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TIMES关注广州最大的白领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多处提及“ 人工智能”,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等。
2020年,广东省大湾区领导小组以1号文形式, 将琶洲规划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今年,海珠得到市一级支持,获得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这一具有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作为城央岛区,海珠如何在区位优势和空间紧张两面并存的情况下发展人工智能?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珠区委书记蔡澍提出,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强支柱,加强数字经济建设。海珠区区长毛松柏在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机遇,牢牢牵住人工智能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
日前,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海珠区已在人工智能三大支柱“ 数据、算法、算力”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初步探索出了 以大模型为特色的发展路子。
专家建议海珠发挥辖区生态和智力优势,提升空间价值;超前引领,前瞻性规划,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Part 1
人工智能这盘棋
海珠区棋局如何?落子哪些?
2012年,在中山大学西门旁,仅有几名人员撑起来的和元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和元达”)成立了。如今,这家在几经搬迁中规模不断壮大,但仍扎根海珠区的企业,已成长为国内优秀的“数据赋能应用”服务商。
2024年9月,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颁奖暨生态赋能大会举行, 趣丸科技旗下公司凭借提交的“‘唱鸭·天谱乐’AI音乐大模型”,一举拿下本届大赛全球总冠军。目前,该公司正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全球总部大厦。
不论是起步于此,还是新近布局,大量像和元达和趣丸科技这样的 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在广州海珠区,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如果将海珠发展人工智能比作一盘棋,那么 这盘棋海珠已经落下了哪些子?形势又如何?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对海珠人工智能产业发起调研时,具体调研了 海珠近年来重点谋划的大数据、算力、AI大模型、芯片和产业互联网五个方面。
01
大数据&算力
大数据企业突破3000家
成立算力中心就近供给
在 和元达公司的入口处,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对外演示着公司数据产品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和元达已形成了 “数据应用”和 “数据赋能”两大业务板块,范围覆盖平台建设,ICT集成,数据产品开发、流通和运营,涉及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到应用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变现等项目。
和元达展示大厅里,依托地图制作的数据图。摄影:南都记者 黄晓彦
和元达是中国大数据领域较早的探索者,董事长王国章回忆:“2013年、2014年的时候就刮过一阵大数据的风,可惜那是一股‘假风’,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是,行业发展的预兆已有所显现,“就像看到一朵云飘过,大家便预测大暴雨要来了。虽然事实上并没有马上下雨,但这确实是一个信号”。
由于早期国内数据行业并没有完善的法规来规范发展,关于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流通、收益分配都处于朦胧之中,从2012年到2018年,和元达的主业都集中在 数据治理上。“但是渐渐地,我们也意识到,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应该往更高的数据价值变现上去努力,做 数据产品”。2021年7月,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于2022年在广州海珠进行数据经纪人试点工作。2023年,试点工作范围扩大, 试点企业数量扩张至59家,和元达成为其中之一。
今年1月1日起,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数据资源可以作为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制度性突破,在海珠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和元达完成了首单数据资源入表实践落地。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随着数据场景的不断拓展, 海珠区大数据相关企业已突破3000家。数据只是人工智能展的“三架马车”之一,要想夯实底座,还离不开算力。2022年,海珠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做强琶洲试验区产业之核,打造“中国算谷”。同年7月,海珠区建设“琶洲算谷”的10条促进措施正式发布。
