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教育|ChatGPT

“破五唯”实施五年,警惕“五唯”升级现象|十大关键词回顾2023年高等教育【2023高教关键词】年度盘点

作者:一读EDU发布时间:2024-03-03

原标题:“破五唯”实施五年,警惕“五唯”升级现象|十大关键词回顾2023年高等教育【2023高教关键词】年度盘点

编者按2023年,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是内外激荡的一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高等教育界猝不及防;疫情的结束使得公众对校园开放充满期待;“破五唯”改革实施5年,分类评价落地中依然不乏乱象;作为今年高考招生的“利器”,本博贯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言是“加速器”还是“踩离合”……种种意外和争议浓缩成2023年不可回避的十大热词。它们既是2023年年轮的记忆,也是2024年发展的伏笔,让我们在记录中展望未来。

01

热词一 ChatGPT

重构学习方式,我们还应做什么

从年初热议到年末的ChatGPT,无疑是2023年高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年初,ChatGPT引起的最大争议是人机莫辨的论文、诗歌等,并由此引发了学术造假、某些职业将被ChatGPT所取代的担忧,同时也迅速点燃了人们对ChatGPT的功能猜想。然而,使用者很快发现,ChatGPT看似行云流水般的表述背后,存在着大量的虚假关联。比如,当你告诉ChatGPT“2+3=6”,它便会马上服软。捏造信息、真假不辨……大量AI幻觉的存在,引发了高等教育界的反思。

02

热词二 校园开放

寻找打破围墙的“最佳方案”

一场疫情,改变了我国高校开放的态度。一道铁闸机,将校内外人士划分得泾渭分明。今年,部分重新开放校园的高校仅允许访客凭校友卡、校外人员凭预约入校,大部分市民仍被“拒之门外”。正是这一“有门槛”的开放,使得“五一”小长假期间帮校外人士预约参观校园,成了学生“黄牛”们的一门生意。“大学要不要开放?”这本是一个不需要过多讨论的话题。疫情前,除个别高校外,大学校门几乎都向公众敞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甚至连围墙都不设置。然而,站在国内校内外人士各自的立场,似乎又都“情有可原”。校方认为,此前开放带来的破坏花木、挤占车位、校园安全等隐患,给学校带来了管理负担;校外人士则表示,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是社会的公共资源,本身就应该共享。在很多人眼中,大学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一个很自然的“打卡点”。就像人们来北京喜欢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观;去厦门热衷去厦门大学逛逛。

03

热词三 本博贯通

“潮涌”过后,如何“保质”

2023年的高考招生季,“本博贯通”这一原本只在临床医学等个别专业流行的招生模式,成了很多高校招生宣传中的一大“热词”。以上海市高校为例,在今年的招生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沪上名校均公布了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定专业或特定类型学生,更利于进行长周期科研的本博贯通模式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但在现阶段,这种模式依然面临很多待解难题。比如,如何提升直博生的课程满意度、如何克服单一导师长时间指导带来的思想僵化,乃至如何建立更合理的分流淘汰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远比多招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重要得多。在这些问题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特别向《中国科学报》提到了学缘异质性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本博贯通学生往往在同一所高校、由同一位导师培养,但更理想的做法应是跨校、跨学科培养。

04

热词四 大学“高中化”

大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仅39所原“985工程”高校就招收了超21万名学生。当这些摆脱高三繁重学业的学生憧憬着拥抱大学“轻松”“自由”的生活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很多人脑海中惬意的大学生活早已被“证伪”。当下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每周动辄40多节课,奔走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间,还有林林总总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参加。有人将学生这种被课程学习捆绑、缺乏自主时间和空间的现象称为大学“高中化”。在一项为期四年的针对国内本科生的调查中,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鲍威发现,国内高校大学生沿袭高中阶段的超负荷学习总量。大学生平均每周课内外学习时间总量达39.6小时,其时间配置占比为72.3%,远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实施的全美大学生调查中显示的28小时总学习时间。

05

热词五 本科论文抽检

存废之争,定位“说了算”

本科毕业论文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检测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类型日益多样,并非所有本科生都需要掌握此类知识。只有本科毕业后计划读研、有志于科研的少数学生,才需要经由科学研究课程学习如何研究和创新。换言之,本科毕业论文理应从“必修课”转为针对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相应的,面对全体学生的本科论文抽检也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制度开始于2021年。该制度规定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与此同时,也有国内高校教务部门人士直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本科阶段的综合学业成果,集中反映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其优劣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体现……从这个角度说,有关部门的确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作进一步明确,并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引导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方向、侧重点乃至存废问题作出更合理判断。如果做到这一点,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的存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06

热词六 考研高考化

八连增后首次下降,考研热仍难降温

2023年,“考研高考化”一度成为科教圈热词。在这一年,我们不仅见证了考研人数再攀高峰,也目睹了其在经历了连续8年的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过去8年间,我国的考研报名人数一路攀升,从2015年的164.9万人涨至2023年的474万人。“考研高考化”问题逐渐凸显,并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引发科教界的热议。“考研高考化”表现为考研的全民化与应试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考研人数像高考一样多,使得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和竞争性增强;另一方面,围绕考研的一系列应对策略类似于应对高考。比如,学生要长时间备考、花费增多、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考研等。

