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王平久委员:构建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03-09

原标题:王平久委员:构建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王平久

全国政协委员

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副总编辑

专访

您今年带来了两份提案,一份有关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建设,一份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电影强国建设,都是电影与科技相结合的议题,您认为大数据助力电影强国建设是基于产业发展现实的什么短板,人工智能又基于国内怎样的现实基础提出来的?

中国电影目前正处在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行业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投资、制片、宣发、传播等各节点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推动一体化协调发展变得十分重要。大数据体系具有客观、理性、精准的特点,通过数据的集散和科学的分析,能够发挥枢纽牵引作用,有效帮助制投宣发各环节沟通协作,帮助相关决策者和从业人员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研判和行动,更好地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作为适应新环境、新趋势、新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模型和规则,凭借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创造原创内容,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应用不断涌现。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将直接对电影生产带来深刻的影响。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进度、加大其应用的广度深度,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让人工智能成为电影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拓展艺术创作空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您对于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是否有具体的设计?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应当是一个权威、专业、全面且避免资本和商业化因素干扰的国家级电影大数据体系,它应当具备如下几个功能:

一、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通过专业、全面的数据整合、计算和分析,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能更客观、准确地梳理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反映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类型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消费和评价数据指数。

二、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提高数据观测站位,扩大数据收集、分析的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大数据应当在关注电影行业内部的基础上,更多挖掘、呈现、分析电影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力,让电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三、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依据。通过对电影的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将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改善各商业平台评分标准冗杂混乱、视角主观单一的情况,有利于鼓励电影评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等多元视角出发,对营造良好的电影创作风尚和舆论环境具有长远价值。

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会对电影创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通过对影片传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挖掘,鼓励电影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出小我拥抱大我,更加聚焦作品与观众、与时代、与文化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大数据体系以全景视角关照电影的综合价值、综合素质,不“唯票房论”、不“唯流量论”、不“唯评分论”,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有利于避免附加因素的干扰,更好地聚焦创作本身。此外,大数据本身所蕴含的科学和理性思维,与原本感性的艺术创作能形成互补,能帮助电影从业者有效避免盲目决策、闭门造车,摆脱传统业态的惰性惯性束缚。

据您了解,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已经有不少电影人和制作机构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比如《流浪地球2》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刘德华老年形象的塑造、李雪健声音的还原等,《传说》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成龙年轻形象的复原,都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果。但这些应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当下最热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有些编剧开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剧本创作,但也比较初级。据我们的观察和调研,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即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到电影的创作应用,还有明显距离。目前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短片作品,需要综合使用各类型软件来确保最终的效果和品质,但我相信,人工智能技术的“光速”发展(诸如即将问世的“sora”),会迅速缩短这种差距。此外,人工智能在制片管理、宣发领域也存在不可小觑的潜力空间。

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影产业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本质作为人的工具,是广大电影工作者新的延伸,是电影行业新的增长契机。从整体来看,它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加强协作、拓展想象空间,助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建设,让中国电影的生产、传播更加适应这个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从局部来看,它的出现与应用也会给部分从业者(特别是一些传统业态、传统行当的从业者)带来“阵痛”,这也给广大电影工作者敲响警钟——要时刻保持创作活力,特别是原创能力,避免创作惯性、惰性,避免机械重复和套路,因为人工智能最难以把握的是人类的真诚与思辨,最先掌握的就是人类的“套路”。

提案概述

建立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

王平久

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影强国,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重要实践。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红红火火,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运行规律。中国电影产业要进一步鼓励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专业的电影评价体系,亟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电影制投宣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权威、专业、全面且避免资本和商业化因素干扰的国家级电影大数据体系。

电影大数据体系要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通过专业、全面的数据整合、计算和分析,能更客观、准确地梳理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反映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类型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消费和评价数据指数,有效避免商业平台大数据工具“各自为战”“既是裁判也是选手”等问题,为电影业各环节制定科学、理性、明智的决策提供依据。电影大数据体系要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提高数据观测站位、扩大数据收集分析维度等方法,在关注电影行业内部的基础上,更多挖掘、呈现、分析电影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力,让电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通过对电影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将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改善各商业平台评分标准冗杂混乱、视角主观单一的情况,有利于鼓励电影评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等多元视角出发,对营造良好电影创作风尚和舆论环境具有长远裨益。

提案概述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

在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王平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电影市场红红火火”,是对电影事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持续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电影强国建设,必须依靠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的创新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将直接对电影生产带来深刻的影响。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力度进度、加大应用广度深度,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有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建议进一步提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推动艺术家、创作者与科学家、工程师的联动,加强探索人工智能在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应用,切实推动人工智能在降本增效、优化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其次,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本土化应用,积极探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传播。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电影表达提供了各种可能,但内容仍是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呈现,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置身于文明进程中革新嬗变的历史潮头,从一开始就努力去实现本土转化,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储备新锐力量。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影像创作的紧密应用,也涌现出一大批人工智能影像创意人才和团队。应当尽早建立适应电影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对接行业需求,吸引多方人才,为中国电影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力量。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