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AIGC|AGI

王田苗:中国人形机器人呼唤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作者:机器人大讲堂发布时间:2024-05-14

原标题:王田苗:中国人形机器人呼唤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2024年人形机器人赛道叠加人工智能利好因素,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2月中国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宇树科技获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等,融资金额近10亿人民币。几天后,“月之暗面”的90后创始人杨植麟,宣布完成第三轮融资,金额超10亿美金,总估值飙升至25亿美金以上。

在多模态大模型的驱动下,人形机器人赛道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与2016年的技术浪潮不同,本轮变革不再拘泥于底层硬件结构和传统代码式的操作命令,而是借助LLMs与VLMs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环境下的作业能力。泛化能力更强,也让人们看到了更多人形机器人在产业落地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应聚焦创新与落地两个维度

年初,Figure 01与Open AI的结合让人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OpenAI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Figure 01快速实现了与人进行流畅的对话,理解复杂的指令,并能根据对话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借助OpenAI多模态大模型,还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理解周围环境,从而作出更合理的决策。值得一提的是,与多模态大模型的融合,让Figure 01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得到提升。配合Transformer的视觉-运动变换策略,能够将图像直接映射到动作,完成操作任务。

在此前,想要单纯依靠程序代码实现推理、决策、语音交互以及动作执行是很难想象的。而多模态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的泛化性应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在此背景下,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从机器人产业角度以及兴趣研究方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价值投资维度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即创新性与落地性两个维度。

首先,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呈现出非结构化、多品种、小批量且带有一定随机性的特点。在非结构化场景中,如仓储物流、超市物品管理、生物制药等特定领域,由于难以实现完全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这就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机会。而这恰巧与自动化和标准化的工业场景大相径庭,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量提供了场景支撑。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盲视状态下行走

其次,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维度来看,创新无疑是驱动企业成长的源动力。王田苗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下一阶段的焦点将转向核心技术的掌握,如运控算法、多模态大模型、传感器、驱动技术、人工皮肤和灵巧手等,创业公司在关注下游应用场景的同时,同样需要关心上游技术创新与研发,构筑技术专利护城河,从而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Sanctuary AI Phoenix Gen7采用全新模仿学习进行不同材抓取

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本体硬件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主旋律。Open AI等公司在AIGC和AGI方面的推动将促进这一趋势的实现,国内企业如何结合多模态大模型,更好的应用于机器人本体研究,是需要人形机器人企业深度思考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摆脱束缚,核心点在于智能化与实用性

Figure 01率先尝试使用GPT-5进行多模态大模型接入,其参数量级规模达到10万亿级别。因而在开放式场景下,具备一定通用场景的认知能力。放眼国内,似乎众多玩家被算力与模型参数所束缚在多模态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技术趋势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前行,王田苗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回答。

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源:testerhome社区 郭晨|QE_LAB)

王田苗指出,人形机器人想要弯道超车,需要关注智能化与实用性两个方面。将大模型拆解为多模态并联小模型,提升在垂直领域的应用能力。在智能化方面,当前主流观点认为,语言智能、感知智能和行动智能由不同垂直模型组合而成,而并非采用统一大模型。这种观点与过去对于超大数据处理能力即代表智能水平的传统理解有所不同。而针对特定任务优化的小模型或垂直模型同样解决了一定的算力问题,小模型以及本地化知识图谱解决了特定场景的认知问题,多端测部署小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的有效结合,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参数不足的问题。

王田苗强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成本、安全性和时效性等多重因素。特别是在服务型市场,人形机器人需要在产业应用和客户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收益和成本的平衡,才能推动大规模的产业应用。

不可忽视的榜样力量:人形机器人呼唤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国内在人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研究方面,依旧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发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提升运动控制、认知决策等计算效能。对此王田苗认为,人形机器人专用芯片的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工业芯片类似,都需要解决技术、市场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国家对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视,为人形机器人芯片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此外,王田苗特别提到,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它不仅能够带动上下游的标准制定和价值实现,还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产生明显的龙头企业,这是未来产业亟待发展的重要一环。王田苗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培育和支持有潜力成为龙头的企业,带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此外,王田苗也指出,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与市场结合还不够紧密,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落地思路。同时,资本市场火热的背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炒概念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发展。王田苗建议企业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和路径。

中国人形机器人实现弯道超车的优势何在?

当前人形机器人格局由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四地为主,美国拥有技术人才、产业资本,以及综合实力等优势。但并非这种优势不可超越,王田苗指出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工业、商务还是养老服务领域,都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一旦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市场的规模将极大刺激产业创新和增长。

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一览

此外,中国拥有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覆盖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再到视觉系统以及中低端芯片,这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学府近几年非常重视人才团队培养。中国很多人形机器人新锐企业都是90后作为带头人,技术出身的他们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一人才优势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竞争中的重要资本。

结语与未来:

截至笔者发稿时,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布,Optimus已进入最后试验阶段,最快明年年底量产上市,马斯克表示,未来Optimus将占到“特斯拉长期价值的大部分”。此外他还乐观的预计该机器人的需求量最终可能高达100亿到200亿台。大规模量产件后,售价不到汽车一半,约为2.5万美元,折合18万人民币。欣慰的是,面对压力,中国人形机器人也在抓紧商业化验证与探索,优必选进入蔚来汽车工厂并结合百度文心大模型进行落地验证,智元机器人与比亚迪联合进行工业场景测试和开拓。伟景智能凭借3D立体视觉技术打造高精度、低成本面向于农业采摘场景的人形机器人。都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正逐步深入,商业化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但究竟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且乐观的态度。人形机器人决战之巅,我们每个人是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