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AI大模型

第三代骁龙8已搭好舞台 手机端侧AI迎来爆发

作者:PChome电脑之家发布时间:2023-11-24

原标题:第三代骁龙8已搭好舞台 手机端侧AI迎来爆发

人工智能是个我们很熟悉的名词,它在手机上已经部署多时,从最初的AI场景识别照片优化,到如今的端侧AI大模型,已经是手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支持。

衡量AI能力的最直观因素,无疑就是算力了,比如在最新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中,总AI 算力相比上一代性能提升了98%,能效提升了40%。

AI算力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更好的AI场景体验,这里我们还是以影像方面为例,最初AI在影像方面只被部署在拍照中,对视频拍摄的效果提升则无能为力。原因就是视频拍摄至少要有24帧,也就是每秒要处理24张照片,早期的芯片根本无法提升如此算力,而且在视频中进行算法处理,也会导致功耗失控。

在经过几代产品迭代后,目前已经有针对视频的算法开始部署了,原因自然就是算力跟上了。而且芯片在AI功耗方面也大幅度降低,比如第三代骁龙8就有着40%的AI功耗降低,在手机端进行视频算法处理,有着可以接受的功耗表现。两相升级之下,视频算法自然就开始普及了。

常规AI场景全覆盖

除了在影像体验中,人工智能其实在手机中随处可见,而且越来越不可或缺,我们翻看了一下搭载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小米14 Pro的官方页面,发现AI几乎在所有主要功能点上都有体现。

小米14 Pro采用了一块6.73英寸的2K分辨率等深曲面屏,特点是R角的过渡十分平滑,与传统的曲面屏幕相比,更有那种水漾的感觉。这块屏幕虽说有着如同直屏一般的设计感,但依旧需要解决曲面屏幕的误触问题。

小米官方表示,通过自研AI算法与多传感器协同,小米14 Pro能精准防止误触,同时确保屏幕边缘的灵敏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经过了AI模型训练,能够判断出什么样的接触是误触、什么样的是正常操控。

在玩游戏时,可以通过握姿AI识别,智能化选择信号最好的天线进行通信,确保游戏处于低延迟状态。并且可以在握姿变化时,迅速判断天线状态,进行无缝天线切换,使用户无感知获得最优质的通信体验。

在影像方面,其实就不用我们过多提及了,比如经典的徕卡双生画质、大师镜头包、徕卡滤镜等功能,都需要AI介入来对场景识别抠图,进行更为精细的算法处理。新增的视频录制焦点转换功能,同样需要AI对人脸进行实时识别才行。

端侧AI大模型主导手机未来

以上几项AI场景功能,其实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了,这是此前几代手机中不断发展迭代而成的。但AI的潜力显然远不止这些,如今的端侧AI大模型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全新玩法。

小米14系列中,就提供了一些端侧大模型玩法。比如生成式AI端侧大模型,就已经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训练,以“无中生有”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有意思的图片。

该功能的使用很简便,通过小米14系列提供的AI写真功能,在图库中为其选择20-30张图片进行AI形象学习生成,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就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填入各种关键词,生成各种各样的图片了。

比如我们输入“埃菲尔铁塔”的关键词,之后AI就会生成相应的图片,从图片效果来看,人像方面十分精细,背景方面也完全符合我们给出的主题。即便我们从未去过巴黎,发个朋友圈假装在巴黎,也能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除了AI写真功能之外,小米还提供了很多其它好玩的功能。比如在AI写作上,只要我们给小爱大模型一个主题,就能快速生成文案。比如我们让小爱“把没带历史书导致班级被扣分”为主题,生成一篇深刻检查,半分钟左右时间就能完成。

小爱大模型提供了多种主题写作,写影评、写微博文案、写作文等都能搞定,甚至我们给个主题,还能生成PPT。或许这个PPT无法直接使用,但我们在此框架上进行修改,显然比直接写要更具效率。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AI大模型未来会成为手机的基础功能。只是我们在当下体验中发现,不少AI大模型功能需要联网使用,这显然会导致用户会有抵制情绪。毕竟把我们的图片传到云端后再处理,显然是具有风险的,如果生成过程无需联网,能够完全在手机端侧完成,那用起来就无所顾忌了。

第三代骁龙8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小米方面也确实提供了多种端侧AI功能,只是很多功能还处于内测阶段,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普及给广大消费者。而除了小米14系列之外,其它手机也有创造性极强的端侧AI功能,比如三星就已经明确表示,Galaxy S24系列就会提供实时通话翻译功能,可以让使用不同语言的用户,进行无障碍的实时通话交流。该功能基于端侧的AI功能,它在使用时完全基于本地运算,不会与云端发生联系,因此能够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保护。

显然,端侧AI大模型充满了想象空间,然而在当下的手机端中部署,也存在很多技术难题。首先就是算力支持。现在的手机部署10亿乃至70亿大模型都是可以的,第三代骁龙8甚至可以在端侧支持100亿和130亿参数的大模型,但更大量级的模型,可能性能就不太够了。

其次是手机的内存规格,也限制了端侧大模型的部署。目前流行的16GB大内存手机,对大参数的AI模型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抛去系统占用和常用应用占用,可能就跑不动130亿大模型了。至于更大的AI模型,手机就暂时不要想了。

算力和内存都是可以通过硬件迭代解决的,端侧AI的普及是迟早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AI在边缘侧终端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技术的演进,端侧所接收的信息具有即时性,而且可以接收到仅限于终端侧的私密信息,这是云端通用大模型不具备的能力,其在时效性上并不能与用户当下所处的环境所匹配。

对未来的手机而言,终端侧AI在可靠性、情境化和个性化方面都更具优势,也必然会让手机在生活、娱乐乃至生产力方面更具效率。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