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技术可能几乎是看不见的。
Humane 创始人、初代 iPhone 设计师 Imran Chaudhri 用上面的话,描述了他对未来技术的畅想,并且也为此付诸了行动。
AI Pin 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产物,正式发布仅仅 4 天,让人们对智能产品的重新定义和未来发展在争论中重新洗牌,甚至有人为 AI Pin 贴上了「颠覆智能交互方式」的标签,认为这款产品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已经陷入发展疲态的大屏手机。
关于 AI Pin 的激烈争论,让我对其本身的能力认识陷入了思考,带着「是否能取代手机」的疑问,我重新观看了这场「简陋」的发布会。
没有花哨的剪辑、华丽的专场、明星的站台,只有一对夫妻和几个产品,背景音乐都没有的纯人声介绍,让人能更加专注产品和技术本身。
当然也有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翻车时刻:AI Pin 谎报了四月份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也错估了一把杏仁中的蛋白质含量。
摒除外界的干扰,我想分享给你目前的答案:「AI Pin,不会也不能,取代手机。」
形态是个大问题
刚看到网传的宣传图时,我总觉得这个东西在哪见过,直到我看见了正在充电的 RODE Wireless,真相大白。
「便携」是 AI Pin 在佩戴方式上最大的特点,就像平时使用罗德无线麦克风一样,当真正进入生活的场景你会很容易忘记它的存在,但这仅限于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在「便卸」性上,手机将会比 AI Pin 高出一个维度。
虽说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配件来应对不同的穿着需求,但无论磁吸有多么低方便佩戴,它都会给人一种「随时脱落」的不安全感,更何况每一次的拿放过程,几乎都要双手参与配合才能完成。
「随拿随放」这个优势,在对比下才发现手机赢得十分彻底。
无感佩戴是 AI Pin 的另一个宣传点,但这是有条件的。
AI Pin 佩戴图. 图片来自:X.com
但看 34.2g 的重量绝对是一个十分轻巧的装备,但无法跟手机进行比较,因为 AI Pin 并不是拿在手上,夏天单穿一件 T 恤,把一个如此重量的显眼方块卡在胸前,会把精心挑选的衣服拖拽变形。
可能再寻找到更轻薄的量产材料之前, AI Pin 更适合秋冬季搭配外套来限定使用。
如果你有背包出行的习惯,需要格外小心,在背起和放下背包时随时有可能把 AI Pin 一同碰掉,「无感」在这里仿佛变成了负面形容。
用四种交互方式,缩小使用场景
「声音」「触摸」「手势」「投射」是 AI Pin 的四种核心交互方式,差异化的特点,也正是由这四项构成。
语音覆盖了 AI Pin 大部分的人机交互场景,和目前已有的车机、手机智能助手相比, AI Pin 不需要触发关键词,只需要按压触控板就能对话,先暂且不谈这个类似敬礼和祷告的动作,「发声」本身就不太适用于大部分的公共场合。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隐私」格外关注,大家宁可贴上影响画质的防窥膜,在「无声」中为自己的信息上锁,都不希望手机消息在地铁和公交上被他人窥探,更何况涉安全的验证码和工作机密。
那这种大部分都需要语音交互的产品,似乎就因为「隐私泄漏」的风险,将公共场合从适用场景中彻底剔除。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是线性的,既是你可以做到不在乎信息泄漏的风险,但比起可视化浏览的跳跃式阅读,纯语音的信息传递效率更低,你只能等到 AI 逐字逐句地念完。
在微信看到了 60 秒的语音,许多时候都会很无奈地转成文字甚至直接划走,那这种强制性的播报似乎和「主动获取」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冲突。
「手势」和「投射」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相当于手机的键鼠和屏幕。
我很喜欢发布会上「确认」选项的手势:两指轻触,犹如虚拟信息在指尖运筹帷幄,很酷,但也仅限于这个手势的酷了。
其实和 Apple Watch 的手势交互很像,两者都是在尝试更贴合人本身的交互方式,但前者将新技术作为传统按键的「补充」,后者直接摒弃传统将「前沿」做成了主线。
在手势交互领域有如此探索勇气的公司 Humane 并不是第一家。
早在 2013 年 Leap 就推出了其首款体感控制器 Leap Motion ,它能够检测和追踪手部动作,并且作为输入方式,很像隔空的触控屏,用被扫描的虚拟手指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进行操控,突破屏幕的限制将信息真正拿捏在指尖的感觉,和 AI Pin 的「手势」如出一辙。
虽然这种先进的交互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这款跨越了将近两个时代的产品似乎是一个失败之作:应用适配太少、追踪精度不稳定、长时间使用导致的手臂疲劳等种种原因,让 Leap Motion 的噱头远大于了实用。
不过从现在重新回顾这昙花一现,其开拓的全新交互理念,对游戏、主机、电脑和手机等领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Leap Motion. 图片来自:amazon.com
我们对所有的技术创新和大胆试探都饱含敬意,只是当未成规模的新科技,即将量产走进大家的生活时,站在消费者的视角,我们需要小心且谨慎地审视。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AI Pin 的激进选择,起码在当下不是一个能让大部分人接受的策略。
家用投影仪在调整的时候,最怕两件事儿,一是聚焦不了让你很着急,二是来回晃动让你犯恶心,初次上手 AI Pin 的投射功能很大概率会把这两要素集齐。
(投影)
你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和手掌的相对静止,并且多次尝试手掌的位置以获得最佳的投影效果,而这一切都会因为你的任何一次重新佩戴,而全盘重来。
即使逐渐习惯了投射掌心的最佳显示距离,但对身体「稳定」的要求,会极大程度地限制你的行动。
本末倒置的交互,需要重新定位
我们不必消失在屏幕上,当这一切(四种交互方式)发生时,我们互相看着对方,我们没有分心。
Imran 一直在强调「去除屏幕」的观念,他认为屏幕是阻隔交流的原罪,但真正要讨论「去屏」的可行性,我们应该先来看看屏幕对我们的重要程度。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因为这种形态目前几乎能够应对生活的全场景,也能够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高效生产力工具:分享影音、浏览文件和发送消息,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屏幕存在的基础上。
正因如此手机的发展进入了「量变」时代,各大厂商也没有必要为了标新立异再来一次风险巨大的「质变」革新。
疲态的更新现状也让我们的审美陷入疲劳,因此每上新一个新形态的智能产品都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Vision Pro、Ray-Ban Meta 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走上了论坛的中心,哪怕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AI Pin 也一样。
Imran 提到 AI Pin 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进步是「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消息。
从美好的构想回到现实,我们难道真的可以拒绝所有的被动消息吗?