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是海珠区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战略部署,实现了就近算力供给的功能。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智算中心定位服务大模型,主要服务于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至粤港澳大湾区大模型研发运用,将加速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智能化进程,推动 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各领域数智化水平”。
今年4月29日,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运营启动,对外运营100P算力。
该中心搭载了华为最新一代高端算力芯片昇腾910B,作为华为最新款自研AI训练芯片,具备高芯片集成度和能效比,在大模型训练场景性能和A100持平,可提供全流程工具辅助大模型迁移;scend AI架构拥有出色深度学习能力,能为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撑。目前, 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已建成算力100P,计划两年内扩展到300P,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构建统筹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可调度算力10000P,全力满足大模型发展对算力的需求。
02
行业大模型&芯片
进驻行业大模型超50个
芯片产业落地瞄准国产替代
海珠区在算法、算力、数据方面的谋划与布局,为AI大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去年以来,在广州市大力支持下,海珠区以发展最盈利大模型为重心,加快建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截至7月,海珠区已累计进驻行业大模型超50个。
趣丸科技正是进驻海珠的行业大模型企业之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趣丸科技在 人工智能、兴趣社交、电子竞技等领域进行了多元化布局。拳头产品TT语音如今累计注册用户已超两亿,是国内最大的兴趣社交平台之一。公司旗下的唱鸭App则是是新一代AI+大众应用型音乐创作平台,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文旅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产品。
2024年,趣丸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多模态音乐生成大模型—— 天谱乐。该模型集成音频处理、深度学习及大数据分析等领先技术,不仅支持文生音乐、音频生音乐,还首创图片/视频生音乐功能,生成的歌曲自带人声唱词,效果达到专业发行水准。
“简单来说,用户只需要输入一句话、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就可以在1-2分钟内生成一首词曲结构相对完整的歌曲。”趣丸科技副总裁贾朔介绍道。
大模型以Transformer架构为基石,其参数量跟数据量都特别大。“打个比方,人要多学习,多交朋友,多旅游,看得东西足够多了,才能知道好的东西长什么样。模型也要多见世面,才会总结出符合人类审美的理解。”贾朔表示,将天谱乐大模型应用于唱鸭App后, 音乐生成的效果大幅度提升。“对于多数非专业用户而言,AI音乐从成品效果上看,已经非常接近合格分了”。 目前,已有4600万人使用唱鸭App进行AI音乐创作,累计创作近1000万首AI歌曲。
趣丸科技自研 AI+ 大众应用型音乐创作平台唱鸭,在提高创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创作门槛。
作为大模型的基础, 芯片技术的突破将直接影响到模型的效率和应用范围,海珠区为此也作出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在技术应用方面引入芯片企业,推动集成电路的研发。
苇渡微电子成立于2021年1月,产品聚焦AMOLED手机、中尺寸OLED笔记本显示驱动,以及车载显示中控,形成了覆盖手机、中尺寸IT、车载显示的显示芯片产品矩阵。2023年,广州产投集团前往上海考察时,向苇渡微电子伸出了橄榄枝。经过多轮沟通洽谈,最终确定以产投集团(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珠城发(广州市海珠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区两级联动方式完成以投促招。 2024年4月,该公司正式落地海珠。
显示驱动芯片早期是美国、韩国和台湾的优势产业,目前国内OLED屏驱动芯片的全球占比还不足3%,国产替代空间巨大。苇渡微电子在OLED显示关键技术领域拥有多位业内顶级专家,正是目前国内极少具备中尺寸TCON+Source Driver产品开发能力的公司。
03
产业互联网&高效协同
本地优势产业孕育产业互联网企业
实体产业根基推动“数实融合”
2024上半年广州经济数据显示, 海珠区以6.5%的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区内产业和消费互联网进一步壮大, 装备制造、纺织、医药、定制家居、供应链金融、MRO工业品六大亿元级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增长良好,上半年产业互联网相关企业营收增长43.7%。
致景科技正是海珠区孕育的纺织产业互联网企业。当电商直播、互联网经济迅速崛起后,潮流热点更迭的速度开始以分秒计量,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大大缩短。如何 先人一步,精准匹配布料,提高订单效率,成为许多企业思索的问题。“回顾致景科技的业务起点,就是以‘找布’的核心场景为基础的。”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宋振一表示,海珠区中大布匹市场拥有强大的资源聚集能力和市场要素配置能力,与致景的业务起点和发展高度契合。
2013年,致景科技成立, 通过搭建“百布”成品布交易平台,解决“找布难,找布慢”问题点;2018年,针对上游生产环节,推出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布”和“飞梭智纺”,助推上游生产数智化转型升级,帮助工厂降本增效;2020年,公司业务开始延展到下游服装生产,成立“天工”服装智能智造云平台;2021年,拓展纺织智造园、集中仓物流园等集群化的发展。
