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数字人

抢抓“黄金期” 中国电信创新打造AI数字人

作者:通信信息报发布时间:2024-08-20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张苏慧)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最新一批新职业目录,数字新职业占了近半数,数字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中国电信积极抢抓“黄金期”,通过创新打造AI数字人,加速推动数字经济新生态的构建。

AI数字人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作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数字人”融合了数字技术与社会经济需求,催生出众多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

目前直播、金融、教育、文旅等多个行业实现了“数字人”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政务服务领域,数字人的引入让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南昌市为例,其推出的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数字人“小赣事”,不仅为市民提供在线申请服务,还积极传播政府政策信息,甚至上线了反诈问答等互动功能,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市民的满意度。

在金融领域,数字人成为了银行与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的重要工具。从工商银行的“小天”到浦发银行的“小浦”,再到邮储银行的“邮小贝”及百信银行的“艾雅”,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虚拟数字人,它们能够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产品详解、机具引导、机器人协同作业、扫码取号乃至轻松闲聊等多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

在医疗领域,数字人可以为病人解答健康科普问题。浙江通过打造全国首个省域数字人“安诊儿”,实现了智能导诊、病情咨询、用药助手、指标解读、健康知识、就医陪诊等多项智慧化服务。通过与“安诊儿”的语音对话,为群众提供看病就医咨询。

在直播领域,数字人直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观众覆盖。今年4月,由京东打造的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数字人“采销东哥”在直播间大力推荐产品,直播首秀不到一小时,直播间观看量超2000万,整场直播累计成交额超5000万元。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

此外,各地也通过制定支持政策,鼓励积极探索“数字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如上海、昆山等城市将“数字人”纳入元宇宙行动计划,北京则出台了首个“数字人”产业专项政策,旨在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人”产业的创新高地。

这股“数字人”热潮吸引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深度参与,还激发了华为云、京东云、字节跳动、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小冰公司等众多企业的积极投身。

中国电信积极拓展AI数字人应用

在运营商方面,中国电信持续探索数字人领域,不断推出虚拟数字人。今年5月,在上海电信举办的2024年“五一”劳模先进表彰会暨第三期劳模讲堂上,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客服部总经理助理邱莉娜为原型的上海电信虚拟数字人——“娜姐”作为会议的虚拟主持人,迎来精彩“首秀”,全程声情并茂的主持与宣讲,给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及劳模代表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科技体验,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认可。

今年七夕,在江苏南京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电信的AI数字人“媒婆”在万众瞩目中缓缓登场。依托中国电信万亿参数的星辰大模型及江苏电信号百科技公司优秀的数字人技术,定制化打造的这位AI数字人“媒婆”不同于传统的月下老人,不仅拥有栩栩如生的形象,更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与互动能力。“AI媒婆,情侣吵架了怎么哄对方?”台下观众的好奇与期待汇聚成海,她以充满智慧的语言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从表达爱意的情话到情侣相处的智慧,每一句回复都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

此外,中国电信还有爱音乐数智化代言人“浅然”、在中国电信2023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亮相的数字人“新翼”、中国电信001号数字员工“小琳”和中国电信APP数字员工“筱翼”等超多超写实数字人,正逐步构建起全面的数字人生态矩阵。

数字人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数字人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其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在“数字人”的制作技术层面,核心环节如3D建模软件与渲染引擎的主动权多掌握在Autodesk、Epic Games等国际巨头手中,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数字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现有的“数字人”在自然度、逼真性、情感表达及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上尚显不足,主要局限于客服、虚拟播报等基础领域,难以胜任高级认知任务。

其次,目前虚拟数字人行业仍旧缺乏权威的定义和统一的行业标准。“数字人”的规模化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上下游的割裂现象,包括角色设计、驱动技术、内容创作、运营服务等环节之间的不顺畅,阻碍了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升级。

最后,“数字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还伴随着知识产权与伦理风险。知识产权方面,关于“数字人”形象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法律界定尚不明晰,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易引发法律纠纷。如“数字人”技术被用于“复活”已故名人,就可能触及伦理底线,引发社会争议。

综上所述,“数字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知识产权保护及伦理规范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克服当前存在的瓶颈与风险,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