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博会1
今天,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5月23日至27日,来自全世界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将齐聚中国深圳,在盛会中找寻新机遇。今天起,天府新视界将推出“我们的文博会”系列稿件,从多个侧面,看四川文化产业的亮点和未来。
今天,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深圳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高、规模大、富有影响力的展会。二十年来,一届又一届的文博会,云集着世界各地文化产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一直是文化产业看世界、看未来的“窗口”。
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充满创新的年华。如今,当二十岁的文博会遇上生产力突飞猛进的AI年代,文化产业的活力创意,只会愈加澎湃。
在全息投影、AR、VR、AIGC种种数字化“黑科技”加持下,本届文博会四川馆,充分印证了“数字赋能 文化四川”的主题。透过文博会我们看到,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四川已然打开了一扇窗。
在四川馆正门的“四川造”XR超高清显示屏中,播放着超高清的三星堆遗址视频,神秘古蜀文明细微之处的美丽面容,得以近距离展现。
三星堆考古挖掘的过程,也被记录了下来。考古工作人员只需一键控温,就能让文物们在“空调房”内安稳地“入睡”;利用便携式的X射线荧光仪进行检测,就能推断文物材质,并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合成三维模型……运用最新科技助力考古挖掘,是三星堆遗址本轮祭祀坑考古发掘的一大特色。
无论近距离无死角观看文物,还是用最新科技助力考古,过去都难以想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数字技术,让普通人也能见到文物的“细节”,看懂一些“门道”。
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四川馆 摄影/C视觉 任宪平
场馆内外,类似数字赋能文物保护的项目还有不少。广元致力于蜀道系统性研究和系统性宣传,实施了千佛崖数字化勘察等63个项目,对遗址遗迹进行原真性保护、本体性修复,为历史遗产上一个“数字化”的“金钟罩”;十八数藏携手蜀绣(观音绣)非遗传承人黄海彦,推出《妙丝禅韵》系列数字藏品,用数字技术珍藏文化瑰宝;通过《瓷器改变世界》,你能进入元宇宙,近距离观察500余件文物,重走从太平洋东海岸至大西洋沿岸的“瓷器之路”……
为何我们要用技术赋能文物保护?
更生动更具象,方便文保人员研究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是一个原因。
去年,一部《吾爱敦煌》感动了很多人,莫高窟球幕电影的震撼,隔着屏幕都能触及。
而电影也回答了为何文保人也要玩技术: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坏,很难恢复。从保护角度,文物能不见人就不见人,能少见人就少见人。但从传承、传播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角度来讲,则需要“热闹”。如今,用数字化技术记录、还原细节,用代码让文物“长青”,让文保事业和文旅产业互促互进。
打开这扇窗,千万年前的文明之风得以吹向未来。
在四川文投集团数字名人馆,你可以和苏东坡的数字人对话,也可以一秒穿越到“拈花、点茶、挂画、焚香”宋代美学四大雅事场景。
这样调动“五感”的沉浸式互动场景,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文化产业中。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你可以通过“考古时空门”数字体验项目,一脚踏入三千年古摸底河的潺潺流水,领略三千年前古蜀人滨河祭祀的恢宏场景;在都江堰,可以在沉浸式文旅元宇宙数字平台,观察李冰治水;在自贡灯会,游客通过场馆相关设备,感受与神鸟凤凰共舞、和不倒翁在平安树下祈福、跟随宇航员遨游太空……
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这些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正流行。流行的原因很简单:在“体验经济”愈发火爆的当下,以创意为主导,以技术集成为支撑的“沉浸式文旅/文娱/展演消费场景”能有效激发消费新动能。通过沉浸式的“科技+文化”体验,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消费者既可以深刻感受文明内涵,又能丰富消费感受。
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四川馆 摄影/C视觉 任宪平
但消费场景的精准构建,终究要建立在对消费需求的精准链接上。消费新场景给文化产业各种传统业态赋能,就要做好需求端对接,借由数字技术,找准供需平衡点。
甘孜州推出“一部手机游甘孜”应用,提供24小时旅游咨询和预订服务;成都“金芙蓉”票务平台,演出一键报批;四川“文化惠民数字大礼包”平台用技术实现市场与观众的精准链接……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都可以在链接数据资源中,更高效、更便捷。
打开这扇窗,消费新场景的风吹活了文化产业,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16个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带动七成以上的营业收入增长。
创新的比重,未来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这和技术进步相关,更和文化新业态有市场、有前景息息相关。四川,创新的氛围,让这里成为萌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肥沃土壤。
《王者荣耀》《万国觉醒》《小小蚁国》等现象级游戏均在成都诞生或发行,本次文博会上就有30余款游戏产品亮相四川展馆——近年来,四川游戏产业快速发展,全省网络游戏总营收突破600亿元。实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获批开展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在游戏领域的突围,离不开四川对产业的重视和布局。
成都科幻馆 摄影/C视觉 华小峰
除了类似游戏和动漫等偏向内容的新业态公司,偏向生产的公司也很多。本次文博会成都展厅,就展示超高清视频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产品——慧眼v8 live。通过这一方案,依托直播分发平台的数字人、AI大模型辅助问答,就能丰富直播画面内容、增加观众的互动性,让“数字人”的“职业技能”越来越多,既能开辟电商直播新赛道,还能培育城市“智慧”代言人。
近几年,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横空出世一次次“击中”人类,也一次次提醒我们,这是AIGC的时代,应该把握应用契机,更多拥抱新一代数智技术。四川科研院所和互联网企业都数量众多,最新技术转化运用到文化产业上,既是撬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又是促进科技公司投产见效的好方法。
内江加快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已入驻同程旅行、抖音集团等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强强联合,为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搭建了桥梁。
成都更是运用“科幻”基因,撬动科幻产业和相关智能设备发展。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行,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落地,也是2023四川十大文化事件之一。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发布全国首个科幻产业实施意见,举办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首届产业发展峰会。在浓厚的科幻氛围下,中国西部科幻智造装备谷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等科幻装备制造,赛凡空间科幻周边产品等技术应用应运而来。如今的成都,不仅科学(科幻)馆“一票难求”,一批如墨境天合公司(因《流浪地球》视效成名)的科幻公司也落户成都,更让科幻文化带动产业升级。
打开这扇窗,新技术不断拓展着文化产业和技术进步的边界和版图。
当数据成为要素,当新技术成为生产力,我们该如何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在文博会内外,系统化、体系化,这样的词听得越来越多。
没错,让“数字+文化”从相加到相融,类似“科幻产业”生态的生态圈,一定要建立。它可以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也可以是互相赋能、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关系。
无论是成立四川省文化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促进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三级贯通,初步形成文化大数据体系,还是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存储稳步推进,建设四川艺术(川剧)文献数字服务平台、拟制《四川省文化数据标识编码规范》《四川省文化大数据中心通用技术要求》等标准,都是为了构建文化数字化的“四梁八柱”。
当文化数字化的“新基建”建设好了,才能更好引导文化机构、文化单位汇集接入,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让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清单”,变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清单。
来源 | 天府新视界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陈蕊妮
责编 |张可
审核 | 李晓龙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有度即时通 2024-12-20
江诗一墨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