如今,通过全面推动 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致景科技可为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的上下游提供一站式、集约化的生产设计服务,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
致景科技应用飞梭智纺数字化系统的纺织工厂。
今年,致景科技又最新推出了致景服装 AI大模型和智能设计系统Fashion Mind,“基于丰富的款式、面料和色彩参数等服装行业大数据,结合先进的推荐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做到 文生图、图生图,充分释放AIGC技术在服装设计上的生产力。”宋振一认为,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提质,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在国内乃至全球的竞争力,还能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年初的政府报告中,海珠区就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实融合, 在重点布局数字经济的同时,也要聚焦发展产业互联网。“数实结合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及高效协同,比如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入,可以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宋振一介绍道。
04
产业生态&聚集效应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良性循环初步显现
以AI大模型为抓手,并前瞻性布局芯片产业,同时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推进数实结合……通过企业走访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上,海珠区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产业生态推动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也初步显现出来。
“ 算法、算力、数据和场景是大模型发展的4个核心要素,四者缺一不可,而海珠区紧紧抓住这4个领域,拼命地用劲。”虽然和元达在大数据领域奋力发展业务主线,但王国章关注的是整个产业生态的打造:“通过政策扶持,发挥土地作用,将企业聚在一起,形成生态,这是海珠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上的领先之处。”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体系中,和元达才能从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成长为行业领头羊,帮助众多行业的头部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变现。
从上海到广州,谈起最终落户海珠的原因,苇渡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以股权投资方式招引公司总部迁入外,更重要的是将我们作为广州集成电路和显示领域中‘强芯补链”的重要一环,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做强产业链。”
广州,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省会城市,在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22年,广州的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超过了2600亿元,同时也聚集了LGD 8.5代LCD面板生产线、OLED面板生产线,增城维信诺OLED模组线。广州超视堺10.5代TFT-LCD,TCL华星t9项目,国内首条8.5代AMOLED产线等重大项目落地。“最近,广州第8.5代LCD面板生产线以100多亿元出售给TCL华星, 或将重塑广州作为‘世界显示之都’的内涵。广州作为制造业强省,下游白牌家电、车企等生态需求旺盛。从整个生态角度,广州需要有一家专门的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因此,我们决定扎根广州,融入生态,实现补链、强链。”苇渡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趣丸科技的展厅,除了有唱鸭App,还有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产品在这里展示。目前,趣丸科技 已构建全栈式AI交互技术产业生态,持续多年保持研发投入与研发强度双增长。截至2023年12月,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62%。人才正成为公司的重要资产。“目前,海珠区已经集齐了非常多的互联网头部公司。从我们这里望过去,就能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总部大楼。这意味着 海珠区有着巨大的人才优势。”贾朔认为,企业的聚集也将产生人才聚集效应,而技术创新也将得益于人才的聚集和流动。
芯片设计公司,也是人才的高地。而高素质的人才往往需要好的高校资源为基础、优越的办公环境、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资源和具有活力的宜居环境。“ 海珠区作为广州一江两岸的核心区域,拥有最优越的地理位置、怡人的生态空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拥有中心城区独一无二的湿地公园,低密度的办公楼宇和大学城等高校资源,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看,海珠区无疑是设计类公司的最佳选择。”苇渡微电子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Part 2
城央岛区空间紧张
海珠区如何发展人工智能?
