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文/杜莎) 2023年以来,ChatGPT“狂飙”,但还未在汽车行业激起“水花”。一面,“裁员、倒闭、市值暴跌”,自动驾驶行业去年的众生相继续上演;另一面,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击也逢惨淡现实。“进入2023年,我们又进入一个新的阵痛期,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立足产业视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简称“百人会”)点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辉煌下埋藏的“隐忧”,首当其冲就是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的转型阵痛。
从2022年初新能源汽车的供不应求,到第四季度市场的急转直下,这变化确实令人措手不及。2023年1月初,作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鲶鱼”,特斯拉率先对经济下行下的需求萎缩做出反应,也由此掀起电动汽车价格战,随即成燎原之势,且寒意卷到燃油汽车市场,燃油汽车全产业承压,众多新能源车企也“腹背受敌”,甚至面临生存压力。
热闹下的“透支”,电动化转型之路还长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25%,在遇到疫情、缺芯、贵电等“拦路虎”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就尤为值得称道,但成就背后的“牺牲”也不应被掩埋。在百人会期间,麦肯锡指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派热闹景象是建立在对中国车企盈利能力严重透支的基础上:中国车市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汽车产业三成左右,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却不到全球汽车产业总利润的5%,二者形成反差。羸弱的盈利能力,不仅挫伤了投资者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毕竟只有赚钱的企业才能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进行长期投入。
图源:麦肯锡
确实,现阶段,国内造车新势力大都尚未盈利,根据“蔚小理零”(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2022年的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蔚来营收为492.7亿元,同比增长36.3%;小鹏汽车营收为268.6亿元,同比增长27.9%;理想汽车营收为452.9亿元,同比增长67.7%;零跑汽车营收为123.8亿元,同比增长295.4%。但从净利润来看,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分别亏损144.4亿元、91.4亿元、20.3亿元和51.1亿元,比2021年均大幅提高。扣除股权激励费用,蔚来、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经调整净亏损(非公认会计准则)达121亿元、84亿元、45亿元,只有理想汽车实现2082万元的盈利。
欧阳明高也指出了“车企在新能源车业务领域的利润率并不高”这一事实。他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是快增长,缺利润;燃油汽车是缺增长,但还有利润。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仍然高于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和影响力溢价在上升,同时合资油车的品牌溢价在下降,现在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可以与合资的燃油汽车价格竞争,但成本还不能竞争。
欧阳明高认为电动化的转型还有一长段路要走。他指出,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大约还需要10年,因此还要继续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实行EV和PHEV的双轮驱动。近中期看,电动车价格成本偏高、电池成本也偏高、补贴又在下降,所以未来5-10年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的占比会从去年的22%逐步提升到30%-40%,甚至接近50%。但是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空间还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继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之后,插电和增程的占比会逐步降低。
“经济性”成挑战,大力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在不久前举行的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上,特斯拉公布了一个令产业震惊的消息:下一代特斯拉车型组装成本拟削减50%,试问有几家新能源车企能扛过价格屠刀。
但比较惨烈的事实则是,业内认为,中国新能源汽汽车的竞争本质还是成本。而回到成本,就不得不回归到汽车的制造与生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百人会上表示,在汽车行业,大家关注动力革命、智能革命时也要关注生产方式的革命,所以形成了一个IP叫做新生产方式。
张永伟一语道破现实,经济性成汽车行业更大的挑战。“这几年,我们发现汽车行业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即经济性的挑战。造的车越来越多,但需求正处在一个收缩的状态中,产能的增加和需求的收缩形成矛盾,这种矛盾所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是,车越来越难卖,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盈利性大幅降低。经济性已成为考验汽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造车怎么造得更便宜、更加高质量,就变得愈发重要。”张永伟指出。
关于新的生产方式,张永伟还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希望推动专业化的变革,在电动化的智能化的变革当中,能够培育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这就是专业化,同时推动汽车行业借鉴ICT行业,推广专业代工的模式;