07

热词七 学硕减、专硕增

学硕专硕培养同质化难题待解

2023年,“学硕减、专硕增”的态势从年初持续到年末。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陆续宣布,至2024年起停止招收部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等。“学硕衰,专硕兴”“学硕要退场了”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至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至硕士生总规模的2/3左右,专硕将逐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在此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宣布停招部分学硕,并将部分招生名额向专硕倾斜。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完善培养链条,主要是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特别提出,鼓励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如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如何破解学硕与专硕培养的同质化问题,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意见》指明了方向。

08

热词八 工程教育

扭转“工科理科化”,“范式转换”时机已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中国科学报》发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家、院士专家共同发起呼吁全社会重视“工科理科化”现象的联名活动,使“工科理科化”成为2023年中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热词”。“工科理科化”的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从“知识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的过程中,工程教育改革不仅仅代表自身,所代表的更是一种“面向可持续力竞争的服务型教育”。

09

热词九 顶刊

平视“顶刊”后,高校应更具包容性

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内高校圈曝出一则颇耐人寻味的新闻——在两天时间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国内高校均宣布有教师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发文。多年前,能在“顶刊”发表文章还是一件国内高校梦寐以求的事。但随着国内高校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顶刊”发文已不再新鲜。有机构统计今年1月至6月,我国内地高校在三大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的发文数量。结果显示,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在三大期刊共刊发了原创论文128篇。如果说曾经的国内高校面对“顶刊”时只能“仰视”的话,当下很多高校早已经有了平视“顶刊”的实力。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高校科研,尤其是高校的基础研究已“大功告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所言,“我国高校能在‘顶刊’频繁发文,说明在某些基础研究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这并不能与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完全画等号”。“一个健康的校内科研生态应该既有人做‘杨振宁’,又有人做‘任正非’,还有人做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理论与实践的‘邓稼先’,以及深谙教育内涵并能推动科技教育变革的‘陶行知’,且不同人群间还应有正向反馈,并最终统一在创新的全链条中。”纪阳表示,高校领导层应具备更多样化和包容性的教育胸怀,才能引导高校内部形成一种“大规模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

10

热词十 破五唯

“破五唯”实施五年,警惕“五唯”升级现象

不知不觉,“破五唯”的提出已有5个年头。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高校“破五唯”改革正式启动,之后,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项“破五唯”的文件。时隔5年,“破五唯”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例如,复旦大学在国内最早推行代表作制度,清华大学率先出台了“博士生毕业不要求论文”的规定,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宣布退出国际排行榜,带动高校“退榜潮”,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教学型教授以及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然而,在经历了一波高潮后,“破五唯”似乎逐渐回归了“平静”。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副会长李志民指出,“破五唯”在部分高校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行政管理部门一边强调“去帽子”,一边又在“发帽子”。不在源头上加以扼制,仅靠约束高校和科研单位,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去帽子”的目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是,高校还在看排行榜办学。排行榜的背后,更多着眼的是论文影响因子、“帽子”、奖项等量化指标。而在当下的国内,拥有“不看排行榜办学”底气的高校恐怕只有两类——头部院校,以及挤不上排行榜的院校。“‘五唯’破不净的现象更多集中在力争‘上进’的高校中,比如那些争取获得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目前身处非‘双一流’行列,但力争要进入‘双一流’行列的高校;担心‘双一流’资格不保的高校,以及想升格为本科的专科院校和想升格为大学的学院。”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说。于是,一些高校中便出现了“破五唯”怪象——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纵向课题经费数额,精品课程数,教学名师数,教学工作时数,课程成绩分布,学生评教得分,学生就业率,学科竞赛获奖数,省培项目数量……凡是可以量化的指标,都成为了高校可“唯”的指标。这本质上是对“不唯”的一种误解。

源:《中国科学报》 (2023-12-26 第4版 高教聚焦)

好消息

不管你是高校教务处学工部国际处发规处的管理者、职员还是高教研究者想必在平常的工作当中,都会多多少少都需要“查信息”“读资料”“写材料”。方略研究院发布的高教管理与研究平台可以帮到您!(如果您还不了解“方略高教管理与研究平台”,点击此链接了解具体内容)平台支持:

  • 查信息:随心查询高教相关政策、文献、研究报告、专家观点等,结合高教数据库,对比非垂直人工智能,查询更精准,时效更强
  • 读资料:针对单篇知识或文献,一键进行内容归纳、要点分析、多语言翻译……
  • 写材料:拟通知文本、做工作计划、写英文资料、给报告思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高教垂直数据和大语言模型,帮助高教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升写作效率和创作规范

欢迎各位老师,注册平台账号,免费体验平台功能:https://ai.squarestrategics.com/

(温馨提示:为了您的更好体验,请使用电脑登陆)

如果您愿意反馈试用体验,请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

更多阅读

·高校国际化

我们究竟应拿什么评价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①

高校国际化战略怎么定?来看看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②

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来看看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④

从学术产出数据看高校国际化合作|【高校国际化建设专题】⑦

干货!教你拥有一支高校国际化建设“铁军”

大学国际化建设有章可循,先从哪开始?

想建成国际化高校?从这6件事开始!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