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昆明,听上海教育浦东发展教育研究院的张广录老师介绍浦东一些先行学校运用人工智能到课堂教学的情况,很令人开眼界。其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写观察花开的作文,老师评分75分,把这篇作文交给人工智能评价,人工智能的评分为85分,难得的是人工智能给予了具体和充分的肯定,并给予改写指导;因为评分为85分,于是再问人工智能:“把这篇作文改写成能得100分的作文,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在小学生原有作文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张老师介绍:“经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写作文的热情有了提高,都愿意再写一次这篇作文。”听过以后,我有了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这些学生再写的作文是什么样的?会不会仿人工智能很多?”可惜时间有限,没有和张老师交流讨论。这成了一个疑惑,很想现场去看看,预备下学期是到浦东学校去学习一下。
昨天晚上,女儿也分享人工智能与小外孙的交流。人工智能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生成指导性。我和女儿交流:“这会不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一个东西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帮助?”“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在时间有限背景的情况下,什么东西更值得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老是疑惑:“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够飞到西天,就可能得到真经,为什么还要经历81难?”现在明白:没有这81难,人就不会有进步,就难以成佛?真经需要经历81难才能获得,这样的真经才有价值。如果能有人工智能获得“真经”,人生就少了很多意思和故事。
也可以说,经历磨难的慢是成长的必需。有了人工智能如何用成了一个问题,过分依赖人工智能很可能让人养成依赖心理,让人不愿意花时间动脑子,这对人的成长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用你不用,这是不是又会在某些方面落后别人一大截?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由此想:今天做教育,还真是难以选择。你如何想?准备如何选择?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