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启动

作者:体感音乐发布时间:2023-08-06

原标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启动

最近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音乐与脑科学”专项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交叉科学部副主任潘庆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主持会议。

潘庆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音乐的创作、欣赏和传播离不开人类的听觉感知与审美体验。研究人类对音乐感知和欣赏的大脑活动,可以为音乐认知提出全新的研究范式,深刻揭示音乐感知和审美的神经机理,促进音乐艺术创作的机理发现和音乐治疗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应用价值。希望研究团队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研究工作中加强交流,努力突破传统的知识边界壁垒,取得原创性成果,积极培养音乐与脑科学融合研究的青年人才,争取把该项目做成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交叉研究的典范。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表示,感谢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承诺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员、场地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撑和配套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各方资源条件,为项目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会议听取了项目负责人俞峰教授对项目总体情况的汇报,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各课题的研究目标、实施路线以及课题间的合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讨论阶段,启动会特邀专家围绕本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关键科学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本项目的研究技术路线、难点与挑战等方面,提出了科学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项目特邀专家戴琼海院士等6位专家,项目课题组成员、依托单位有关人员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相关工作人员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

近日,中央音乐学院2020级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博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此次音乐会由李小兵的三位博士生栾家、张渊、孙宇明多首独具匠心的音乐作品组成,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与脑科学技术在音乐创作与表达上的无限可能。

音乐会包含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音乐作品。音乐会的开场序曲《欢迎》是由人工智能(AI)作曲,给现场观众带来很大的惊喜。栾家的作品《五蕴》中,将电子音乐与AI机器视觉、红外体感控制相结合,形成体态、影像、音乐的三重交互,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3D视听空间,表现了人在实现对物质、感受、意念、行为和意识的超越后,达到的内心平静与解放。《全是爱》是一首借助ChatGPT进行声音与视觉编码的作品,通过AI辅助声音检索、音乐合成和可视化设计,探索人机协作的电子音乐创作方式,呈现人类的共同情感表达。

张渊的作品以3D音频技术为形态,突出了脑科学、人工智能与电子音乐的交叉融合。在作品《云间虹霓》中,将认知科学与AI计算相结合,与演奏家一起通过二胡和吉他两种乐器对主题进行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对独奏乐器的声音呈现方式,以及多媒体画面与声音效果的配合形态都做了3D化设计,并通过实时捕捉的脑电信号实现了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共情互动,挑战了音乐创作与表达的边界。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与听众的脑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分析与计算,进而驱动音乐段落的发展模式。通过使用AI算法,作品实现了对演奏者与听众情绪变化的实时捕捉与响应,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共情音乐体验。

大青山 - 远行04:40

来自体感音乐疗法进行曲

孙宇明的作品在3D音频技术的基础上,还涵盖了AI旋律衍生算法等多种创作技术。作品《时光河》由复杂网络的声音映射与可视化技术构建而成,作品的创作初衷是在视觉与听觉的交互呈现中追溯时光流淌的痕迹,通过艺术手段刻画对于宇宙时空多维认知的哲学性思考。作品《繁星散落的夜晚》是在3D音频回放系统中创作的沉浸式多媒体音乐作品。它融合真实器乐创作语汇、电子音乐创作语汇,并在进行了听觉与视觉影像的交互呈现——利用“星空”这一借以抒怀的意象载体,隐喻化地借“星”写“心”。

事实上,中央音乐学院在人工智能音乐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沿。据介绍,2021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与华为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三二一睡眠科技等机构,运用顶尖技术,采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模式,在音乐科技相关领域内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其共同研发和制定的3D音乐创作方法、3D音乐制作标准和3D音乐编解码标准,通过大量实验,采集听众的心理和生理指标,制定出符合音乐家听感与大众认知规律的3 D音乐制作与设计原则。李小兵谈道,未来将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音乐智能量化和脑科学认知研究》探索3D音乐(音药)在音乐治疗、音乐脑科学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共同探寻人工智能与音乐相融合的发展之路,共同服务国家音乐科技文化发展。

“我们和世界顶级人工智能专家一起研究新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这场音乐会不是传统电子音乐的交互手段,而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技术未来一定会更广泛地运用到音乐创作的多个层面。”李小兵表示,“这场音乐会全面呈现了音乐与最前沿科技的结合,将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

2021年,《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立“音乐与脑科学实验室”,“音乐人工智能实验室”“本草音药”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名单,音乐专业(音乐人工智能方向)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创建于2019年,“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获评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科建设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

音乐人工智能系汇聚了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人工智能专家,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央音乐学院校长、中国音协指挥学会会长、全国高校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俞峰教授;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琼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艺术分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系主任李小兵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孙茂松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科学系系主任、言语听觉研究中心主任吴玺宏教授;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李伟教授等,共同培养音乐人工智能交叉复合型人才。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