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北大

第一批被ChatGPT“炒鱿鱼”的打工人已经出现了

作者:智谷趋势发布时间:2024-07-25

作者 | 碎叶冬青

智谷趋势 | ID:zgtrend

第一批被AI抢走饭碗的“打工人”,已经出现了。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ChatGPT抢走了60个人的饭碗。在写作、检索和翻译等领域,它已经不甘心只当个“小助理”了。

AI替代打工人不再是“狼来了”,而是真切地走进了现实。

BBC近日报道说,ChatGPT取代了某科技公司的60名员工,整个内容团队只留下一个人和ChatGPT。

从此,ChatGPT成为写作的主笔,另外一个人则负责“润色”。这60多个打工人从入职到被开除,前后时间不超过一年。

怎么回事呢?

2023年,作家杰明·米勒带着60多人的团队,承包了一科技公司的内容宣传业务。在米勒眼中,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科技公司决定降低运营成本,并引入自动化系统。米勒的甲方将标题输入在线表格,就可以生成文章大纲,米勒底下的编辑无需再自己构思,而是按照生成的提纲写稿。米勒则负责最终审核。

几个月后,编辑连稿件都不用写了,换成ChatGPT来写。大部分编辑被开除,留下少数几人修改ChatGPT的文案,使之更有人情味。

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2024年,科技公司只留下了米勒,负责修改AI生成的文章。

至此,60多个编辑全部丢了工作。

像米勒这家科技公司的情况,很可能不是个例。

把视野放大到国家产业上,AI替代打工人的趋势也有了新的迹象。最近,美媒The Information发布消息称,苹果公司要求在未来几年削减代工厂的组装工人,部分产品线会裁减一半人员。

过去一年,苹果运营副总裁已经与代工厂和硕、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合作,带头推进自动化。

由于iPhone出货大部分来自中国,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冲击。据报道,苹果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工人的依赖,某些工序的工人已裁减了30%。

苹果、特斯拉等企业是供应链风向标,它们的动作对制造业影响深远。

中国一直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关键。随着AI+制造业的发展,打工人的工作受到冲击调整,一些人可能处于失业边缘,一些人则利用AI创新工作方式,让工作更为顺利。

AI对打工人的影响,不能小觑。

那么,具体来说AI会怎样影响打工人呢?

我拿制造业来举个例子。

以往,人工智能主要被用在数据收集等基础环节。但随着技术突破,各个环节的岗位设定、工作内容都将迎来新的变革。

比如产品设计。阿里研究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去年起,成都设计师南墙开始接触模型训练,根据开源大模型和素材,她制作了超过50个AI图片模型。

在与客户沟通之初,她先用AI精准生成几十张不同风格的效果图,再根据客户意见人为进行设计、修改。

这个改进,让她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

所以,行业里现在开始流传一句话:

对初级设计师来说,AI是杀手;但对会用AI的设计师来说,AI是帮手。

正如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所说的那样: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AI对打工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制造业的设计也类似。AI系统现在已经能够识别出用户偏好的细微差别。有了AI提供的基础模型,设计师在创作之初就避免了很多无效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过,当AI的作用已经逐渐深入到运营管理的层面,它的替代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它可以是助理,也可以是HR,还可以是运营师。

阿里《AI+职业趋势报告》提供了两个案例。

——一家以饲料加工起家的农牧食品企业铁骑力士,设计了AI“智慧养殖专家”,博学多才,担任高端助理。员工们可以在办公软件钉钉上,随时找他请教关于公司制度、行业资料、以往经验等。

——知名饮料企业加多宝集团,则聘请了AI来担任初级HR,物色销售、供应链等方面的人才。AI初面之后,会生成一份全息简历,技术面试官可根据简历,快速选择合适的人才进入下一轮面试。

可见,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科技公司,AI服务已经逐渐渗透到方方面面。

据《财经》报道,亚马逊云科技利用生成式AI,为海尔实现工程设计的大规模仿真,设计周期从几周压缩到几天。在工业质检中,亚马逊的大模型生成式AI,还可以不断迭代学习,识别形态不定、位置不定的缺陷。

移动储能公司EcoFlow,过去在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国家都成立过呼叫中心,人工客服培训时间长的问题让这家公司很困扰。2023年以来,和亚马逊云科技合作,聘请了AI客服,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

打工人,危!

