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代结束时,世界将发生彻底、不可辨认的变化。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将被建立,很快,人工智能将统治世界。
——一位被OpenAI开除的员工
有时候想不明白,我的小爱同学甚至还不能帮我设置闹钟,有人却在担心AI会毁灭人类文明。
人工智能这位“50后”,多少年只活在影视作品、科幻文学、报纸杂志中。如今,高考生作文都得写AI。
事情确实变得有些“诡异”。在大约半个多世纪长的时间里,芯片算力老老实实地遵守摩尔定律: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
但从2012年开始,AI计算能力100天就能翻一番。在2014年花一整天训练的模型,2018年只要两分钟就可以完成,速度增长达30万倍。
难道是有人把时针拨快了?
再看看下面这张图,AI的学习速度确实快得有些惊人。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保留5项能力没被超过——但从增长速率来看(几乎是垂直提升),这五项很快(或已经)被超过。
这就好像养了几十年的老小孩,忽然就长成大学生了,而且很多方面比“人类家长”更厉害。
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强过自己而焦虑,但人类却不是AI的家长。
如果把AI视作一个物种的话,那么它的进化速度,其实远超于人类数百万倍。人类曾经创造了AI,但现在它成长得太快,逐渐让我们失去了掌控感。
这一切是源于什么?
神秘的硅谷
奇怪的科学家
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大牛、2018年图灵奖得主、“AI教父”Hinton,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后悔这一生曾在AI领域里工作。”
这可不像马云说后悔创立阿里巴巴。半个世纪以来,辛顿一直专注于 ChatGPT 等背后的核心技术。Hinton的悔恨,源自他对AI的失控感。
“这种东西实际上会变得比人更聪明”,类似的话,Hinton不止在一个地方说过。不久前,Hinton又在电视专访中反复强调:
“未来5-20年,AI有一半概率比人类聪明。当它们比我们更聪明时,我不知道我们被接管的可能性有多大,但在我看来,这很有可能。”
曾经的AI布道者,如今似乎已经转变为末世威胁论者。
其实,不止是Hinton,科技领域的企业大佬、学术大牛,几乎都或多或少表达过对AI的担忧。
6月4日,来自OpenAI、Deepmind等员工发布公开信,披露OpenAI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接近人类水平。
AGI很有可能在2027年就会实现,而现在的AI公司,不值得信任。
在AI领域,特别流行发公开信。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里公开信的数量有数十封,著名的有这些:
2015年,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公开信。签署者包括霍金、马斯克和超过1000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2017年,一封关于自主武器系统风险的公开信,超过3000名研究人员签署。马斯克在政府首脑峰会上说,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文明。
2023年,后ChatGPT时代最有名的两封公开信发表,还引发了一场嘴仗。
这个群体里的人越来越多,阵容越来越强大。
但你会发现信上的名字,如微软、谷歌、Meta、OpenAI、百度,几乎又同时是AI的主要玩家。谷歌是最早签公开信的公司,不过在过去十年里,买下的AI公司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当人们讨论AI威胁时都在说什么
那些研究AI的科学家,流行在硅谷的大型科技公司里谋职。甚至连Hinton,都在谷歌待了十余年。而最新的报道显示,他刚刚又加入了一家新的AI公司。
这群人里,最有名而且最典型的,无疑是马斯克。去年,马斯克发起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暂停AI训练6个月。
但几个月后,马斯克的xAI也来了。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几百亿的融资。
有人说,马斯克的动机不单纯。是的,可以这样怀疑。但好像,每个人的动机都没看起来那么单纯?
比人类还牛的AI
竟是个黑箱
或许若干年后,幸存者在撰写后人类时代史书时,会提到这样一件事:
21世纪的祖先们一度达到了科技文明的顶峰,但他们犯了一件致命错误——任由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却搞不清楚状况,直至一切失控。
很难想象,科学家们、企业家们让AI迅速成长,却对AI的进化摸不着头脑。
如今人类的AI研究,基本遵循着图灵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设想。这个被叫做“AI之父”的人,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写道:
“通过开发学习算法然后教会机器,而不是手工编写智能程序,将更容易创造出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
这就是机器学习的原型——人类退后一步,只设计学习方法和规则,让机器自学。
图灵的方法的确成效卓著。但很多人忘了,他在提出这个方法不久就警告说,实现这一目标对人类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事情。
先有方法和实现,后有理论解释;先有智能技术,后有智能科学。我们的AI,如此迭代发展。
然而,研究者也慢慢发现,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很强大,也让AI变聪明了,但没有人知道AI的智能从何而来。这被叫做人工智能的黑箱问题。
未知,是否就伴随着危险?无人得知。但是否应该保持些许谦卑和谨慎?
