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管佩祥 孙育欣/文 李丹/图
6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宝安分院、宝安区人民医院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中心揭牌,标志着宝安区人民医院在数字骨科和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创新性的一步。
在这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骨科专业知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将为骨科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建设骨科中心
提高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宝安区的“龙头”医院,近年来,宝安区人民医院紧密围绕“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的功能定位,以“全国一流现代化智慧医学中心”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强急危重症学科群、骨科学科群、泌尿系统学科群、消化系统学科群、康复学科群、眼耳口腔学科群、慢病管理学科群和护理学科群建设,大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骨科中心建设是宝安区人民医院骨科学科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此前,宝安区人民医院依托创伤骨科,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团队,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创伤救援体系建设、互联网+慢性骨病及创面防治一体化管理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该科共发表文章67篇,其中SCI文章27篇(BMJ杂志1篇),国家级核心期刊40篇;获得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立项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4项、市级7项,完成成果鉴定7项;获得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已独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7项;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度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2年发明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3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成立的骨科中心下设4个临床单元和2个研究单元。临床单元包括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及手外科,共10个亚专业组,床位共86张,包含76名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除覆盖骨科常见疾病外,还具有肢体复杂畸形矫正、肢体慢性创面修复、淋巴水肿微循环重建、骨肿瘤假体置换、脊柱损伤精准导航及微创修复等特色技术储备。
揭牌仪式上,相关领导向骨科中心首席专家、执行主任及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宝安区人民医院负责人表示,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要求,医院整合现有骨科资源,成立骨科中心,在继续发挥好“三名工程”团队的指导作用下,邀请粤港澳大湾区骨科领域著名专家组成骨科专家指导委员会,全方位指导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及手外科的医、教、研工作,并利用临床优势,致力于数字化骨科领域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让医学人工智能更多更快“接地气”,造福广大骨病患者。
打造数字骨科
促进骨科临床诊疗走向智能化精准化个体化
在医院门诊楼15楼,记者看到一件件逼真的3D打印人体骨骼。据介绍,借助AI+3D打印有助于实施更精准的骨科手术。在一台可以模拟骨科手术的设备前,骨科医生正戴着VR眼镜模拟手术细节。这些正是该院打造数字骨科举措之一。
如何突破骨科学科建设的瓶颈,更好地满足骨科医教研发展需求,实现骨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宝安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引进并设立了包括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宝安分院、宝安区人民医院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中心在内的研究单元。
研究单元内设医学3D打印中心和医学拓展现实研发部,通过对骨骼肌肉系统三维数据的获取,可针对性地构建3D医学模型和虚拟现实影像,其产品既可有效满足临床骨科手术设计、手术模拟、手术演示、手术教学的临床与教学需求,也可结合临床案例进行有目的的科研探索。
骨科中心同时将借助大数据辅助影像判读、术中精准三维导航技术、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等最新医学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骨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术后康复等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在临床研究方面,骨科中心将积极开展多项前沿课题,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临床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不断推动骨科临床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产学研转化融合方面,骨科中心将通过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源源不断地将临床需求转变为临床研究,继而推动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从而促进骨科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医疗创新研究院宝安分院、宝安区人民医院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中心的揭牌,开启了宝安区骨科专业发展新篇章。未来,宝安区人民医院将继续秉承医院厚德、敬业、精医、卓越的办院理念,以医学人工智能为引领,不断提升临床研究转化融合的能力和水平,为宝安区、深圳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骨科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编辑 :陈溶冰
审读 :乔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