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此很感兴趣,也有过挣扎,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重拾机器人的研究。”去年6月,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提及机器人研究时说道。17个月之后,OpenAI或许已经等到了这个机会。
北京时间11月5日,Caitlin Kalinowski在社交平台X官宣自己将加入OpenAI,担任机器人和消费硬件领导位。根据他的个人介绍,Caitlin Kalinowski曾经参与了Orion项目,是Meta AR眼镜项目的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的加入也意味着,OpenAI正在重启自己的机器人团队。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OpenAI和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一起投资了一家旧金山机器人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经筹集了4亿美元,公司估值已达到了24亿美元。
从组建自己的团队,到投资新锐机器人企业,OpenAI频频出手的背后,是其多年以来对机器人领域的野心和不甘。
在OpenAI发展早期,就有研究机器人的计划,包括制造通用机器人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聊天机器人。2018年,OpenAI宣布自己已经训练了一只类人机器人手,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灵巧程度操纵物理物体”。只不过,随着后期OpenAI陆续发布的GTP大模型获得成功,企业逐渐决定将自身所有资源都押注在GPT大模型上。
2021年,OpenAI以“缺乏训练机器人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移动和推理所需的数据”为由,解散了自己的机器人团队。
自此之后,OpenAI在机器人领域一直打的是“擦边球”,以合作、投资等方式进行了机器人市场的探索。去年3月,OpenAI投资了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今年2月底,OpenAI又宣布和Figure进行投资合作。下半年,号称OpenAI二代机器人的“Figure 02”问世,并已经开始在宝马车厂的场景中投入使用。在OpenAI大模型的加持下,这款机器人已经能够看、听和遵循人类的指令。
与机器人公司的多次合作,也似乎为OpenAI重启自己的机器人团队打下了基础。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判断,在OpenAI重启机器人团队之后,人形机器人或许是OpenAI的目标。“严格来说,GPT只能算作是离身智能,与具身智能相对。”卢瀚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GPT大模型为机器人的智能要素奠定了基础,但本体、智能、环境要素的高度耦合才是高级智能形成的必要条件。OpenAI想要在机器人领域沿袭自身在大模型领域的优势,亟需找到一个潜在的、通用的物理身体。
如何将大模型技术内化,并不断优化机器人的理解能力、拓宽机器人的落地场景,是包括OpenAI在内的多数机器人相关企业如今面临的难题。
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刚刚连续完成了Pre-A与Pre-A+轮融资,该公司表示,融资将用于下一代统一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与场景落地。大模型所构建的智能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具身机器人落地的关键。
“OpenAI最大的优势在于‘智能’的能力,以及自身强大的算力支撑,对于后续的机器人训练、推理等方面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卢瀚宸对记者说。
不过,对于像OpenAI这样软件基因过于强大的团队,硬件能力也是其需要补足的方向。卢瀚宸指出,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高度耦合的综合体,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将涉及诸多软硬件之间的适配和耦合问题,这对OpenAI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