更过分的是,AI不仅在服务上开始替代“打工人”,甚至连形体上,也开始向“打工人”靠拢了!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具身智能技术——“AI+机器人”就很受关注。

有一款“青龙”机器人惊艳亮相。它是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有着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具备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

乍一看,就跟一个穿着盔甲的人,简直一模一样:

当一个人形机器人,装上了AI的大脑,能够通过感知、认知与行动的协同,实现与环境的自然交互,这不就是一个“完美打工人”的模型嘛!

“AI+机器人”,可以非常轻松地完成物料搬运、焊接、装配等多项任务,应用于电子、金属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细分领域,绝对是干活的一把好手。

毫无疑问,这些基础的体力劳动岗位,将被这些工业机器人替代。

同时,在更多的精细化、复杂化领域,AI替代“打工人”的场景,也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打工人”根本干不了的活,AI也完全不在话下。

比如,在分子制造领域,AI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分子级别的精确控制,达到新的精度。

在定制化和柔性生产领域,AI可以更快地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AI通过模拟和验证设计方案,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生产线灵活度更高,进行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甚至,还有一些我们本以为是“高端”的人工工作岗位,也可能会被AI所占据。例如,智能机器人已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处理贷款申请、筛选招聘简历、协助法官作出假释决策等经济社会活动之中。

哪些职业最“危险”,容易被AI取代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张丹丹,根据上百万份2018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的招聘数据,做了一项研究,分析每个岗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大语言模型替代,或者起到互补作用。最后总结出20个最容易受大语言模型影响的职业,分别是:

让人感到有些惊讶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翻译”职业,而是财务/审计/税务,可见AI在处理复杂问题上的能力,绝非寻常。

此外,银行、销售业务、软件开发等职业,也名列前茅。比起前述的被ChatGPT“炒鱿鱼”的打工人,这些职业其实更加危险了。

那么,哪些职业更“安全”呢?研究同样给出了结论。

影响最低的职业,反而是人力资源、行政/后勤/文秘、美发健身、艺术设计等,往往是跟人打交道,或者与审美、艺术有关的岗位。

可见,一场人与AI的劳动比拼——大洗牌,已经悄悄开始了。

对中国来说,这也带来一个全新的挑战,毕竟东方大国虽然人口开始负增长,但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源红利,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但AI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新的不确定性。

简单地说,就是AI会让苹果、富士康、特斯拉等核心龙头企业,加强对产业链的主导权,削减工作岗位。产业转移也不再奔着劳动力多的地方去。

传统的“东亚模式”依靠充沛的人口资源、儒家文化圈的纪律性带来的产业优势,有可能会逐步瓦解,甚至荡然无存。

有媒体推测,2022年受郑州封控影响,富士康无法按期交付iPhone,让苹果感受到了过度依赖一个代工厂、一个国家的脆弱性,开始加速自动化转型。

据苹果供应商年度报告,2023年果链工厂数从300个增加到380多个,但员工数却从160万下降到140万——工人数首次出现大幅下跌。

受影响最大的,正是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要知道,富士康就光是郑州一个工厂,最高峰就有30万工人,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月薪约800美元。

这样的大规模、高纪律性的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吸引力,将在AI时代显著下降。

苹果预测,在自动化成熟后,既有利于将工厂搬到印度,也有利于产业回流美国,保障产能安全。

当然,自动化的进程也没有想象中简单,目前良品率还太低,且设备成本高昂。所以,苹果给出的用词是:“未来几年”的,“部分产线”的“50%”的替代。

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中国如何应对?普通打工人,又将何以自处?这是一个注定不可能简单的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诚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带来的结构性冲击,主要表现在被替代者与新增岗位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是结构性失业。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流水线工人被智能机器人代替;但另一方面,操作、控制、维护数字技术和机器设备的人才开始出现短缺。

比如,有个新兴的职业就将非常吃香——人工智能训练师。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冷冰冰的AI训练得更有人情味,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据中国信通院测算,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在内,我国有近1000万的数据人才缺口。

中国也正在加快往高端产业链的跃升,以实现整体的转型升级。但在短期之内,岗位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地带来阵痛,对就业形成冲击。网约车、快递员、外卖骑手,就充当了巨大的就业蓄水池。

这是一场涉及到几亿人的史无前例的“就业大迁移”,谁将奋勇争先,谁又被挤落马下,最终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唯一能确定的是:

AI不会颠覆人,但会替代工具人。如果不想失业,必须抓紧搞懂AI了。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