工作信息、家人联系、朋友邀约等等的消息接收,往往是被动且重要的,除非等到我们能够选择的那一天,不然 AI Pin 会成为我们脱离社会和家庭的万恶之源,这个优点,让人堪忧。
「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智能设备特别是手机并不是把人们变成「孤岛」的罪魁祸首,而是人本性中的「孤独」终于在手机上找到了适宜展现的平台,因此得以放肆宣泄。
简单来说,我们本就需要这座孤岛。
总之,这四种交互方式,好像对我们的要求有些苛刻,语音交互限制了使用场景,并且需要你集中注意力,稍有不慎那就得重听;投射信需要你减少晃动,甚至停下脚步;信息查阅也得回到云端......
一味地去除屏幕,将未成熟的交互方式强加于用户的日常、强行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只会给我们增加负担。追求「无感」的 AI Pin 似乎因为少了块屏幕,变得处处都在彰显它的存在感。
如果 AI Pin 能够变换姿态,成为智能终端的创新补充,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一样,给人们全新的体验,这个智能助手不仅能帮你更智能地联系世界,挂在胸前的显眼包,也是你极客身份、追求科技前沿的名片。
从 AI Pin 中,预见未来
一个设计作品有三种反馈,可以,不行,和哇喔,最后一个哇喔是我们要去追寻的。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 Milton Glaser 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优劣,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Milton Glaser 与其代表作. 图片来自:hk01.com
「哇哦」是对科技发展的感性表达:「以前没见过,真的很好用」,在这一声感叹之后,理性地审视技术本身和探索未来的道路,才是科技能够走向大众的正确心态。
目前的 AI Pin 能够带给人们足够多的惊叹,也会在未来的日子献出更多惊喜,即使作为技术和产品本身并不成熟也很难走向大众,但这种激进地探索本身就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挖孔屏和刘海屏的全面屏方案被手机厂商普遍采用之前,我们还走过一段百花齐放的全屏手机探索时期,推拉式、升降式、屏下式和后置式等等方案在过去的五年中层出不穷,为的只是把正面屏幕在毫厘间扩大一点。
能够有今天较为稳定的手机形态和最均衡的使用体验,是因为当下的选择是经历过探索和挑战后的最优答案。
现在的 AI Pin,就是下一代智能设备形态的探索过程,而它一出生身上就烙有下个时代的印记 —— AI 侧端大模型。
在 AIGC 理想的产品形态还未能确定的时代,目前的 AI 电脑、 AI 手机、AI 眼镜都可能成为 AI 大模型的过渡形式,因此 AI Pin 的意义远不在当下的预订量,而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正在为我们打开思路、开辟道路。
技术的发展得以让科幻电影的设想走进我们的生活,三年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今 AIGC 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一夜之间融入到了众多智能终端里。
智能设备争夺的主战场,将从现在开始正式转向「智能大模型」,Google Pixel 8 已经搭载发售,小米澎湃OS 正持续更新,华为小艺大模型还在内测完善,苹果三星也已放出消息即将跟上步伐。
这当中的共性,是在绝对成熟的产品中稳步融入新技术,而像 AI Pin 一样将先进技术单独抽离并另辟蹊径的案例,很险也很少见。
信息技术巨头 IBM 内部有句名言:
易用性也许不可见,但却不可缺席。
AI Pin 在易用性上没有缺席,只是步子迈得太大,甚至有些超越时代的激进。
超越和激进未必会成就未来的产品,但超越和激进的态度,会加速我们探索未来的脚步。
AI Pin 正是这个技术交界口的探索者,虽然以当下的科技水平,似乎还支撑不起 AI Pin 这么遥远的未来技术,但大胆尝试「无屏」,敢于突破形态本身的做法,就是目前最大的价值:为后者探路,为成功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