人类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说过:
“当人们看到某种从技术上感觉不错的东西时,他们就会去做。”
所以,核武器诞生了。
人工智能是黑箱,却根本不妨碍数以万亿计的资源进入这个领域。玩家们提出了更激进的说法,被叫做Scaling Law。
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约等于:发展AI,投入算力越大越好,投入资源越多越好。这太符合资本扩张的神话了。
这就好像一群盲人划着船,领头的人敲着鼓,呼喊让大家卖力。但他却背对着,不知道前方是不是悬崖。
人性是冒进的,资本是大胆的,AI是未知的。
在学习机器那篇文章里,图灵还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进行对话,让人类无法分辨?长久以来,图灵测试成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核心命题。
就在不久前,一项研究宣布, GPT-4 通过了图灵测试,有54% 的人将它误认为真人。其实,自从GPT诞生后,好事者就热衷于让它参与图灵测试,但结果不一。
也有人怀疑,图灵测试根本无效,比如马斯克。是的,诚实的AI参与测试只有两种结果——通过或者不通过。
还有不诚实的AI呢?
更中心化
也更集权
AI圈的大佬,现在流行“逃离”。
Hinton离开谷歌,弟子Ilya Sutskever离开OpenAI。在苹果、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既有大把的人离开,也有大把的人加入。
当年谷歌大脑团队的“Transformer 八子”,可以说是这轮AI浪潮的奠基者。后来,他们纷纷离开谷歌,创办或加入了新的公司。
当Ilya Sutskever离开OpenAI时,所有人都在好奇。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光环,比如OpenAI的首席科学家、ChatGPT之父……
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马斯克那句煽风点火的话——Ilya究竟看到了什么?
Ilya曾在接受采访时说:ChatGPT可能已经有了意识,未来,人类会选择与机器融合,AI将万世不朽。
听起来,Ilya更像是一个技术痴人。
这是不是说明,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掌控的程度,所以才选择离开?
再来看看其他人的故事。
2021年,从OpenAI离开的人,创建了Anthropic。从这家公司的名字就能够看出(Anthropic大意为“人择”,宇宙的存在和人类不可分割),他们以创建安全、可控的AI为使命。
然而, 这家公司的员工却预言,接下来的三年,可能就是她工作的最后几年,因为工作即将被AI消灭。
“随着我们模型的每一次迭代,我都会面对比之前更强大和通用的技术,这可能会终结现在所知的就业形式……(鉴于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工作的消失?”
有一句流行的话是:AI不会取代人类,但用AI的人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但是,这句话还不够刺激。
不久前,从OpenAI离职的那位德国小伙,做了165页的PPT,旗帜鲜明地宣扬AI将灭绝人类。他危言耸听、故作神秘地说:
“可能全世界有几百个人能够亲身感受到正在发生什么,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旧金山的各家人工智能实验室里。”
问题就在这里。
绝大部分普通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原子弹发明的时候,普通人不知道;叶文洁回答三体的时候,普通人也不知道……
更恐怖的事,其实天才们也不完全明白。更何况,他们中许多不是天才,而是野心家。他们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不知道会看到什么,但这丝毫没有阻止他们的脚步。
比如那位德国人,马上就被质疑:他是在拉投资。事实上,他不久后就成立了一家AGI 投资机构,而钱,同样来自硅谷巨头。
资本市场需要故事。无论是乐天派,还是末世论者,他们离开时带走的故事,都是说给市场听的。
市值总额高达10多万亿美金的硅谷七姐妹,过去一年烧掉了1.7万亿,也换来了约等于标普500指数75%的增长。
在中国,AI赛道玩家拥挤,头部也能轻松拿到大厂上亿的投资。
AI已经为一些人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在过去短短一年内,全球科技亿万富翁凭借AI,使自己的总财富增加了约7500亿美元,这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
AI赛道实在太多金了,这些钱,几乎来自极少数的几个玩家。
过去两年,谷歌、微软等四家公司,投入的钱占到了全球AI风险投资的近40%。未来,AI还会获得数以万亿计的投入,创造出数以万亿计的财富。
但是,比起互联网浪潮,AI的集中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财富和智能,最终会掌握在几个人手中?
或者,AI干脆会摆脱人类的控制,甚至替代人类。
无论哪一个结果,对你我来说,都算不上太好的消息。
>End
>>>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时刻”,原标题《坏AI,到底能有多坏?》。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中途夭折的商业火箭起步之旅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难以复制的SpaceX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三)中国商业火箭未来之路怎么走?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周泳、邱莉、黄榕、娜娜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
视觉总监:董泞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