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的特别呈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今年是生成式AI的爆发之年,也是“机器人觉醒之年”,此次论坛以“Sci-Tech Innovation Force:爆发·觉醒·成长”为主题,科创企业家、青年科学家、科创投资人共聚一堂,回顾2023年科创之路,展望科创未来发展。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进步和智能AI的广泛应用更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在现场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洞见。2015年,黄晓庆创立了达闼科技,创新性地提出并成功实现了“云端机器人”的架构。在他看来,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而是一个系统。“通过5G网络可以连接到‘阿凡达’身体中,这就是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定义。”
在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机器人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第4个颠覆性产品。黄晓庆表示,“未来的通用机器人市场会比汽车、手机的市场加起来还要大三倍。”以智能化为核心,实现生产制造、服务管理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智能化,对此黄晓庆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当ChatGPT之类的生成式大模型呈现出较强的通用智能能力之后,产业界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了千行百业。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从身处的时代发展背景出发,就大模型产业发展到中场阶段的总结与思考进行了分享。
肖仰华表示,未来的认知模式一定是人机协作的认知模式。发展具备认知能力的机器,是应对日益复杂世界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这样的技术元革命,对于各行各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从不同认知层面展开介绍:“首先是带来了开放世界的理解能力;其次是提供了跨领域、跨专业知识,尤其是跨系统边界的知识。这恰恰是大模型未来给我们带来的重大机遇。”
“我们要积极开辟新赛道,重视大模型的成本与价值,促进大模型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肖仰华认为,“大模型绝不应该只停留在炼金术阶段,我们要推动它变成科学的大模型,只有跟行业深度融合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年前,复旦管院响应国家科创战略,前瞻性提出“无科创 无未来”“管理赋能科创”理念,旨在培育更多面向科创时代的管理人才。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复旦科创先锋论坛”于2022年应运而生,并作为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同学们的整合实践必修课程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8场,覆盖30多位分享嘉宾,线上线下共有260万人次参与其中。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MBA项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办公室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联合承办,复旦MBA聚劲联合会支持筹备。3小时的精彩碰撞和深度分享,浓缩了对科技飞速发展和产业的巨大变迁,更展现了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科创人对未来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未来,复旦科创先锋论坛还将与更多同行者一起,探索前沿热点领域,不断寻求新的科创突破与价值。
作者:唐玮婕
文:唐玮婕 图: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