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推动人工智能全球共商共治 上海宣言促进发展维护安全

作者: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24-07-05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促进人工智能开发与安全,全球治理和伦理问题是无法避免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4日在上海出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李强指出,中国始终积极拥抱智能变革,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实施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向第7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并获得一致通过,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作出积极探索,贡献了建设性思路和方案。

贡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治理也亟须跟上。本届大会不同于往届,也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大会主题是“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

在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向全球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下称“上海宣言”)。上海宣言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呼吁各方积极响应,携手行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鲁传颖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宣言更加强调发展,强调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在表述中将发展放置于安全之前,这在目前的各种人工智能倡议中是不多见的。

鲁传颖还分析道,宣言中提到“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与安全意识”,这一提法也颇具新意,讨论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和用户的责任与义务。

7月4日下午,作为大会三个主论坛之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论坛举行,共有30余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及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在论坛上,除了上海宣言外,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下称“决议”)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就表示,中国将适时向联大提交“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不让任何国家掉队。

经过提案和密切磋商,第78届联合国大会7月1日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上述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

作为联合国首份关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该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

鲁传颖表示,在上海宣言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支持联合国主渠道作用,发挥南南合作的作用,即强调联合国作为人工智能规则制定平台的作用。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亲历了决议磋商的全过程,4日下午他在大会同步举办的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契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诉求,使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共识。不少发展中国家称这份决议是全球南方的决议。

要加强原始创新

在4日下午举行的大会科学前沿主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这也是这项指数第四次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揭晓。

《报告》将参评国家划分为四个梯队,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总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二、三、四梯队整体格局比较稳定。自指数创建五年来,美国一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从2020年起近四年一直排名第二。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但尚未形成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报告》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发现,中国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积极成效。高层次人才数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而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特征以及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报告》建议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强化前瞻部署和原始创新,加快高水平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也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他在大会现场接受第一财经独家采访时说:“人工智能的上游、中游、下游要同步做,中国尤其要重视上游(基础学科)的工作。”

丘成桐说,基础学科是以后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工智能绝对离不开数学学科,不发展数学的话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2018年起,上海连续七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及其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趋势,正从底层改变经济运行逻辑。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此前介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时表示,目前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已形成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以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为例,在4日下午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发布。这也是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5月在上海揭牌的国地中心,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家首个公共平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通过这个公共平台,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同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近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他们正在上海浦东建设一个训练场,达500平方米、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进行智能训练,到2027年将可以满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

他告诉记者,当时国地中心选择落户上海前考察了几个城市,出于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的考虑最后落在了上海。“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大模型,二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很多技术基础实际上和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产业链是共通的,所以上海在这一块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加之上海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发展)人形机器人是一个优选。”

许彬表示,希望通过国地中心来降低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入门门槛,国地中心所在的浦东,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场景落地是国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许彬补充解释,国地中心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速机器人通用场景的落地,他们将首先选择相对简单能实施的场景来落地,推动产业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和优化,促进技术发展,并带动通用场景的落地。

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建成,吸引80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产生了制造业、金融、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垂类领域应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母基金部分投资了12只子基金,撬动投资规模572亿元。多层次人才梯队基本成型,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占全国近1/3。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