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8月9日刊登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研究员卡曼·卢塞罗题为《管理中美人工智能竞赛》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现在,一场新的技术争夺战正在进行,这一次竞争双方是美国和中国,两国围绕人工智能(AI)展开竞赛。两国都表示,希望通过关于人工智能开发、部署和治理的对话来管理竞争。但是,双方短时间内无法达成任何重大协议。
这并不令人意外。人工智能问题涉及面太广,各国政府的观点和目标也各不相同,因而难以达成任何单一的“条约”或关于跨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协议。然而,潜在的风险可以也应该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的谈判和官方、非官方对话来管理。
中美都在国内和国际上积极参与决定人工智能未来的政策制定。美国总统拜登2023年10月发布行政命令,要求美国政府机构加快人工智能的使用,并更新人工智能使用管理办法。同样,中国也反复强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对深度伪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出台了严格规定。
尽管美国和中国都不会在短时间里改变其人工智能治理的机制或基本目标,但非政府官员之间的“二轨对话”仍有很大潜力。跨国人工智能治理不仅仅是政府间协议,还必须包括整个社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二轨对话包括学者、私营企业、智库、民间组织等,他们都致力于在某一领域分享最佳实践并建立信任,因此,他们可以在解决某些人工智能治理挑战方面承担重任。尽管讨论往往是闭门进行的,但重大成果却能影响两国的决策。因此,在为政府间协议铺路方面,二轨对话既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人工智能经常被拿来与核技术作比较,后者一直受到国际协议的制约。尽管二者都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人工智能在政府参与者和社会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即使政府最高层决定了人工智能政策目标,执行起来也复杂得多。二轨对话为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和苏联建立了最高级别的热线,以防止不必要的局势升级。在人工智能已经被部署到战争中的情况下,中美有充分理由采取同样的行动。
同时,双方都应接受,他们的目标和偏好仍将存在分歧。鉴于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某些领域目标不同并不意味着没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展开建设性对话。
中美之间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话无法解决两国的地缘政治分歧,但接触的目的应该是解决与人工智能使用有关的具体问题。两国专家的非官方交流可以取得更多成果,至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制度和目标。(编译/王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