二是降成本的通用化,通用化是希望减少汽车的零部件以及提高通用化的比例,做倒减少车上零部件的种类,同时使零部件的通用程度逐渐提高;
三是模块化,汽车本来就是一个组装产品,而这种组装模式可能是汽车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式,业内非常关注的平台模式、统一的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压铸等这样一些技术,都可以称为模块化;
四是把数字化技术引入汽车的产业链中,建设一些数字化的工厂、智能工厂,目前整车厂走在了零部件的前面,所以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数字化上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向数字化要效益应该是目前推动汽车供应链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
最后是供应链的本土化,让零部件的运输距离变得短一些,能够实现就近配套,过去一地生产卖全国卖世界的方式,在新的供应链安全的要求之下可能要被一些区块化的供应关系所取代,更多的鼓励围绕中心整车实现区域化的供应,减少零部件的移动距离,降低物流的成本,这就会改变整个汽车的生产方式。
其实,特斯拉已经践行了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据悉,特斯拉内部长期有一个“第一性原理”的概念,所谓“Reasoning with First Principle”,即对问题进行降维。特斯拉认为,汽车成本的“本质”就在于工厂。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它部署的超级工厂,工厂运营下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整车制造成本。在今年的投资日活动上,特斯拉全球副总裁朱晓彤表示:“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及格线为90%的总体设备效率,以及每45秒生产一辆车”。
如此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使得特斯拉在短暂的时间里规模效应翻番,并在在单车成本快速走低的同时实现了单车车利率的跃升。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时,特斯拉曾表示上海工厂供应链本地化率已经超过了95%,电池、整车冲压模具、车身钣件、内饰、电子设备等供应商基本都来自本土品牌。
“成本”的竞争本质下,未来两年车企日子注定艰难
毋庸置疑,即使面临“血淋淋”的价格屠刀,特斯拉仍是赚钱的,高达25%的汽车毛利率和90%的FSD递延收入毛利率成为特斯拉打这场价格战的底气所在,而众多车企却缺少这一底气,但也不得不被卷“下场”,且战况是激烈且残酷的。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在百人会直言:“成本定价将是未来的趋势,两年是智能电动车的更新周期,如果企业赶不上这个节奏,就会落伍。”
在朱江明看来,零部件自研自产能够最大幅度降低公司成本。家电和电子行业都跟随“摩尔定律”,通过很长一段时间,价格下降趋势非常明显。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包括电池、电驱、电控以及智能座舱,这些成本加起来是60%-70%。如果遵循摩尔定律,降价的空间非常大、非常快,类似于现在零跑C11这样的中大型SUV,十年以后的售价应该在5万元。
对于成本问题,何小鹏在2022年财报电话会上曾表示,小鹏汽车从今年到明年将实现自动驾驶超50%的成本下降,减少不创造客户价值的研发成本,并在电芯上实现平台化生产,使整车硬件(含动力系统)实现约25%的成本下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非常重要的是要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未来的5年甚至10年里面严格控制好成本,做到市场上的第一规模,才有可能真正存活。
与小鹏汽车的成本控制思路如出一辙,如今多数车企降价,首先选择的就是过去两年大堆特堆的智能驾驶系统。“目前整车成本的压力已传导到上游供应商,车厂倾向在实现高性能同时有更加高性价比的选项”,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在百人会上指出。
杨宇欣表示,行业已从一味追求高指标或者高性能的自动驾驶的功能模块,转向兼顾性能与性价比。未来3-5年L2,L2+,L2++高阶辅助驾驶将作为智能车辆标配持续占领市场,黑芝麻智能在过去这两年内一直在致力于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目前能够实现支持10V(摄像头)NOA功能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BOM成本控制在3000元人民币以内,支持50-100T物理算力,帮助车企解决成本压力,同时还在继续进行成本的优化,今年内成本还有机会进一步下探。
减配对于车企销量,以及消费者的体验或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地平线创始人& CEO余凯博士也在百人会上谈到:“实际上,现阶段的自动驾驶场景,绝大部分用户核心功能需求,是提供轻松的驾驶体验,缓解用户开车的紧张与疲劳。当前短期内并不需要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行业正在回归商业本质,陆续落地的以高速NOA为代表的L2+级高级辅助驾驶,正在为用户创造价值。”
从用户价值出发,余凯也做出了自己理性、冷静的思考,他认为自动驾驶的十年终局,仍将是L2+++ 。比亚迪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也与这一判断相似,其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业绩会上表示,未来是高级的辅助驾驶,还是需要人扶着方向盘,解决法律的承担责任问题,不可能无人驾驶,仅仅是高级的驾驶辅助。英伟达的芯片,ADAS算法,还是高阶的辅助驾驶,只是在资本裹挟下被神化了。特殊路况的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还是很少的,市场会慢慢回归理性,我们也在和英伟达合作,克服驾驶员疲劳,减少车祸,加价5000元左右选配。
写在最后
此次,中国新能源车企面临的“阵痛”或将前所未有的激烈与血腥,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或将让产业与行业回归到理性与正轨,更让企业的产品、技术、体系能力得到全面的考验和检验,当然其中不少企业将直面“淘汰”。
(校对/陈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