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教育

坚守科技伦理,以人工智能助力思政教育因时而变

作者: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4-03-15

原标题:坚守科技伦理,以人工智能助力思政教育因时而变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时代所趋,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赋能教育智能化、个性化的同时,加速教育主客体变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成为当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应用的同时,也裹挟着一定的潜在风险。我们应在坚守科技伦理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文本推理、多模态融合和强大学习能力的优长,助力思政教育因时而变,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智能化的科技产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出超星智慧马院、爱课程、智慧树、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涵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课程,改变了思政教育开展方式。

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思政教育创设多模态全真模拟环境体验课堂。部分高校建设智慧教室,包括远程互动教室、虚拟现实智慧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等。思政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带领学生走进虚拟仿真的国家博物馆。设计师根据文物的外貌、细节、历史背景等信息,将数字化的文物还原为逼真的虚拟模型,促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工智能发展下的网络应用程序,能够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工具。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初始教学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实时在线课堂监测和统计。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凭借深度学习和算法推荐,帮助教师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

人工智能推动思政教育个性化

依托人工智能,思政教学得以精准施教,教学方法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人工智能使全网互联互通,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满足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其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人工智能还可以有效解决思政教师“精准管理”的难题。思政教师面对全校学生授课,班级多、课程多。以往,多依靠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动向。而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可以根据算法了解每位学生浏览记录、停留时间长短、线上反馈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精准对焦每位学生思想动态,推理、总结学生问题,助力教师“对症下药”。

人工智能加速思政教育的主客体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等方面发生变化,使得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同时,人工智能促使思政教师和学生角色身份内涵发生变化。之前,教师以“传道授业”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掌握着主要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具有较强权威性。如今,学生不再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借助人工智能快速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通过不断训练AI模型与更多同辈或学者进行思想碰撞。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情感的交流者。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启发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人工智能为思政教育开展提供先进的科技设备,由此思政教师可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助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思政教师可以“讲授法”为基础,结合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探索全新教学方式,促进思政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在课前阶段,思政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包,供学生预习学习。根据网上浏览和下载数据,以及学生线上反馈,可以针对学生有较大分歧的观点、思潮,为学生创造课堂讨论交流的机会,提升思政教学针对性。在课堂上,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以情境教学法在虚拟空间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课堂。课后,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量等数据,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后,再利用人工智能多模态能力,以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将其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使内容表达更加生动化。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启发思政教育改进评价方式

人工智能助力下,思政教育得以突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转向多元综合系统的评价方式。借助人工智能,思政教师可以更科学地参考学生日常表现,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而言,思政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追踪学生线上学习状况,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以系统性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利用算法等勾画精准的学生画像,明确每位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精准预判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行为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启发思政教师提升智能化技术素养

人工智能运用得合理和恰当,能够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思政教师作为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中的重要主体,其智能化技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应为校内现有思政教师提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平台和渠道。开展“思政+专业+科技”培训,全面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创新和风险。实现外部培训资源及时转化为学院内训成果,在内外部资源的协同共享中,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教学的掌握水平;举办讨论交流会,鼓励思政教师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经验。另外,也要警惕、规避人工智能应用所带来的剽窃、诈骗等伦理风险,帮助思政教师深入认知人工智能应用优势,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实践应用。

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树立应用人工智能的意识,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基础上,广大思政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在实践中优化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不断积累经验,解决教学难题。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完成部分程序化或重复性工作,减轻思政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思政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为思政教师进一步将课程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更多思考时间。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进教师创新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畅销书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与治理研究”〈编号:XJSJ23070〉研究成果之一,2023年度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社会思潮的辨析与引导”〈编号:23JDSZK095〉研究成果之一)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