今年上半年,海珠区实现GDP1372.88亿元, 增长6.5%,总量全市第五,增速全市第一。在近三年里,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一支“劲旅”,保持年均22.8%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更是实现营收415.92亿元,增长44.3%,排名全市第一。
人工智能是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最显眼的底色。坐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琶洲试验区,经过多年探索, 海珠区走出了一条以AI大模型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子。
海珠区行政区域面积94.4平方公里,全市排名倒数第三,是被珠江水环绕的岛区,也是城央城区。城央的区位优势是海珠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显眼优势。有限的城央空间也要求海珠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 加大产业空间供给,实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
面对区位优势和空间紧张,海珠区正以区位优势换发展优势,从 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产业空间四个方面作答省市交给海珠区发展人工智能的题目。
01
政策支持
发展以大模型为特色的人工智能
奖补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实现盈利
在广州市一级的支持下,海珠区从去年开始谋划新的产业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4月7日,海珠区正式公布了 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的规划范围。该示范区三面环江,占据整个海珠区超一半行政区域面积,包括 琶洲试验区、海珠湿地,以及 后航道部分产业带,是 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海珠区规划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6月17日,海珠区正式对外发布《广州市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明确,每年广州市和海珠区总共投入 最高3.1亿元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这是近年来海珠区奖补力度最大的产业政策。这一次,广州市一级不仅给空间,给政策,还给“真金白银”。
6月17日,《广州市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细则》发布。
此外, 行业、应用和盈利这三个关键词有助于理解海珠区所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何模样。
行业大模型区别于通用大模型,更聚焦单个行业所需。海珠区鼓励大模型企业与广州本地优势产业结合,体现了“应用”特点。政策资金奖补方向,即地方政府鼓励方向。《实施细则》设立了“示范发展奖励”,鼓励大模型企业围绕新型工业化、游戏、时尚、营销、交通、医疗、金融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给出 最高500万元奖励。上述都是广州具有比较优势和鼓励发展的产业。
7月17日,在琶洲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建设推进会,海珠区向外界表达了 “可盈利大模型”的新概念,用来高度概括《实施细则》奖项设置的出发和落脚点。《实施细则》的奖项设置覆盖了 大模型企业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合规备案、场地租用、模型训练和应用拓展全方面,指向要推动大模型企业在海珠区实现盈利。单家大模型企业每年最高获得 1000万元产业奖励和 1000万元人才奖励。
为吸引大模型企业,海珠区还使了一个巧劲儿。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备案有关的要求。通过争取省网信办的支持,海珠区在琶洲成立了全省第二个(注:公开资料显示)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今年4月,具有同样功能的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在深圳前海成立。
一方面主动提供事关大模型企业合规运营的备案指导服务,一方面通过奖励留住企业。《实施细则》提出对辖区内企业首次完成大模型备案的给予最高 10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完成算法备案的给予最高 20万元一次性奖励。记者从琶洲管委会获悉, 截至8月底,海珠区大模型备案数全市第一,算法备案数全市第二。
02
基础设施
稳扎稳打夯实“三算”底座
长远谋划布局芯片产业
能够在广州要求各区差异化发展的当下,得到市一级支持,抢得大模型产业这一定位,海珠区有一定的基础优势。“ 数据、算法、算力”(注:又称“三算”)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琶洲试验区在此三方面早有布局。
若将发展人工智能比作炒菜,那数据就是下锅菜,算法是做法,算力是火。
海珠区是全国首批试点数据经纪人制度的城区之一。在此制度下,海珠企业有机会以中介身份提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服务,实现抢先一步的先发优势。记者从琶洲管委会获悉,试点两年来,琶洲已拥有9家数据经纪人企业,超3000家大数据企业。
琶洲试验区紧邻广州塔,广交会展馆也坐落于此。摄影:通讯员 梁志远
连续三年举办 琶洲算法大赛,让琶洲在算法领域拥有了高知名度。9月20日,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颁奖暨生态赋能大会在琶洲举行。全球6003支队伍参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作为联合主办方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为联合承办方首次参与指导组织,这让琶洲算法大赛的规模和规格再创新高。
提升区域产业的算法实力重在人才队伍。海珠区通过“以赛引才”,在 三年里评选了41位琶洲领军算法师,落地人才团队170个,极大程度扩充丰富了本地算法人才数量和层级。
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上,海珠区继续评选16位琶洲领军算法师,至此供评选了41位。
