密关系。
凯蒂失去父母就已经够不幸了,她在小姨那没能够建立起足够的依赖关系,却在机器人梅根那里找到了理解、陪伴和支持,时间一久,她与梅根建立起依赖关系,就更不能一分一秒离开梅根了。她只愿意和梅根一起玩,不想去上学,不想跟其他同龄人社交,性格更加孤僻暴躁。
单从电影前半段看,梅根的表现不好吗?要不是她后面暴走,梅根还真是一个可以打满分的陪伴者。可是对孩子来说,玩具、电子产品、机器人的陪伴再智能,也比不过父母、亲人的互动和陪伴,而且,他们需要有更多时间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多元,而不是听机器人讲故事。
家长朋友们都可以来看看《梅根》,电影没那么吓人,但其中蕴含的教育问题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