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高校教育? 多位高校负责人这样说

作者: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24-07-08

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来说,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冲击?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期间,多位高校负责人围绕上述话题作出探讨。

要加强源头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论坛上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唯一不可替代的功能。换句话说,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并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加入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会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变革,而优秀的人才也会推动人工智能更高质量地发展。

所以他认为,谁能把AI和HI(Human Intelligence,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智慧与创造性)结合好,在办学中更深刻认识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谁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高等教育和人才的中心。

他认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更擅长解决有规则可依、工作量巨大的“繁”问题,还不太擅长解决高度抽象、需要灵光乍现的“难”问题。越是AI无处不在的时代,越需要HI互补,越要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对于算力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改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关键就是要培养聚焦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创新引领者。“中国的人工智能亟须加强源头创新,走出一条换道超车的创新之路。”

在另一场主题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说:“新质生产力时代需要两种人,一种是 ‘金手指’,即卓越的工程师;另一种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金头脑’,能够带领‘金手指’将技术变成产品、产品变成产业的人。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科研范式,需要新型的高校模式来培养更多的 ‘金头脑’,而不是仅仅培养 ‘金手指’。”

他举例道,如今AI替换的是脑力劳动中的体力活。比如准备演讲稿的素材、律师找相似案例、医生看片子等工作。“中国擅长‘1到N’的创新。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金头脑’。”

企业和高校协同培养

如今企业界科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校能否依然引领创新?

在“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和产业发展”主题论坛的校长圆桌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高校与企业不同,大学的责任是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不仅要传承知识,也要创造知识。高校与企业应携手合作,就像复旦上线的国内高校最大的智算平台CFFF,得到阿里云100多个工程师的支持。

未来的科学研究由数据驱动还是假设驱动?复旦的选择是后者。金力表示,有好的假设,才能有更好的科研。一种是基于传统范式提出好的假设,另一种是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驱动的假设。让假设的产生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能挑、会挑,可以判断假设的质量并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这是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未来的技术颠覆者将是年轻人,所以复旦大学不仅做科学智能,更要培养AI人才。

他在会上称,一个数学家和一个生物学家放在一起,能产生交叉融合的可能性不到1%,但是,如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学生,既懂数学又懂生物学,学科交叉就成功了。学校准备把理工科学生集中在一起,减少电梯,让大家有机会相遇,有足够多的小会议室供大家聊天和讨论。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高校仍是当今科技知识的策源者与创造者,但企业在明确和把握社会需求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方向与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看来,高校和企业各有优势,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通常来自企业,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要拥抱企业,培养满足产业需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

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则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业界的需求与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解决业界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