算力又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琶洲的算力供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今年4月29日, 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正式对外运营100P算力。该中心的成立与海珠区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高度相关。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智算中心定位服务大模型,主要服务于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至粤港澳大湾区大模型研发运用。”另据介绍,海珠全区当前实现算力1893P、可调度算力达4943P, 后续还将实现可调度算力18000P,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进行模型优化时对算力的需求。
稳扎稳打夯实“三算”底座,海珠区还以长远眼光谋划在环海珠湿地吸引一批芯片和企业入驻,以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容易被芯片“卡脖子”的问题。
海珠湿地是国内超大城市城央地带最大的湿地公园,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约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今年8月,环海珠湿地生态价值联盟筹备成立,正式对外发出邀请加盟的倡议。“吸引集聚一批芯片研发、集成电路等环境敏感型产业与相关实验室”成为联盟的一项重要任务。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一批芯片和集成电路企业入驻到湿地周边。
03
营商环境
“海珠合伙人”帮企业找订单
新组建区属国企以投促引
营商环境是企业选择投资地区的重要考虑因素。去年以来,海珠区提出了 “海珠合伙人”理念,对原有的“首席服务官”制度进行了迭代升级。“首席服务官”制度曾被省委省政府纳入《民营经济十条》获全省推广。“海珠合伙人”理念推动政府服务 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
海珠合伙人平台上线。
海珠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海珠合伙人”这种助企服务模式,打破信息壁垒、全面整合了载体、供需等资源,切实根据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帮助。
据介绍,为了辖区企业夸克的AI产品更好地服务市场,该局帮助企业完善健康助手的AI能力。因医疗信息较为敏感,该局实践“海珠合伙人”理念,及时 协调区卫生健康局与企业对接,协调落实100份前期评测反馈,帮助企业开展业务分析。
调研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初创型科技企业在推出产品时,因市场上并无同类产品,所以 急需应用场景,形成完整案例打破僵局。例如,辖区企业技象科技利用“全国产化物联网+AI电流指纹”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对入户充电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使得类似事件大幅减少,有效防止了火灾的发生。在海珠本地的成功实践为这家公司迅速打开了外地市场。这套产品随后从广州海珠向北京、深圳、南京、东莞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复制推广。
除了需要应用场景打开市场,众多初创型科技企业也表现出 对资金的依赖。海珠区全新组建、重点打造了新的区属国企——广州市海珠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珠城发”),着力为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国企资金注入,与企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海珠城发于2022年6月24日正式成立,主打方向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集成电路,重要功能包括为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新资本,激发初创型科技企业新活力。
记者从海珠城发了解到,当前,海珠城发按照一个产业一只基金的布局,设立1只天使基金和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3只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国内头部投资机构组建多支子基金,形成“1+3+N”的产业 投资布局,母子基金总规模达28.8亿元。
通过投资促联动,海珠城发 已经完成14个股权项目直接投资,投资总额约4亿元,直接带动17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珠区产业发展建设中, 达到超过1:4的资金杠杆撬动效果。
海珠城发坚持一“软”一“硬”两大投资主攻方向,在 “软”的方面锁定 AIGC+泛娱乐、AI+医疗、数据标注、隐私计算等多个赛道,已成功落地筷子科技、赛维森、企享云等多家AI应用企业; 在“硬”的方面锚定集成电路领域,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建层,已成功落地中科云图、显芯科技、苇渡微、隼瞻科技等项目,并正 推进AI算力和国产算力底座芯片企业等项目落地。
04
产业空间
城央宝地落子人工智能
加大产业空间供给精准“迎新”
广州作为岭南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发达的商贸业传承千年,至今仍活跃在中心城区,让城市保持活力,占据着大量的城市空间资源。
当今技术发展迭代迅速,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央地带,产业功能的规划与拍地企业的选择将对地方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海珠区行政区域面积94.4平方公里,排名全市11区倒数第三,仅高于荔湾、越秀。当前,海珠区的GDP总量与白云、番禺两区相当,同处于“腰部”,但面积却明显小很多。白云区和番禺区的行政区域面积分别是795.79平方公里、529.94平方公里,分别是海珠区的8.43倍和5.61倍。
海珠区位于广州城央(图中圆圈位置),行政区域相对较小。
长远来看,若要冲刺广州经济水平第一梯队, 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提高单位面积GDP产值就显得关键和迫切。
