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提出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公布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了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征集和论证工作,寻找、发掘和推广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具有代表性、前瞻性且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高等教育实践案例。
经高校申报、专家论证等环节,确定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全过程交互式在线教学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的创新“AI+”课堂教学智能评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作物智慧生产实践等案例入选。
回看我国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发展情况: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情况分析: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不应求
根据脉脉发布的《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截至2023年8月,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岗位数量已经达到了2022年全年的水平。随着新岗位数量的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供需比为0.63,而在2023年1-8月,这一比例下降至0.39,相当于5个岗位竞争2个人才。
——人工智能分区域人才供需情况分析: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3》,截止2022年12月,我国共有440所院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长三角地区的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最多,占比达到18.72%。京津冀地区排名第二,占比为13.47%;川渝地区占比为7.76%。
截止2023年8月,北京人工智能人才占全国的26.37%,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其次是上海,其人工智能人才占全国的12.92%。位列第三的是深圳市,占比为9.40%。总体来看,超7成的人工智能人才集中于一线城市。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演进,人工智能已应用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风险引起普遍担忧,因此,对于安全可信人工智能技术的需要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人工智能可靠可控的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另一方面,随着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的提升,将提供海量的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打开新的空间,使得其与社会各方面进一步融合。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带来哪些变化?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看来,人工智能为创造“杀手级”应用创造了可能。“颠覆性变化往往出现在规模化的应用场景,比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会促使技术和知识重新组合,在组合过程中会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颠覆性技术会带来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