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持续升温,人才短缺现状受到关注。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为人工智能教育赋予了新的任务。
人工智能被视为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也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颁布,教育部先后提出将有关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及高考等政策,并在北京、广州等5个城市进行试点。这被普遍认为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
2020年2月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与编程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结果的通知,课题共立项53项,基本确定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内容。近日,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了高中课堂。
以上的种种措施,都说明了教育部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专业的技能、习得精深的知识,而是旨在为青少年打下未来身体发展、人格发展、学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素质、科学素养已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素养,可以预见的是,面向未来智能社会,以科学或信息技术课为载体的人工智能教育,将纳入核心科学的范畴。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价值。人工智能作为学习的内容载体和路径形式,最终的目标应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精神及学习兴趣。
赛因斯坦的教育理念与国家对中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开设的科学探究课程与人工智能课程,正是以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与提升科学素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助力国家新一代创新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