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下称“ 海珠规资局”)了解到,一方面,近年来海珠区呈现出 城市建设不断扩张的态势,建设用地的增加由过去明显集中于西部,发展至东部除万亩果园保护区范围外,新增建设用地日趋减少。另一方面, 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建设轻挖潜、重扩张,导致区域发展成本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海珠规资局表示,只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才能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数据显示,海珠区土地利用效益逐年递增,单位建设用地GDP从2013年的1832万元/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4125万元/公顷。
一方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海珠区也不断 推进城市更新,为人工智能等符合地区规划和期待的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海珠规资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海珠区全区约有780公顷产业建设用地。这其中,部分空间需要城市更新的推进来实现产业功能的替换。数据显示,海珠区辖区规划已获批复的城市更新项目赤沙村13.14公顷、石溪村12.68公顷、沥滘村33.24公顷、凤和(康鹭)村17.74公顷、南箕村3.2公顷。
环海珠湿地价值圈将为产业落地提供用地约200公顷,建筑面积规模约600万平方米(注:600公顷)。这一建筑面积 体量接近全区产业建设用地的面积规模,相当于全区全部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超240万平方米)的2.5倍。
海珠湿地总面积约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摄影:通讯员 谢惠强
除了 土地资源, 商务楼宇和 产业园区也 关系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空间。海珠城发表示,集团成立之初便定下 5年内拓展1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的目标,加大产业用地载体供给,为区内企业提供新平台、新配套。
城央区位带给企业在人员招聘、公共服务、信息交流的便利。近年来,海珠区在 会展、游戏、都市工业等领域均有长足发展, 与人工智能产业一起“瓜分”城央空间。今年上半年,海珠全区新增“四上”企业301家,增长4.8倍。
海珠区通过授牌大模型示范空间,实现对大模型企业的精准“迎新”,引导到认定的大模型示范空间“坐下”。7月17日, 海珠区向第一批预认定大模型示范空间授牌,《实施细则》要求示范空间内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应特色明显,定位明确,已入驻不少于10家企业且大模型企业数量占比不低于70%,或入驻的大模型企业租用面积占总面积不低于70%。
在大模型产业空间供给方面,海珠城发也入场助力,于9月20日正式揭牌 “琶洲模方”大模型孵化空间。这是 广州市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将打造集 招商、投资、孵化、赋能、展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平台。
Part 3
海珠区人工智能下一步怎么走
专家建议关注“创新紧缺”
人工智能产业是海珠区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2020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拉开序幕时,省大湾区领导小组以1号文形式, 将琶洲规划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
领题发展人工智能,海珠区提出 “锚定琶洲建设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以琶洲试验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聚集发展。
面对城央有限空间的局面,海珠区如何担起发展使命?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从 规划、产业、技术三个视角,邀请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观点,提建议。
01
规划
理顺蓝绿网和知识网
应对“创新紧缺”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 海珠区当前的发展热潮和其区位优势不无关系。广州的城央位置是东进的产物,在“南拓”逐步强化的过程中,海珠区显现出处于城市 东西轴和南北轴交汇点上的城央。
“ 在区位上完成了‘城央化’,但在产业形态上还未形成。”马向明指出,海珠区的产业密度还不像一个中心城区,比如拥有庞大的城中村。
“在工业化时期,商务活动占据城央位置。但在工业化后期,或者叫信息化时期,城央位置未必是大规模楼宇聚集的中央商务区,而是呈现多样化。”马向明说道,这也恰能解释琶洲西区既是一个中央商务区,同时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
“国外其他城市有类似的发展经验。”马向明举例道,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滨海湾、美国旧金山等城市中央有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泛娱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围绕高校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等。
“ 因为产业形态还未完全成型,所以海珠区能够更容易实现产业转型。”马向明说道,当前,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从事创新业务的公司需要中心城区所提供的人与信息便捷交流的环境,以及联络全球的通信网络等。
城央区位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但 海珠区并不算大的城区空间对海珠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构成挑战,马向明认为,在全球化盛行的时期,珠三角城市依靠大量的土地空间,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如果创新能力不够,厂子再大也得‘关门’。”相比较于空间、资本的紧缺,马向明认为当下 更应该关心地方产业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生产为市场接受的新服务和产品,应对国际市场的关税壁垒。
马向明认为海珠区应该 理顺辖区的 蓝绿网和 知识网,以应对“创新紧缺”的局面,前者指的是 环绕海珠的珠江航道、纵横交错的河涌网络和海珠湿地的生态空间,后者指的是 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等。
“应对‘创新紧缺’,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个能够在全球、全国自由择业的人才会顾虑广州本地夏天炎热的天气。”马向明表示,珠三角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城市群,夏天十分炎热,海珠区四周珠江环绕、辖区河涌密集,水岸位置能够应对炎热天气,同时提升空间价值,应对空间紧张。他指出,当前海珠区的部分河涌未得到有效提升和使用, 河涌之间还存在不少断点需要打通。
专家建议充分发挥海珠区水网和绿地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空间价值。图为海珠湿地。摄影:通讯员 谢惠强
谈及“知识网”绕不开 中山大学等高校科创资源的在地转化和正进行中的 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马向明认为,康鹭片区的纺织产业依然保持着十足的活力,推进旧改的思路不应是以为中山大学腾挪科创资源转化空间为主要目的,而是应该本着提升康鹭内部产业发展环境,将两件事情分开考虑。避免因旧改伤及本地纺织产业,马向明说:“有人说广州会成为中国未来的‘米兰’,我觉得未尝不可。”
康鹭片区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海珠区,旧改项目有城央“最贵”之称。
02
产业
发挥政府超前引领作用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数字经济的内涵可表达为“ABCDE”,分别代表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排在首位的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认为,海珠区抓住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 发展人工智能并不仅是指一门技术,而是一个全产业链。”王方方认为,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统筹起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最终打造一个正向循环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记者了解到, 海珠区当前已经聚集泛人工智能企业近2000家,产业生态逐渐成熟,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初步形成。
琶洲试验区临江而设,与珠江新城和金融城构成“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摄影:通讯员 梁志远
产业规划对一个地区的产业格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水平影响深远。王方方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超前引领作用, 拥有集约发展、前瞻性规划、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意识。
王方方进一步解释道,正确的前瞻性规划可以避免少走弯路, 要放眼20年、30年后的需求。“不能等下游产业建好了,还要超远距离借助外地算力或芯片供应。此外,还需要以长远眼光,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资源的源源不断生成’。”王方方举例道,设备会老化,土地资源不可再生,但是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可以源源不断地生成。海珠区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03
技术
发挥科研机构纽带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坐落在琶洲试验区的 琶洲实验室是广东省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设立的省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注册成立于2020年4月。
琶洲实验室外景。
在琶洲实验室一楼的展厅里,密集展示了各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广泛运用于 智慧医疗与健康、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各领域。琶洲实验室也与广东联通、百度、广州建筑集团、广州数科集团、德赛西威、广州华银医学、云从科技等公司深入开展合作。
“琶洲实验室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方面大有可为。”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远清受访时表示,琶洲实验室可以 发挥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将实验室本身,以及高校的相关技术成果向海珠区引进。而海珠区则可以大力支持琶洲实验室做好 成果转化工作。
李远清表示,具体而言, 地方政府可以引导龙头企业与琶洲实验室进行供需对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助力创新服务和产品的推广。
人才引进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至关重要。“华南理工大学、琶洲实验室和海珠区进行了顺利的合作,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吸引方面效果良好。”李远清介绍,华南理工大学提供了人事编制、研究生指标、子女入学等待遇,琶洲实验室 提供薪酬和科研条件,海珠区则提供人才公寓等服务。
当前,实验室已经汇集了包括实验室单聘,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聘用,以及兼职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约500人的科研人才队伍,成为 海珠区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
9月16日, 琶洲实验室7位单聘学者入选2024年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
CBDTIMES出品
采写: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